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曉宏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常熟 215500)
踝關節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此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的人群。此病多由外傷所致,其發病率約占全身骨折總發病率的3.92%[1]。本文對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9例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旨在探討用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的效果。
選取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9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收治于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其ASA分級均為Ⅰ級或Ⅱ級。其中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患有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和研究組(54例)。研究組患者中有男34例,女20例;其年齡為23~60歲,平均年齡(34.59±1.73)歲;其中Weber-AO分型為A型的患者有13例,為B型的患者有38例,為C型的患者有3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0例,女15例;其年齡為23~57歲,平均年齡(34.51±1.78)歲;其中Weber-AO分型為A型的患者有8例,為B型的患者有32例,為C型的患者有5例。兩組患者的上述基本資料相比,P>0.05。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腰麻,對其外踝骨折處進行固定。在其踝關節外側做一個縱向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使其腓骨干遠端、骨折處充分暴露。對骨折處進行復位,將解剖型鈦板置于骨折處。使用鎖定螺釘對鈦板進行固定,縫合切口。為研究組患者采用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腰麻,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對其骨折處進行手法牽引復位。對于三踝骨折患者,應先對其內踝、外踝骨折處進行復位,然后再對其后踝骨折處進行復位。對于骨折處復位困難的患者,應先在其骨折塊內置入克氏針,然后在對其骨折端進行撬撥復位。在確認復位效果理想后,選用合適型號的加壓空心螺釘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固定。縫合切口,使用棉墊對其進行加壓包扎。
1)比較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術畢至骨折愈合的時間。2)采用美國足踝骨科協會(AOFAS)建立的足踝評分系統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該評分系統的評價項目主要包括踝關節的X線表現、腫脹及疼痛情況、活動度及步態等,總分為100分。評分為90~100分,表示患者的踝關節功能為優。評分為75~89分,表示患者的踝關節功能為良。評分為50~74分,表示患者的踝關節功能為可。評分為0~49分,表示患者的踝關節功能為差。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錄入SPSS 23.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手術的時間、術畢至骨折愈合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組別 例數 術中的出血量(ml)手術的時間(min)術畢至骨折愈合的時間(個月)研究組 54 5.37±1.01 36.66±2.07 2.85±0.30對照組 45 42.44±3.00 44.40±2.30 3.92±0.45 t值 85.262 17.612 14.116 P值 0.000 0.000 0.000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94.44%(51/54)〕高于對照組患者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80.00%(36/45)〕,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
踝關節屬于負重關節。此關節在間接暴力的作用下可發生骨折。踝關節骨折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踝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畸形、皮下青紫、有骨擦音等[2]。此病患者的骨折端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復位,可發生創傷性踝關節炎。臨床上治療踝關節骨折的主要原則是恢復患者踝關節的解剖結構及改善其生活質量。有研究指出,用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骨折存在創傷性較大、容易破壞患者骨折周圍軟組織的正常血運等缺點。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屬于微創手術。此手術具有創傷性較小、操作簡單、手術的時間短、術中無需剝離患者的骨膜、不會影響其骨折周圍軟組織的血運等優點。用此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能夠有效地降低其皮瓣壞死、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骨折處的愈合。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的效果較好。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