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燕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白云區康復二單元,廣東 廣州 510405)
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腦部缺血性疾病及腦部出血性損傷等。該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患者在發病后遺留的以肢體障礙、言語障礙及吞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癥。中風后遺癥的發生會給患者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和極大的經濟壓力。祖國醫學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方面積累了近千年的經驗,治療效果頗為顯著[1-2]。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用艾灸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
擇取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收治的8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42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9例,其年齡為47~76歲,平均年齡為(58.86±2.61)歲;其病程為1~22個月,平均病程為(10.25±2.28)個月。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8例,其年齡為46~77歲,平均年齡為(58.95±2.87)歲;其病程為1~21個月,平均病程為(10.21±2.37)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3-4]:1)被確診患有中風后遺癥者。2)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本次研究符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康復科中醫護理方案優勢病種。
1.2.1 對照組 用針刺療法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對中風后遺癥為軟癱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選穴的原則是:⑴頭部:雙側頂顳前斜線。⑵上肢:雙側魚際穴、內關穴、曲澤穴、尺澤穴、手五里穴、肱中穴。⑶下肢:雙側環跳穴、伏兔穴、風市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侖穴。2)對中風后遺癥為痙攣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選穴的原則是:⑴頭部:雙側頂顳前斜線。⑵上肢:患側肩髃穴透臂髃穴、髃會穴透天井穴、四瀆穴透外關穴、陽溪穴透偏歷穴。⑶下肢:患側髀關穴透伏兔穴、陽陵泉穴透懸鐘穴、曲泉穴透陰包穴、太沖穴透解溪穴。3)選擇規格為0.30 mm×25 mm的毫針(即1寸毫針),在刺穴得氣后留針25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1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2.2 觀察組 用艾灸療法為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將艾條點燃,打開艾灸盒的蓋子,將艾條放入艾灸孔中。2)將艾灸放在艾灸盒中的固定格內進行固定,確保其不會松動。3)將艾灸盒放置在患者的足三里穴、百會穴、神闕穴、中極穴、關元穴、氣海穴等穴位,每個穴位施灸20分鐘。4)施灸完成后,打開艾灸盒,將盒中剩余的艾條完全熄滅。5)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1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的標準是[5]:⑴顯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好轉,能獨立行動,生活基本可以自理。⑵有效:經治療,患者的肢體功能部分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存在言語障礙或交流障礙的情況。⑶無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改善。2)兩組患者的肢體肌張力評分。采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張力評定法[6]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肢體張力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肢體肌張力越高,肢體功能障礙的程度越嚴重。3)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BI指數評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7]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強,康復情況越好。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62%,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71%。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上肢肌張力評分及下肢肌張力評分相比,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的上肢肌張力評分和下肢肌張力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上述評分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肌張力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肌張力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上肢肌張力評分 下肢肌張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25±0.56 2.03±0.45 3.15±0.69 2.13±0.24對照組 3.24±0.57 3.15±0.68 3.17±0.72 2.98±0.32 t值 0.081 8.902 0.129 13.772 P值 0.936 0.000 0.987 0.000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相比,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增高幅度更為明顯,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48.52±4.58 72.56±2.31 30.372 0.000對照組 48.49±4.87 68.74±2.57 23.833 0.000 t值 0.029 7.164 P值 0.977 0.000
中醫認為,中風后遺癥的發病機制是氣虛血瘀、脈絡受阻、陰陽失衡。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中風后遺癥的發生不僅加重了患者的身體負荷及心理壓力,同時也給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中醫治療中風后遺癥常堅持溫陽益氣、活血通絡的原則。以往,臨床上常采用針刺療法對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治療,但臨床療效并不十分理想。
艾灸療法具有溫補的效果,用艾灸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可使人體內的元氣更加充沛。與用針刺療法相比,用艾灸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效果更為顯著。用燃燒的艾條施于患者的穴位處,能使熱量和能量通過穴位輸入患者的體內,從而引起一系列的應激反應,起到調和陰陽、暢通氣血、疏通臟腑、加速血液循環、提升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此外,艾灸療法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等優勢,患者家屬可在學習此療法一段時間后,在家中為患者施行艾灸操作,這對于鞏固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本次研究的結果與廖詠梅[8]等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用艾灸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還能提升其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