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面對當下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開設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尤為重要。南京師范大學自2015年起開設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課程旨在激發研究生科學研究熱情、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本文以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為例,對研究方法類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針對目前課程存在的授課形式單一、內容系統性差、考核較為片面的問題,今后的課程設置應當注重研究方法的應用,在細化學科分類的基礎上完善教學的系統性,創建線上學習平臺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注重提升學生學術國際化的能力。此外,應當同步改進相應的考核模式并收集學生反饋信息,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研究方法類課程 研究生培養 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241-03
一、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開設背景
注重科技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當今發展的重要戰略,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發展的關鍵環節。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擔負著培養我國科技強國建設者的重要使命。相較于本科生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研究生培養中尤為重要[1]。然而,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研究生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研究能力欠缺、師生比例失衡、導師隊伍質量層次不齊等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問題逐漸顯現[1,2]。針對這一現狀,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教研[2014] 5號)明確指出研究生培養應“以打好基礎知識、加強能力培養、有利長遠發展為目標,尊重和激發研究生興趣,注重培育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提出“增加研究方法類、研討類和實踐類等課程”。因此,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對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創新人才的培養、科技強國戰略的實現有著深遠影響。
為了增強研究生創新意識,幫助研究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實踐運用能力與科研能力,促進學科交叉創新,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質量與研究生培養質量,南京師范大學自2015年起,對研究方法類課程的開設進行探索實踐,本文將以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開設情況為例,對研究方法類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
二、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開設情況
南京師范大學方法類課程于2015年9月起聘請各學科領域專家、圍繞科研思路及方法,正式面向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授課,至今共累計開設講座63場,累計聽課研究生5475人次(課程開設情況詳見表1)。在課程安排方面,學校在 2015-2017兩個學年期間,開設“研究方法精品系列講座課程”,將課程分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兩類。根據課程的開課情況及學生反饋,2017-2018學年對已開設的主題類別進行凝練與完善,開設“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在教師的選擇方面,課程的主講教師均為具有豐富科研及實踐經驗的領域專家,圍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等領域,講解各學科領域的熱點問題、相關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進展,幫助學生解答科學研究中遇到的常見困惑。專家主講能更緊密的將講座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與多年的研究實踐緊密結合,有效避免了教師因缺乏經驗造成的紙上談兵式和避重就輕式的講解,激發了研究生的科研興趣。
三、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雖然研究方法類課程在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數量及質量方面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方法類課程開設時間尚短,課程教學處于摸索改革階段,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值得探討。
(1)授課形式單一
截止目前,學校開設的研究生方法類課程為專家講授模式,主要由專家圍繞科技前沿創新動向,講述相關的研究思路及方法。雖然專家在講授中將多年的經驗積累融入到知識理論體系,并且加入了具體的研究示例,但是講述為主的授課模式更適合于學習與鞏固基礎知識[2],學生在接收知識的過程中較為被動,思路局限在理解講述內容上,并未給學生留出足夠空間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因此,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幫助研究生在短時間內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但是缺少對相應方法的練習實踐,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思考與探索,也不利于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2)課程內容系統性差
方法類課程由于需要面向全校研究生開放,使得課程不得不在涵蓋總體性科研概論講座的同時,需要兼顧理工、社科、藝術三大門類的方法概論,還需針對重點學科,例如文學、哲學、經濟、地理等,開設專業類的方法講座(表1)。加之各主題聘請的講座專家不同,導致講座風格各異,無法對學生進行系統連貫的指導。因此,現有的課程內容既缺少內在的相互聯系、針對性較差,又不符合由學生淺入深的學習規律,無法深入某個學科對研究生研究方法進行系統的鞏固和加強。
(3)考核內容不全面
學生學習考核是對方法類課程對個體(學生)以及社會發展的促進提升能力的評價,即課程效能評價的重要評價因素[3]。根據現有的授課模式,研究生方法類課程僅依據學生的出勤與參加講座的聽課心得體會進行考評,考核內容較為局限。一方面,由于方法類課程的教學并未以學科或專業細分,無法確切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其所屬學科及專業的研究方法,無法明確考核學生習得的知識經驗。另一方面,研究生方法類課程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心得體會為主的書面作業不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無法有效考核學生應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四、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教學建議
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更應注重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科研態度與科學的研究規范,因而是一門涵蓋面較廣的綜合性課程[2-4]。為了體現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自主性、創新性、實踐性的特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研究方法類課程的教學。
(1)注重方法應用型教學
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基礎[5],也是研究方法類課程中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關鍵要素。教學模式不應拘泥于單一的講授模式,而需根據教學目標與專業特色,進行“啟發互動”式的方法應用型教學,激發學生的科研潛力。
當前研究生在經歷了多年應試教育為主的學習之后,獨立思考、提出質疑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較弱[2,6]。針對這一現狀,研究方法類課程應注重學生對其所習得方法的實際應用。
