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源
【摘要】教學組織管理的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需深入研究與融合雙方課程特點及教學管理,完善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保障體系,實施科學管理,以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及項目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教學組織 質量保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32-02
1.研究背景及發展現狀
國務院于2003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標志著我國的中外辦學合作正式進入法制化、常態化和規范化的階段。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快速發展,截止2017年5月,上海在辦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已達機構28個,項目161個[1]。
在中外辦學發展的過程中,各項目引進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并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內容,對我國高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化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同時,國內對教學組織及教育質量的提升深入研究與思考,并公布《關于發展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通知》,頒布《中外合作辦學評估方案》,總結經驗并進一步完善評估標準和程序[1]。
近年,在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門檻的前提下,各合作院校逐步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課程建設的合理及教學組織的規范等內涵建設,促進綜合改革的穩步推進和辦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和輻射力度。隨著《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的相關要求,逐步從重審批轉向重質量、重規范、重優質資源的切實引進上[1]。
有效的教學組織是建立中外合作教學運行機制的根本保證,提高與改善教學管理工作水平,側重對合作項目的教學規劃、調控及教學管理評估與反饋、改進,能為中外合作項目的教學運行長效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組織的特殊性
2.1課程體系的特殊性
根據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中關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出的要求,引進的外方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應當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2]。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體系在同等普通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由中外雙方共同參與決策,體現中外雙方互相認可的課程體系設置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在有機整合的過程中達到規定的“三分之一”要求。
同時,在合作的課程中,項目都會將英語或外語能力的培養列入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強調語言能力的培養與實踐。通過與外方院校的合作,要求學生既掌握專業技能,更能使學生在雙語教學和外語環境中,學會和掌握英語知識和運用能力。如,華東政法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舉辦法學碩士學位教育項目中,項目的課程方式以課堂教學為主,與實踐實習活動相結合。學生先在外方學校進行為期9周的學習,在項目特制的英語口語和寫作的強化課程以及良好的英語環境下,加強對英文法律圖書資料系統的熟悉度,以及將所培養的外語能力運用到司法、行政機構實習實踐中[3]。
2.2教學管理的特殊性
通過與外方合作,中方院校和項目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內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全面提升中方教師的學術和教學能力,打造專業化教學管理團隊。但必須指出,盡管中外雙方在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提高綜合素養、加強雙語教學實踐等方面達成共識,但實際合作的過程中,雙方在教學管理理念、制度文化、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如何在同一學術框架下完成中外雙方的學術要求[4],在深化及融合教學任務管理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
上海中醫藥大學與英國倫敦都市大學在合作舉辦藥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的過程中,通過合作雙方管理人員的相互溝通與探討,逐步探索出教學的新思路和新的管理模式。如,外教課程教學相對強調互動性、實踐性、自主性,中方借鑒外方的網絡學習系統、逐步推廣網絡學習共享平臺[3],利用兩校的學習資源的優勢,改變中方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全程主導灌輸的授課方式,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逐步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3質量保障體系的特殊性
質量保障作為教學質量管理的核心工作,具有導向及審核監督功能。中外合作項目的質量保障主要包括培養機構的目標、組織、制度、方法等構成的體系[2]。中外雙方在學習支持體系方面存在差異性,外方大學一般都有本校相對獨立的質量保障系統,綜合考慮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幾點方面的評估。中方學校評估體系具有相對統一模式,一方面需在普通專業的教學保障體系的框架下實行教學管理及質量評估,另一方面考慮到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合作辦學項目須符合《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等相關文件的要求及標準[2]。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需在中外雙方的質量保障體系的框架下整合與協調,是中方合作院校所面臨的極大挑戰。
3.中外合作辦學教學運行及保障提升方面的幾點思考
3.1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內涵建設,完善專業建設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以“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辦學指導思想,側重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引進是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更重要的是在于“吸收”,即通過有效地借鑒與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與成功經驗,將引進的理念、資源、模式等化為己有,在實際辦學的過程中有機地消化與融合、落實所借鑒的內容。在此“吸收”的基礎上深入調研與考察,融合項目的特點、本校實際情況與傳統國內教育精髓,形成系統地、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理念及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提高辦學水平與內涵建設[5],這是合作辦學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
3.2注重教學管理的科學性、融合性及適應性
在項目層面,中外合作雙方應積極探索能夠融合雙方培養特色和教學管理要求的工作方法和操作細則。在合作辦學的實踐過程中,雙方共同制定項目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學籍、考核等相關教學管理文件和教學檔案,用于指導和規范項目教學的各項工作。尤其作為項目的主體,中方應根據教學需求和條件,聽取外方對教學計劃的意見和建議,對外方的專業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調整和改造,以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課程層面的管理規范化主要體現在教學大綱應更具融合性、規范性、科學性和指導意義[6]。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在中外雙方協商下共同開發與實施,鑒于中外教學制度和理念的差異,在教學大綱、教材資料、評估方式、作業評價要求等方面都需經歷逐步深化與融合的過程,才能達到有效的合作開發課程的效果,確保學生學習體驗的一致性。如,在引進國際化的“國外原版教材”的同時,更應考慮學生認知發展的需求及課程的本土化適應情況,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保持一致。中外雙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亦存在一定差異性。中方的考核方式將期末考核占相對大的比例,而外方更注重過程型的學習成果,即平時表現及課堂參與度。如何結合中外雙方特點,對合作辦學項目內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相對統一的考核方式,值得辦學項目就各自項目及專業特點進行調整與適應,深入調研及改革。
3.3提高質量保障體系的系統化與常規化
質量保障體系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組織的質量。中
(下轉第34頁)
(上接第32頁)
外合作辦學整體的發展時間不長,項目的模式亦有許多不同,故質量保障標準還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在符合雙方的質量保障框架的前提下,建立個性化的評價體系和評優機制,細化質量保障管理,如聽課制度、評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學生評價制度等。優質的質量評估不是簡單的指標相加,更應是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要理清各指標間的內在聯系,讓指標形成一個完成的系統。目前,有不少院校建立了專門的“中外合作項目管理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組織,負責常規化全面指導、審核與評估合作項目的教學管理,確保項目的有序和有效,形成適合自身學校、滿足不同需要的教學評價方法。
4.結語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組織與管理在“求質”的道路上面臨挑戰和發展機遇。教學組織的質量及保障是中外合作辦學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在充分把握相關政策的基礎上,突出辦學特色,加強教學的規范管理及科學管理,通過評估和監管,將人才教育多元化及多樣化落到實處,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汪建華等.《縱觀、思考、展望——上海市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與發展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林金輝.《中外合作辦學與國際化人才培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3]楊偉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風采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趙彥志.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具體實踐與成果[J].《國際教育交流》,2015(12):48-51.
[5]柯琳.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2(13):224-225.
[6]劉夢今,林金輝.構建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制度的基本依據與原則[J].《教育研究》,2015(11):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