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娟,錢 宏,吳潔石
(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江蘇 無錫 214041)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髖部骨折。老年人是此病的高發群體。老年人多患有骨質疏松癥,因此其在突然跌倒或髖部遭受撞擊時容易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1]。髓內釘內固定術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術式。劉小玲等[2]研究指出,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對其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可改善其身心狀態,促進其早日康復。在本文中,筆者對50例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的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術后對此類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與康復訓練指導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在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的5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這些患者均具有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的指征。其中,排除存在意識障礙、合并有糖尿病及骨折類型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將術后接受常規護理的25例患者設為A組,將術后接受個性化護理與康復訓練指導的25例患者設為B組。在A組患者中,有男11例(占44%),女14例(占56%);其年齡為64~80歲,平均年齡為(69.32±3.05)歲;其中,骨折AO分型為A1型、A2型與A3型的患者分別有12例(占48%)、11例(占44%)與2例(占8%)。在B組患者中,有男12例(占48%),女13例(占52%);其年齡為62~79歲,平均年齡為(68.25±3.52)歲;其中,骨折AO分型為A1型、A2型與A3型的患者分別有13例(占52%)、9例(占36%)與3例(占1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術后,對A組患者進行切口護理、飲食指導及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術后,對B組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與康復訓練指導,方法是:1)個性化護理。(1)心理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情緒的變化情況。當患者出現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緒時,應主動與其進行交流,在尊重其隱私的前提下詢問導致其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術后若患者因切口疼痛而出現不良情緒,應對其進行穴位按摩,并采用聊天的方式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進而緩解其疼痛的癥狀,改善其不良情緒。當患者因擔心康復的效果較差而出現無助感時,護士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安撫和鼓勵,并為其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從而減輕其無助感,提高其對康復的信心。(2)預防并發癥的護理。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多為老年人(本研究中的兩組患者均為老年人),其多患有基礎疾病,加之其免疫力較差,因此在手術后易發生肺部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為此,護士應加強對患者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術后,定期為患者翻身和叩背,以促進其咳痰,避免其發生肺部感染。對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應遵醫囑對其呼吸道進行霧化濕潤處理,以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每天為患者按摩患肢3~5次,并用熱毛巾對其患肢進行熱敷,以促進其患肢的血液循環,避免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若患者的血液較為粘稠,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較高,應遵醫囑為其應用抗凝藥物。定期為患者更換床上用品,保持其床單被罩的清潔、干燥,同時在其骨凸隆部位下墊軟墊,以防其發生壓瘡。2)康復訓練指導。在手術結束6 h后,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足趾的屈伸運動。術后1~2 d內,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足背的跖屈、背伸訓練,每次訓練的時間為10 min左右,每天訓練3~4次。同時指導其進行患肢股四頭肌和臀肌的等長收縮訓練。術后3~7 d內,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膝關節的屈伸訓練,屈伸的幅度要由小到大,以其不出現疼痛感為宜,每次訓練的時間為5 min左右,每天訓練3~4次。同時指導其進行患肢的外展訓練、屈髖訓練及股四頭肌、臀肌的等長收縮訓練等。手術7 d后,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床邊坐位訓練及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訓練等。
術后24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為0~10分)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癥狀的嚴重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癥狀越嚴重。術后3個月,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分值為0~100分)評估兩組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越佳[3]。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端愈合的時間。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24 h,A組患者與B組患者平均的VAS評分分別為(5.31±1.72)分與(3.03±1.04)分,二者相比,P<0.05。術后3個月,A組患者與B組患者平均的Harris評分分別為(76.36±6.31)分與(89.21±4.32)分,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VAS評分及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VAS評分及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的比較(分,±s)
項目 A組(n=25)B組(n=25) t值 P值術后24 h的VAS評分 5.31±1.72 3.03±1.04 14.21 <0.01術后3個月的Harris評分 76.36±6.31 89.21±4.32 8.40 <0.01
A組患者與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20%(5/25)與4%(1/25),二者相比,P<0.05。
A組患者與B組患者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3.25±1.06)d與(10.34±0.57)d, 二 者 相 比,P<0.05。A組患者與B組患者骨折端愈合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1.32±3.67)周與(8.31±1.02)周,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端愈合時間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端愈合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住院的時間(d) 骨折端愈合的時間(周)A 組 25 13.25±1.06 11.32±3.67 B 組 25 10.34±0.57 8.31±1.02 t值 12.09 3.95 P值 <0.01 <0.01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近年來,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可。多數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均可痊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易出現骨折端愈合不良、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從而可影響其康復。故臨床上應對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以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早日康復[4]。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對其進行個性化護理與康復訓練指導可顯著緩解其疼痛的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與骨折端愈合的時間,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