對于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學科,可開展實踐教學。教師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向學生提出課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研究實踐。這種實踐性教學有益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掌握,是一個發散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4]。教師在實踐指導中,應注重培養學生主動發掘科研問題、批判性的思考問題與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繼而幫助學生從知識的接收者轉變為思考者。此外,可以將實踐成果的展示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要求學生在口頭報告的基礎上,用實踐報告或論文形式呈現研究成果,以幫助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與學術寫作能力[7]。因此,實踐性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熟悉基本的軟件使用,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提升科研實踐中必備的溝通交流與團隊合作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質[8]。
對于社會科學類學科,可采用案例情境教學。將教學內容置于設定的情境中,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從而解決情境中的問題,注重學生獲取知識、主動分析思考的過程[9]。因此,案例情境教學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發現過程中的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4]。因此,引入案例分析環節,以生動、具體的實例,轉被動接收知識信息的學習過程為主動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更易于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重視教學的“有效性”,提出要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與教師教學相關,同時與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相關[3]。因而,研究生方法類課程的教學應在注重教師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目前的方法類課程學時相對較短,不利于學生完成獨立的探索或者研究過程,也無法順利開展實踐性與案例情景式教學。為了提高方法應用型教學的效率,可以建立“學習共同體”,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依托,發揮自己學習特長,互補配合,幫助學生在將所學實踐方法應用到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的同時,能夠在短期內完成預定的研究目標[4]。
(2)完善教學內容、細化學科分類
教學內容應注重學科共性與個性并存,根據學科特征確立課程主要內容。目前尚未細化學科門類、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班級劃分使得大多數課程安排局限于研究方法概論,講座主題較為分散,無法安排特定的某一位或者某幾位教師針對研究生的專業進行針對性、系統性教學。因此,建議研究生方法類課程分為不同層面開設。一方面,針對全校研究生的共同需要與共性問題,繼續在學校層面開設科研概論類、文獻寫作類等共通課程。另一方面,針對各學科的特點,可以在學院層面選擇某些主題,根據學科的研究特色選擇相對固定的教師或教學團隊,定制個性化的教學內容,開展深入的系統化教學。例如,社會科學類學科可以開展調查設計、數據收集類指導;自然科學類與工程技術類學科可以針對前沿性研究領域和最新的研究方法著重進行講解。
(3)發揮網絡優勢、創建線上學習平臺
由于研究方法類課程總學時限制,傳統的研究方法類課程教學無法兼顧基礎知識的傳授與相應方法的練習實踐。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多元化、共享性”等特色[9]的線上學習平臺可以有效地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將相關的必備基礎知識、課件、參考文獻等學習資料上傳至學習平臺[9,10],將課堂講授過程轉化為線下自學過程,使學生主動學習思考,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重難點進行著重講授,縮短課上基礎知識的學習時間。另一方面,可以在平臺中建立分享討論板塊。相較傳統的小組討論,線上討論更為便捷、時效性更強,學生可以更及時地圍繞課程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思路觀點。此外,線上學習的互動與交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科研自信[7,10]。
(4)注重國際化能力提升
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9],因此,方法類課程需注重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培養,鼓勵教師借鑒國外優秀的教育理念及成果,進行中英雙語教學[9],同時鼓勵學生查閱英文文獻、使用英文呈現課程研究成果,例如口頭實踐匯報及書面實踐報告,從而幫助學生融入國際化的學術氛圍中,為學生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5)改進考核模式
現有的考核僅以學生出勤率及學習心得為指標,不能全面反映出學生對于研究方法相關的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也無法考查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可以在優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同步改進相應的考核模式,從而促進基礎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技能的應用相結合。例如,在引入案例教學之后,不僅考核與案例分析的相關背景知識,同時注重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研究能力的考核,例如在考核中重點考查學生收集資料、閱讀文獻、發現問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6)建立學生反饋機制、注重學生需求
學生反饋是調控研究方法類課程質量的重要參考依據。已有面向高校學生的調查指出,方法類課程在內容設置、授課效果、實際運用等多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滿足學生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需求[6,11,12]。因此,確定方法類課程教學內容前,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學生座談會的形式,調查應屆學生的整體情況和需求[11]及往屆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更有針對性的提升課程質量。
五、研究生研究方法類課程展望
綜上所述,研究生方法類課程應區別于傳統的講授課程,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圍繞科學研究方法,注重激發研究生的研究動力和主觀能動性。同時,應結合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重點開展實踐教育與案例情境教學,幫助研究生形成發散性批判性思維,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與科研分析能力,從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何云峰.研究生課程建設應以知識創新能力提升為目的[J].上海教育,2015(07):66.
[2]韓國高.研究生方法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思考——以東北財經大學投資經濟學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17(9).
[3]崔鳳生.文科方法類課程效能評價及其影響因素探析——基于有效教學分析的視角[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2(02):103-106.
[4]龐愛蓮.研究方法類課程教學模式探索——以“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6).
[5]楊茂森.創新型人才的六大特征[J].中國人才,2006(13):8.
[6]楊明媚.經管專業研究方法類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學生需求視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6(04):107-112.
[7]董麗麗,呂巾嬌,劉志純,劉美鳳.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學系統與學習技術專業課程的深度考察——基于對32門課程大綱的分析與6門課程的親歷體驗[J].中國電化教育,2016(05):43-50+118.
[8]施雯,李旻,呂杰.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定量方法類課程群建設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317-321.
[9]高偉.公共事業管理方法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2):96-98.
[10]彭川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49):207-208.
[11]羅遐,劉雅云,高理想.社會研究方法類課程設置和教學現狀調查分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02):92-97.
[12]許滌龍,李正輝,王佳.經濟管理方法類課程實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06):116-119.
作者簡介:
馬晶晶(1986-),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與培養辦公室科員,碩士,研究方向:研究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