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康 呂赟 王后軍
摘 要:江蘇省首創的科技鎮長團模式,打通了技術和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已經成為推動科技資源向基層積聚、激發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組織形式。本文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從建立高效協同機制、暢通交流協作渠道、積聚科技創新資源、完善科技鎮長團內部管理體系等四個方面著手,在具體實踐中,對構建高效的科技鎮長團協作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積極思考。
關鍵詞:產學研 科技鎮長團 協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3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b)-0119-02
為破解區縣科研機構少、高層次人才缺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難題,2008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實施了科技鎮長團工作,10年來,5000多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省直機關的專家教授以及業務骨干,奔赴江蘇省100多個縣市區掛職鍛煉,促進了高校科研、人才、技術優勢與當地產業、
政策、環境優勢的有機融合,為地方經濟的創新發展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資源,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學研合作之路[1]。
以鎮江新區為例,第十批科技鎮長團共有7名成員,其中6名成員來自高等學校,1名成員來自央企,全部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5名成員擁有高級職稱,所學專業和后方資源高度契合鎮江新區的主導產業和發展發向。為有效利用科技鎮長團成員的專業特長,充分挖掘派出單位的創新資源,推動鎮江新區與相關科研機構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鎮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區組織統戰部、科信局等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了組織嚴密、行之有效的科技鎮長團工作機制和協作機制,有效提升了科技鎮長團的工作效能。
1 注重頂層設計,建立高效協同機制
鎮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按照省委組織部的統一要求,從科技強區、人才興區的戰略高度謀劃科技鎮長團工作,成立科技鎮長團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科技鎮長團、組織統戰部、科學技術和信息化局、各部門板塊的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成員,加強對全區科技鎮長團工作的組織領導。黨工委主要領導十分關心科技鎮長團工作,多次組織專題調研,指導科技鎮長團工作,并親自帶隊赴科技鎮長團成員后方單位交流對接,有效促進了校地之間的深度對接。同時新區還密切出臺了“開新八條”、“兩大高地”、“人才安居工程”、“股權激勵” 等人才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來新區創新創業,為科技鎮長團工作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新區各部門、園區板塊全力支持科技鎮長團工作,通過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提升了科技鎮長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2 強化部門合作,暢通交流協作渠道
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三駕馬車,科技鎮長團作為連接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紐帶,打通了技術轉移的最后一公里。為有效利用科技鎮長團的智力資源,鎮江新區強化部門合作,定期召開科技鎮長團工作例會,暢通交流渠道。第十批科技鎮長團工作近一年來,協助區組織統戰部開展“千人專家新區行”、“圌山人才匯”、“金山英才”、“兩大高地”評審等人才工作,協助區科信局開展新材料產業調研、省科技成果轉化重大項目、“百企高校行”等活動,走訪高校院所40余家。在新區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科技鎮長團有效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與政府、企業之間的各種聯系,促進了新區產業和科研機構的深度融合。
3 深化產學研融合,積聚科技創新資源
科技鎮長團緊緊圍繞新區主導產業,積極對接大院大所,縱深推進創新資源向新區積聚。近一年來,共簽訂校地合作協議6份、校企合作協議13項、技術查新協議36項、人才合作協議17項,解決實際建設工程問題2項,幫助企業開拓業務1次;申請省重大成果轉化1項、完成鎮江市重大成果轉化1項、完成專利轉讓1項;建立實習實踐基地6家、研究生工作站1家。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科技鎮長團緊緊抓住人才工作的“牛鼻子”,堅持需求導向,因勢而為,積極引才、用心育才,不斷提升發展內涵,提高產學研對接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全年走訪調研企業400余家,征集企業技術需求150余項,并前往武漢、成都、南京、上海、吉林等重點城市,深入挖掘掛職團員的背后資源,廣泛對接大院大所,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同事圈”,積極聯系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人才,為企業招才引智、牽線搭橋。全年共引進人才創業企業3家,直接引進千人計劃專家2人,引進鎮江市“金山英才計劃”15人,邀請企業家、專家來訪150余人次。與此同時,科技鎮長團抓牢創新平臺建設,為創新驅動發展構建載體、營造環境,利用揚州大學鎮江高新技術研究院、常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鎮江分中心等平臺載體,為新區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科技服務,促進力信能源等重點企業和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聯合建立創新基地,提高合作深度,增強了企業的創新能力。
4 加強團隊建設,完善科技鎮長團內部管理體系
鎮江新區第十批科技鎮長團組建以來,充分發揮每位成員的專業所長,合理分工,精誠合作,打造出了積極高效的內部管理體系。一是以黨建促團建,發揮好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通過與新區非公企業黨支部開展支部共建,參觀一大會址等富有特色的支部活動,增強科技鎮長團的凝聚力;二是建機制促發展,促進團隊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建好機制是保持工作活力的重要保證,鎮江新區科技鎮長團形成了良好的組織架構和合理的分工,團長統籌協調,團員協同配合,打破板塊區域的限制,全區一盤棋,實現了資源共享,增強了科技服務的覆蓋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重宣傳常鼓勁,激發團員的工作熱情。第十批科技鎮長團組建十個月以來,已累計在省科技鎮長團微信公眾號平臺、人才鎮江、鎮江組工網、新區發布、新區人才等各類媒體刊發新聞稿件50余篇,展現了新區科技鎮長團的工作成績,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四是講感情促和諧,增強團員的歸屬感。第十批科技鎮長團7名成員全部來自外地,其中兩名還來自省外,新區組織統戰部、科信局和園區板塊十分關心每一名團員的工作、生活,從生活瑣事到衣食住行,為團員解決了后顧之憂,暖了人心,也增強了科技鎮長團干事創業的動力和干勁。
科技鎮長團肩負著增強地方經濟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高校院所科技資源下沉的重要使命,是打通科研機構和地方經濟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關鍵一環,發揮著校地合作的“雙面膠”作用。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鎮長團也要順勢而為,積極作為,圍繞江蘇“兩聚一高”新實踐,創新工作機制,培育科技新動能,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套.江蘇縣域創新的“科技鎮長團”模式[J].決策,2017(7):56-58.
[2] 李炳龍,范明,朱永躍,等.服務社會背景下江蘇“科技鎮長團”長效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8):34-37.
[3] 張玉華,范明,杜建國.江蘇省科技鎮長團推動產學研合作的現狀及問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7):88-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