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雪
摘 要:2015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制度的通知》在高職院校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麥可思對本科和高職的專業建設開展了調研,發布了《專業建設七大標準》。基于此,以專業要素為基礎的專業診斷指標體系構建通過解析專業診斷的內涵、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以及高職院校自身特點以期對高職院校專業進行診斷、實時改進的網絡化、常態化過程。
關鍵詞:專業要素 專業診斷 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R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b)-0193-02
Abstract:In June 2015,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notic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work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aused a strong respon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ycos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blished seven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professional diagnosis index system based on professional factors, the network and normalized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iagnosis and real time improv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structed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diagnosis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Professional elements; Professional diagnosis; The indicator system
1 專業診斷的內涵
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反映了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定位和辦學的思路等問題。職業院校專業診斷指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在專業教學范疇內,根據自身需要,按擬定的專業診改指標體系,對專業的人才培養實施計劃和按此計劃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以及實現和保證人才培養素質的必備條件[1],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
2 專業診斷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基于PDCA(P-Plan,D-do,C-Check,A-act,PDCA 循環又叫戴明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2]。)循環對專業實施全程監控,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找出主要因素,實施改進計劃,由此不斷循環往復,從而實現專業質量持續提高的目的。
基于此理論將專業診斷維度分為專業建設輸入、專業建設實施、專業建設結果三個環節;每個維度下對應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專業建設輸入環節是診斷專業的起點,即事前質量計劃:包括專業設置、生源和人才培養方案三個一級指標;專業建設實施性環節即事中質量控制,選取在專業實施過程中對最終專業建設的目標影響較大的關鍵因素,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為一級指標;專業建設的結果性環節即事后質量提升,應體現全面質量管理思想下的可呈現的專業最終績效:包括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參與合作度、社會服務功效和業內評價與專業特色創新四個一級指標。
3 專業診斷指標體系構建的觀測點
專業建設輸入環節觀測點:行業和區域人才需求的調查報告;是否適應社會需求和產業結構;報到率、錄取率、該數據的連續3年對比。
專業建設實施性環節的觀測點:利用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和生產過程制定課程目標、體系和課程標準;利用優質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各類課程學時學分比例;省部級以上精品課程數;教學方法手段靈活而有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成績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 是否利用優質校內、校外教學資源;學生資格水平考試人數和等級; 省級以上高職獲獎教材、資料選用情況;與行業、企業實訓教材、實踐指導書開發的數量;專業教師主編、出版、獲得立項的重點教材,精品教材建設數;期中教學檢查學生座談會中對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反饋、反思與改進情況;實踐教學制度建設,質量標準、過程管理與考核;實踐教學大綱、計劃、項目及學生實訓實習報告等;是否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教職成[2016]3號管理;實訓室數量、利用率;專業實驗室或實訓場地生均面積、設備與儀器總值及校內外實習基地數;頂崗實踐體系構建、組織管理、時間、經費保障;專兼職教師比;“雙師”比;師生比;學歷職稱結構;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比例;省級以上教學名師人數;企業實踐時間;職業資格證書;省部級以上教改立項數目與經費、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數目;科研項目承擔數及資助經費額、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情況與 SCI 影響因子、科研獲獎等級與專利數目;師德師風;承擔實踐技能課程名稱、課時,完成情況、教師規定課程完成率、調課率。
專業建設的結果性環節的觀測點:企業對學生能力的滿意度;辦學條件;實際崗位能力與所學專業匹配(以第三方獨立機構數據和用人單位提供為主);對口就業率(3年以上)薪酬;工作基本能力;對口就業率(3年以上);崗位晉升比例;薪資漲幅(3年以上);就業人數;參加各類競賽數量;科研數量;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數量;合作企業數量、區域;合作企業或行業的影響力度;企業合作內容 ;合作企業對專業提供哪些服務;向社會、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范圍、層次;教師獲得技術專利(技術發明);與專業相關培訓總數;職業技能鑒定數。
文章旨在將專業的診斷與改進形成于實現全員參與、融入質量生成的全過程、兼具計時的監測與預警功能的能夠推動創新循環持續運行的常態化機制[3],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對校內專業按照優勢專業、平衡專業、幫扶專業、淘汰專業四類進行分類,形成校內專業診斷和發展建議。
參考文獻
[1] 袁洪志.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4):52-54.
[2] 何靜.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有效路徑——構建“平臺+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2):72-74.
[3] 劉鳳存.論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基礎[J].教育評論,2016(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