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即運用中華民族優秀精神資源的“現場”來開展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思想的共鳴、情感的認同,起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入腦入心的作用,有效地增強思想育人的實效。在教學內容上注重“三融”,在教學方法上做到“三加”,在教學手段上體現“三個結合”,突出“思想性”、“政治性”的課程要求。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思想性;政治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21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5-0098-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談到,“著眼于辦好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這就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在于注重學生三觀的塑造教育,同時也明確了“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目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凸顯它的 “思想性”“政治性”?!艾F場教學”的探究與實踐,就是圍繞“思想性”“政治性”的課程特點,力圖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即運用中華民族優秀精神資源的“現場”來開展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思想的共鳴、情感的認同,起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入腦入心的作用,有效地增強思政課思想育人的實效。
一、現狀與反思: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突出“思想性”“政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人的思想形成規律為研究對象,以有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積極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為研究內容,以啟迪思想、感化心靈,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為教學目的的。因此,在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上,應當注重課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的實現。
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開展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尚有不足。當前思政課教學模式主要有兩類:一是傳統教學模式。一位老師,一間教室,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主要運用灌輸法,容易產生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二是現代化的教學模式。隨著信息技術和國際教育資源的發展與推廣,借助多媒體、網絡的使用輔助教學已是一種常態。比如MOOC、SPOCs、翻轉課堂、藍墨云班課的推廣與流行,深受大家喜愛。但是這些現代化技術或“互聯網+”的教學模式,針對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政治性”教學目標,還存在不足。比如MOOC教學,它阻礙個性化教學,缺乏師生面對面交流。受課堂人數的制約,都是大課堂,人數百人左右,難于兼顧所有學生,開展互動教學,因材施教無法實現,交流答疑沒有那么即時,缺乏有針對性的引導,密切師生關系較難實現。思想的教育,是離不開心靈溝通的,“親其師,信其道”,任何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都不能替代人與人的面對面溝通,不能替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言傳身教。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師長的時候,才會更主動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接受師長的教誨,秉承師長的高尚人格。此外,MOOC對學生自主能力和自覺性要求較高,過多關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的數量和教學方法多樣性等,缺乏實踐性。
鑒于傳統教學與MOOC等新興的現代化教學模式的不足, 進行“現場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能夠更好地加強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感染力、針對性,凸顯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
二、探索與實踐:“現場教學”模式的設計要體現“三融”“三加”“三個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模式是將課堂由靜態的教室搬到動態的“現場”。這個“現場”是承載中華民族優秀精神資源的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大自然、知名企業、經濟開發區等場所,有效挖掘“現場”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借助“現場”傳遞教學信息,突出課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特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在模式的構建中要體現“三融”“三加”“三個結合”。
1.教學內容要“三融”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的教學內容,要緊扣課程內容和教學大綱進行,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體現“三融”,即融入典型案例、融入參觀調研、融入創新思維。
一是融入典型案例。案例教學法,因其生動、典型,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案例的使用,多是借助多媒體的輔助,將案例制成課件、圖片、文字、視頻等穿插在教學設計中講解?,F場教學的案例使用,較傳統教學更具有生動性、真實性、鮮活性的優點,因為學生接觸的案例典型人物或事件,往往就是“現場”教學環境所發生的真人真事或歷史遺跡。借助地方優秀精神資源開展案例教學活動,學生因身臨其境,更易感同身受,教師也更容易與學生推心置腹。例如,在講解基礎課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內容時,設計《趙一曼精神和東北抗聯精神》的現場教學,師生共同來到東北烈士紀念館,這里是1933年的偽哈爾濱警察廳的舊址,是抗日民族女英雄趙一曼的受刑地,這里的地下室就是當年關押趙一曼女士的現場。學生參觀后一定會深受觸動,借助趙一曼典型人物案例進行弘揚中國精神的教學,真實鮮活,具有強大的說明力,避免了假大空的說教,能夠大大增強教學的感染、信服力。
二是融入參觀調研?!艾F場教學”模式,由于緊密結合與課程相關的當地文化資源,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必然要融入參觀調研的實踐環節。參觀調研,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探討的熱情,又能夠較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融入參觀調查,就是要增辟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渠道,讓教學內容回到現實生活,由此鞏固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設計調研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大的方面開展,如對當地的博物館、企業、自然生態景觀、經濟開發區等地的基本信息資料、發展現狀、研究前沿等進行背景調研。并選擇調研作業完成好的學生,在活動來去的途中進行示范講解。
