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群
【摘要】新式教學法為學生帶來了更為豐富和生動的課堂,但是最基本的講授法,仍然是教學活動不可繞過的根基。準確、高效運用講授法,并將之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是適應教學改革要求,為學生營造更有利于其發展的新課堂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講授法 不可替代性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12-02
隨著中國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斷進步,當今學生課堂的教學方法百花齊放、琳瑯滿目,尤其是當高科技走入課堂后,運用新技術實現的新穎教學法不斷對傳統課堂進行著顛覆性的改革。這些新式教學法為學生帶來了更為豐富和生動的課堂,但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講授法,仍然是教學活動不可繞過的根基。
基礎講授法有很多的優點,使之具有不可替代性:
1.有比較高的知識傳導效率。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把新知識、新技術傳授給學生,這樣在有限的時間里確保了信息的傳輸,并將所要傳輸的知識量最大化。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在教學設計上以問題的形式呈現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時有目標,有方向,減少了學習道路上的彎路。
3.準確定位目標。最大化發揮教師本人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引導作用,學員可直接對接“嚼爛了的重點難點”,教師也能對學習進程進行有效的組織和規劃,保障每個學生最有效率地獲取一手知識。
4.實現互相促進。學生作為集體,可充分發揮集體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互相激勵、互相幫助。同時,學生作為集體有條件接受不同教師的多元化指導。不同講授者在思想上、業務上、經驗上、風格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促使學生全面學習和發展。
5.降低課堂成本。講授主要依靠教師口頭方式完成,不受設備及場地因素制約,省時省力、運用廣泛。一對多的培養形式,形成更廣的人才培養面,是一種相對經濟、有效的教學方式。
在長期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中,筆者發現,越聰明、自律程度越高的學生,往往更在乎課堂的“干貨”多不多,這種學生更傾向于接受基本的講授法。一些課堂,自以為運用了很多學生“喜聞樂見”的新模式、新技術手段,反而可能華而不實,讓學生學習知識的核心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
讓課堂“返璞歸真”,讓講授法的不可替代性獲得足夠重視,首先要厘清幾個容易被人誤解的錯誤。
第一,講授法不是形式單一的教學法。講授法也有很多方式方法,比如講述、講讀、講解、講演等。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不同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講授法。
第二,講授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落后方法。有些教師對講授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舊層面、舊思維,認為它就是一個古老的教學法,沒有任何創新和新意。其實則不然。講授法也是隨著教育的進步不斷進行著升級和改革的。在筆者身邊,一些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比之年輕教師,在講授法的運用上更為老辣靈活,而不是更為古板,這就是因為他們自身不斷思考和提高,經過多年錘煉、總結、不斷與時俱進的結果。
第三,講授法不是獨立于其他教學方法的。有些人認為,講就是講,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方法沒有聯系。其實,不論是哪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講授法的講解、點評、總結。所以,講授法在課堂中有不可替代性,與其他教學方法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反之,教師也都應做到讓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法產生較好的聯結,才能產生好的課堂學習效果。
第四,講授法不是被動的填鴨式教育。雖然教師有備課,但一個好的講授過程不是丁是丁卯是卯,而是跟學生有互動、有交流的,根據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迅速對學生的疑惑點進行補充講解。這也是講授法靈活性的體現。
雖然講授法有很多的優點,但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有一些不足,如: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所以,這也要求教師注意以下幾點:
1.嚴謹備課,吃透教材內容。只有對教材知識要點有深入的研究,形成系統的結構性知識網絡,在授課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旁征博引。
2.錘煉語言,精準教學用詞。教學語言需要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做到專業、簡要、清晰、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在講話中,要做到音調適中,速度適宜、輕重音得當、感情投入。
3.啟發教學,調動學生思考。講授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啟發式教學原則需要貫穿整個課堂。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思考問題,講中有導,講中有練,讓學生承擔主體作用。只有學生想學、想練,課堂才能生機勃勃,教學效果也遠強于傳統的注入模式。
4.生動形象,精心策劃課堂。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應聯系舊有知識,用形象化的語言和方法對課程進行組織和策劃。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要注意主次分明,條理清楚,不能花里胡哨,本末倒置。
5.結合板書,直觀教學要點。清晰、明確、有條理的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知識邏輯,同時顯示教學進程。
6.注意合理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如:PPT、微課、慕課等。
總的來說,講授法不是一個過時的方法,它是一個課堂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需要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準確、高效運用講授法,并將之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是適應教學改革要求,為學生營造更有利于其發展的新課堂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