俞小榮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江蘇 泰州 225500)
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此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腦梗死患者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需進行長期的康復訓練[1]。有研究指出,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指導能夠有效地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在本次研究中,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對21例恢復期腦梗死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研究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42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42例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26~83歲,平均年齡(61.2±3.5)歲。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1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1.2.1 納入標準 1)初發腦梗死。2)年齡<85歲。3)意識清楚且無溝通障礙。
1.2.2 排除標準 1)臨床資料不全。2)患有精神疾病或惡性腫瘤。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康復訓練指導,包括指導其變換體位、進行肢體屈伸訓練等。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指導。方法是:1)每2 h協助患者翻身1次,協助其交替取健側臥位和半臥位。定時協助患者進行被動關節訓練,循序漸進地從協助其進行大關節訓練過渡到協助其進行小關節訓練,并逐步為其增加訓練的時間和訓練的次數。指導患者使用健肢幫助其患肢進行被動運動(包括上肢伸展訓練和下肢橋式運動訓練等)。2)在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后,指導其嘗試主動屈伸患肢。讓患者坐于床邊,指導其進行轉體、取拿床邊物品等訓練。在患者的下肢力量有所恢復后,指導其進行扶床站立訓練及在平行杠內行走訓練。在患者站立時,告知其將身體的重心放在健側。指導其保持正確的站立姿勢,逐漸讓其增加站立的時間。在指導患者進行獨立行走訓練期間,讓其家屬全程陪護,以防止其發生意外。
采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評價患者的步行能力。該量表將患者的步行功能分為0~5級。患者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越高,表示其步行功能越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該量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Barthel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強。采用Brunnstrom腦卒中恢復分級量表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價。患者的Brunnstrom分級越高,表示其肢體功能恢復得越好。
對本文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康復訓練前,兩組患者中Brunnstrom分級為Ⅰ級、Ⅱ級或Ⅲ級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進行康復訓練后,觀察組患者中Brunnstrom分級為Ⅰ級、Ⅱ級或Ⅲ級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進行康復訓練前后兩組患者Brunnstrom分級的對比[n(%)]
進行康復訓練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相比,P>0.05。進行康復訓練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進行康復訓練前,兩組患者中Holden步行功能分級為0級、1級或2級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進行康復訓練后,觀察組患者中Holden步行功能分級為0級、1級或2級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2 進行康復訓練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評分的對比(分,±s)

表2 進行康復訓練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康復訓練前 康復訓練后觀察組 21 33.21±8.84 80.22±11.14對照組 21 32.02±8.55 60.33±10.65 t值 -1.121 8.221 P值 >0.05 <0.05

表3 進行康復訓練前后兩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級的對比[n(%)]
腦梗死是指腦供血障礙引發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2]。此病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據統計,腦梗死的致殘率可達到80%左右[3]。如何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來促進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降低其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質量一直是臨床上的研究熱點。有研究指出,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指導能夠有效地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康復訓練指導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其中Brunnstrom分級為Ⅰ級、Ⅱ級或Ⅲ級患者的占比、Holden步行功能分級為0級、1級或2級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指導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運動功能,減輕其殘疾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