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婷,林晶寶
(1.珠海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腹部腫瘤放療科,廣東 珠海 519000;2.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宮頸癌是女性的常見癌癥。該病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該病患者趨于年輕化[1]。放療是治療宮頸癌的常用方法[2]。由于該病患者在接受放療時,其機體受到放射線照射的面積較大(包括其兩側腹股溝區和肛周區)且照射的強度較高,故其極易發生放射性皮炎。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宮頸癌患者在接受放療后,其罹患放射性皮炎的幾率高達 93.8%[3]。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為接受放療后并發Ⅱ°放射性皮炎的宮頸癌患者使用蘇膚凝膠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某三甲醫院腫瘤放療中心接受放療后并發Ⅱ°放射性皮炎的60例宮頸癌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經病理檢查被確診為宮頸癌。2)首次接受放療的患者。3)患者的放射性皮膚損傷分度符合GBZ106-2002(放射性皮膚診斷標準)中規定的Ⅱ°放射性皮炎的診斷標準[4]。其排除標準為:1)放射野皮膚有皮炎病史的患者。2)有糖尿病、紅斑狼瘡及免疫疾病病史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年齡為27~71歲,平均年齡為(51±4.75)歲。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無菌環境中,為兩組患者放射野皮膚上的創面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徹底清洗。待其創面自然干燥后,為觀察組患者使用20 ml的VitB12+20 ml的利多卡因+10 ml的地塞米松+8萬單位的慶大霉素混合而成的藥液進行治療。該混合藥液的用法是:將紗布塊浸入混合藥液中,然后將沾有藥液的紗布塊濕敷于患者放射野皮膚的創面上,每次濕敷20~30 min,每天濕敷2次,分別于放療后和睡前各進行1次濕敷。為觀察組患者使用蘇膚凝膠進行治療。蘇膚凝膠的用法為:在患者放射野皮膚的創面上直接涂抹蘇膚凝膠,每天涂抹2次,分別于放療后和睡前各涂抹1次。對于皮膚創面上潰瘍較重、分泌物較多的患者,可根據其實際情況酌情為其增加濕敷混合藥液或涂抹蘇膚凝膠的次數。然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每天按時記錄與評估患者放射野皮膚的情況。2)指導患者做好放射野皮膚的保護工作,告知其穿寬松的純棉內衣并在夜間睡覺時盡量不穿內衣。指導患者保持好放射野皮膚的清潔干燥,并禁止其使用肥皂等刺激性強的沐浴用品對放射野皮膚進行清潔。不可在患者的放射野皮膚上黏貼膠布、涂抹酒精等,并保證其放射野皮膚上的標志線清晰,若標志線模糊,需告知醫生進行補畫[4]。
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患者用藥3 d內,其放射野皮膚創面上水腫、滲液等癥狀基本消失,其創面的面積明顯縮小并干燥結痂,在痂皮脫落后其痛癢感顯著緩解,且其創面上新生的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有效:患者用藥3 d后,其放射野皮膚創面上水腫、滲液等癥狀有所緩解,其創面逐漸縮小并在局部位置開始結痂,在痂皮脫落后其痛癢感有所緩解,且其創面上有部分新生的肉芽組織開始生長。無效:用藥7 d后,其放射野皮膚創面上水腫、滲液等癥狀及痛癢感未改善,其創面的面積甚至在擴大[5]。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放射性皮炎是接受放療患者的常見并發癥。該并發癥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皮膚在短期內受到高劑量放射性照射,其放射野皮膚表層細胞中的DNA分子鏈遭到破壞并產生組織胺類物質,使其皮膚上的毛細血管出現擴張、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等現象,進而導致其皮膚組織出現水腫、炎性浸潤等癥狀而引起的[6]。GBZ106-2002(放射性皮膚診斷標準)中將放射性皮炎分為0°、Ⅰ°、Ⅱ°、Ⅲ°、Ⅳ°四個等級。其中,Ⅰ°放射性皮炎為患者的放射野皮膚出現輕度紅斑和干性皮炎,一般不會影響其繼續接受放療;Ⅱ°放射性皮炎為患者的放射野皮膚出現中、重度紅斑及濕性脫皮,若未對其進行及時的治療,會導致其放射性皮炎繼續發展,使其必須中斷放療,進而使其治療時間延長,導致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增加。蘇膚凝膠的主要成分為殼聚糖和膠原蛋白。該藥具有緩解疼痛、抗感染、促進皮膚愈合、修復皮膚組織等作用[7-9]。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蘇膚凝膠不僅可促進宮頸手術創面及燒燙傷創面的皮膚愈合,還可用于治療宮頸糜爛[10]。患者在涂抹蘇膚凝膠10 min后,其創面上會形成一層保護膜,對外界的細菌形成隔離作用,降低其發生感染的幾率。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為接受放療后并發Ⅱ°放射性皮炎的宮頸癌患者使用蘇膚凝膠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