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勝強
(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人民醫院,四川 甘孜州 6262OO)
肝外膽管結石是普外科的常見病。此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1]。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取石術在治療肝外膽管結石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探討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取石術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的效果,筆者對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人民醫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90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好;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肝內膽管結石;合并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將這90例患者隨機分為膽道鏡組和切開組(45例/組)。膽道鏡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25例;其年齡為25~57歲,平均年齡(44.78±2.16)歲;其病程為1~8 d,平均病程(2.50±0.20)d;其結石的最大直徑為0.3~1.2 cm,平均最大直徑(0.87±0.20)cm。切開組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27例;其年齡為23~59歲,平均年齡(44.92±2.01)歲;其病程為1~9 d,平均病程(2.57±0.13)d;其結石的最大直徑為0.3~1.3 cm,平均最大直徑(0.82±0.25)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為切開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麻,為其建立人工氣腹。將腹腔鏡置入其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膽囊三角區進行分離。在膽總管的上端縱向切開其前壁(切口的長度為0.5~1.6 cm)。將細導尿管置入膽總管內,然后使用高壓注水的方式對膽道進行沖洗。若無法徹底地沖出膽道內的結石,可使用取石網籃將膽道內的結石取出。完成取石后,留置T型引流管,并對膽總管前壁進行縫合。沖洗腹腔,然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為膽道鏡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取石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麻,為其建立人工氣腹。將腹腔鏡置入其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向右后上方推起其膽囊。對膽囊三角區進行分離,充分暴露膽囊管。在膽囊管的遠端對其進行夾閉和離斷。使用探條或分離鉗擴張膽囊管,然后將纖維膽道鏡經膽囊管置入膽道內。在膽道鏡的引導下,取出膽道內的結石。對于體積較大、難以取出的結石,使用碎石儀將其擊碎,然后將其取出。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術后腹腔引流的時間、住院的時間。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膽絞痛、黃疸、惡心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膽絞痛、黃疸、惡心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膽絞痛、黃疸、惡心等癥狀未改善。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本文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膽道鏡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術后腹腔引流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切開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切開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 術中的出血量(ml) 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h) 術后腹腔引流的時間(d) 住院的時間(d)膽道鏡組 45 119.87±10.11 84.30±3.77 29.40±1.70 2.13±0.52 4.57±0.39切開組 45 165.70±11.33 170.00±5.14 40.14±2.50 3.73±0.70 8.01±0.60 t值 20.246 90.188 23.831 12.309 32.24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膽道鏡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切開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
肝外膽管結石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等特點。此病患者可出現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發熱、黃疸等癥狀。以往臨床上常采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肝外膽管結石,但效果不夠理想[3]。有研究指出,接受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的患者在術后需要留置T型引流管,不利于其術后活動[4]。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取石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性小、無需留置T型引流管等優點。相關的臨床研究證實,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取石術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腸漏、膽漏、膽總管管壁缺血的發生率,提高其取石的成功率[5]。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取石術對肝外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夠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