三是融入創新思維?!艾F場教學”的開展,可以有效地融入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學環境的創設首先就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驚奇感;教學知識面的延伸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思考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新穎獨特、突破常規,又能激發學生想象力和靈感,進而引導學生由感性認知向理性思考邁進。
2.教學方法要“三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將感悟式、體驗式、專題式、調研式等多種方法進行整合,概括為“三加”,即感悟式加體驗式、專題式加案例式、調研式加研討式。
一是感悟式加體驗式。就是利用“現場教學”實地的案例美、聲圖美,結合老師講解內容的邏輯美、語言美等烘托審美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從最激烈的沖突中產生觸動心靈的認同,產生積極的價值體驗,形成對講述內容的情感上的支持、信任,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價值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悄無聲息地走入學生心里,陶冶情操。[1]
二是專題式加案例式?!艾F場教學”的開展更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將知識整理、歸并、提煉與升華,專題式加案例式恰好適合“現場教學”對知識的綜合性與整合性的要求。教師講解與“現場”互動,使靜態知識賦予動態意義,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效果。同時,專題式加案例式又有利于教師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生也由此獲得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三是調研式加研討式?!艾F場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延伸,它可以有效地將客觀知識、主觀認知和實踐操作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課前的調研與課后的研討,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依據課程所選擇的“現場”資源,布置調研題目,教學后組織研討,可在教學現場學生圍坐進行。一樣的研討,坐在英雄雕塑面前,或是知名企業的車間,或是金河灣的濕地江畔等,面對現實進行,學生的問題會層出不窮,爭論不休,靈感的火石,會在充滿變化的教學情境的敲擊下,迸發出火焰。
3.教學手段“三個結合”
如何把當地的紅色資源、自然生態景觀、經濟開發區、知名企業等進行全面的梳理整合,并篩選出有教育功能與精神價值的內容,轉化為“現場教學”的教育資源,同時服務好地方,合作共贏,為此,在教學手段的探索上要做到“三個結合”,即結合博物館紅色資源,結合自然生態資源,結合地方產業資源。
一是結合博物館紅色資源。運用博物館資源和當地紅色資源能直觀、生動地展現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具有神圣性的儀式感,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激發愛國情感[2],能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政策理論教育。例如,黑龍江省的博物館和紅色教育資源非常豐富,這里是東北抗聯精神的主要教育基地,僅哈爾濱市就有一百多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模式的構建,就是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好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有效地拉近課程與現實的距離。
二是結合自然生態資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信仰教育,信仰的形成不僅源于紅色資源的教育力量,更源于對生命力量的教育。而這些教育僅有典型正面案例的引導是不夠的,更需要學生具有一種敬、誠的心靈基礎。為了更好地啟迪生命,煥發學生珍視自我、關注社會、熱愛生活的熱情,挖掘自然生態景觀的教育價值開展“現場教學”活動十分有效。
三是結合地方產業資源。東北地域遼闊,松嫩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全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橫亙其間,特別是工業基礎扎實雄厚,擁有數以百萬計產業工人隊伍,曾經無出其右。這些都是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供學習參觀、交流思考。立足哈爾濱,結合《概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等章節,梳理篩選相關資源,設計“現場教學”課程。
三、不足與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模式要豐富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遇到一些影響開展推廣的現實問題。一是經費負擔問題,“現場教學”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高昂的車費,教學基地的參觀講解費等,確實需要一定的經費來落實;二是人數受限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多數是大班授課,人數在100人左右,而“現場教學”因個別展館的場地受限,所容納的人數一次最多在50-70人;三是專家型師資建設問題,“現場教學”對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要求較高,要結合課程整合現場實地的教育資源,對典型案例、歷史事件、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提煉加工,都需要建設一個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專家型師資隊伍;四是“現場”資源共享問題,有很多有教育功能和精神價值的“現場”可作為教學資源,但因對外開放程度受限,較難成為教學基地。
針對“現場教學”模式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采取以下方法解決: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與各二級學院的實踐教學、專業實習見習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緊密結合。加強培訓學習交流,特別是可以選擇井岡山、延安大學等紅色基因教學開展較早的地方參加培訓學習。三是固定課時,制定“現場教學”計劃,并把它設計在本學期的教學日歷中,以確保推行。
參考文獻
[1]安慧玉,吳衛東,周惠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討[J].赤子,2015(19):159-160.
[2]馬振清,蔣雪蓮.紀念儀式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價值呈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18-22.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