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41-02
《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國家推普相關的語言政策,熟練掌握漢語普通話語音知識,能說比較標準且流利的普通話,具備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和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為以后的從教工作打好基礎。該門課程應把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把學習評價作為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手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一、改革思路
《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學習評價改革,基于“多元化
——重過程——考能力”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導思想,采用多元的考核形式,將考核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加大過程性考核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
(一)實施分層式教學方法
該課程的教學對象在入學前語音基本面貌已形成,來自不同方言區的學生自有一套穩固的語言表達系統,已成為各自的表達習慣,課堂教學任務難易程度、復雜程度、對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程度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該課程采用分層教學法,將教學任務進行分解、分層,根據學生的語音面貌進行分層教學。
(二)構建過程性學習評價體系
知識的構建是有價值的觀點和思想產生并不斷改進的過程,過程性評價的反復性、及時性與交互性,能夠促使學生在知識不斷發生重組與建構的過程中,減少現存知識與目標知識之間的差異,控制知識遷移的方向,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增強學習者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普通話訓練與測試》改革立足于建立過程性學習評價機制。
(三)形成特色鮮明的評價文化
該課程學習評價改革還需形成具有人文主義特性的評價文化。在評價目的方面,旨在“促進”,不在“打分”;在評價主體方面,體現“民主”,摒棄“專制”;在評價客體方面,體現“豐富”,摒棄“狹溢”;在評價方式方面,體現“多元”,摒棄“單一”;在評價過程方面,體現“自由”,摒棄“控制”。在評價結果方面,體現“平等”,摒棄“等級”,在評價理念方面,體現“創新”,摒棄“保守”。
二、改革方案
《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學習評價方案的設計,應以當前發展性評價的理念為指導,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主要體現為對學習過程的評價。
(一)評價目標
《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的考試改革對原來的考核方式進行全面修正和改良,實現動態化、漸進式過程性考核與期末終結式考核的有機結合。
1.評價形式: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統一
根據《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削弱以往評價中期末考試的統治地位,強化過程性考核,推行單元測試、階段性測試、期末考試三者合一的評價形式,并利用網絡教學信息化手段進行輔助評價。
(1)強化過程考試模式
該課程評價過程不僅是檢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促進和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該課程實行課堂筆記、課堂展示、技能測試,調研報告、學科競賽獲獎等多種形式和方法,深入推行過程性考試,減少終結性考試的課程數量。
(2)善用信息技術手段
該課程的課程簡介、教學團隊、教學大綱、教學方案、教學日歷、教學內容、考試方案都在課程中心平臺上公布,供學生查閱。同時,該門課程的學習資源、作業布置、學生作業的提交、答疑、單元或階段測試及成績批閱也主要通過課程中心平臺進行。
2.評價內容: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統一
該課程既要考核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情況,更要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要考核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還要考核學生應掌握的專業技能。
(1)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指向
該課程改變過去以客觀題和記憶性題目為主的設計,增加主觀性應用題,尤其是設計非標準化答案的題目,著重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2)以優化課程考試內容為中心
該課程按照教學大綱系統擬制試題,科學地確定考試內容,增加案例分析和應用分析題目,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探究創新的精神,使考題涵蓋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3.評價構成:素質性與多元性相統一
該課程考核一改過去過分注重期末考試成績的做法,建立一個既重視學習結果又重視學習過程的全方位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體系。
(1)評價答案非標準化
該課程增加音頻辨音分析、發音案例分析、論述和論文等形式的考題,不拘泥于標準答案,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只要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給予分數。
(2)評價指標科學化
該課程平時成績指標一般包括課堂提問、討論、出勤情況、單元或階段測試、實踐實驗考核、期中考試、平時測驗、作業等,除此之外,根據該課特點,增加了音頻辨音、視頻指導、演講與口才等指標,更為全面、科學地考核學生平時成績。
(二)評價項目
《普通話訓練與測試》這門課程積極推行“N+1+1”綜合考試改革,實行學生學習評價項目多樣化。根據本專業和本課程特點自主設計評價項目,如音頻、視頻錄制等。根據本課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各項目在學生學習成績構成的權重。
1.過程性考核
該課程的過程性考核內容主要體現為隨堂測試(課堂提問、課程報告、課堂展示、個人獨立完成的課程作業、小組合作完成的課程作業)、成長日記(每日一練、口腔肌肉訓練、發聲練習;調研報告、平時作業;音頻、視頻提交)、單元測試(聲母發聲測試、韻母發聲測試、單字測試、詞與詞組測試、朗讀作品、命題說話、朗誦、演講)、期中考試(課程前半部分的內容測試、課堂論文撰寫)以及課堂筆記等部分。
2.終結性考核
該課程期末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兩部分。期末考試的筆試部分為關于普通話應用方面的調查報告或課程論文;面試部分為國家級普通話測試試題的模擬測試(包括單音節、雙音節、朗讀和說話幾個部分內容)以及普通話基本知識問答兩個部分,所有的測試都采用現場抽題即興回答的方式進行。
3.特色考核
《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的特色考試主要采取現場演講或朗誦的方式,由各學習小組選派代表組成評分組,從表達的內容、語言和考場技巧等方面給學生的演講或朗誦評分。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級語言類比賽以及推普活動,學生在該課程學習期間,獲校級演講比賽三等獎以上或者普通話測試二級甲等以上,即得特色考試滿分。
(三)評價主體
1.教師評價
傳統的以教師作為評價者的評價主體過于單一,既在無形中強化了教師的評價權威,又置學生于評價的被動局面,抹殺學生應有的自由,以及學生的超越性和創造性,該課程僅將教師評價作為評價主體之一。
2.學生自評
自我評價的教育價值在于提供反思自身的機會。該課程通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夠克服獨善傾向,解剖自己的真實狀態,以便客觀地認識自己,培育效能感、成就感、自信心等的積極性自我情感。
3.學生互評
除了自我評價以外,同學之間亦可互相評價。互相評價有助于促進學習者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培育彼此琢磨各自的知識和見解,加強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提升合作精神,同時可以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4.小組評價
小組評價也是該課程的評價主體之一,包括組內評價和組外評價兩部分。小組內評價有助于思想和意見聚化,更有助于形成團隊意識。組外評價是組與組之間的互評以及創新實踐活動中專家評委所給予的評價,視野更為開放,評價也更為全面。
(四)成績構成
三、預期效果
《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學習評價改革,注重提高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總考核成績中的權重賦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欲望、創新激情和實踐創新能力。
第一,能夠促進評價從考量分數向考量人轉變。該課程學習評價改革,從考量分數到考量人的這種轉變將促使課堂教授方式的轉變,實現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向能力提升為中心轉變兩個轉變。
第二,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該課程學習評價改革,以實現學生創造力與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形成為最終目的,有利于促進學生從固化思維向創新思維轉變,提高自身的實踐創新能力。
第三,促進學校評價文化的形成。該課程學習評價改革,有利于促使學風向愛學樂考轉變,提高命題與評價工作的科學性,進而形成健康、生態的評價文化體系。
總之,《普通話訓練與測試》課程通過考試改革,變以往老師為主導,以教授知識為主的單向度知識傳播模式,為教師宏觀把握之下、師生互動的雙向度知識傳播模式。學生由知識的機械接受變為自主汲取知識并從而能夠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機個體。教師也在師生互動中,在學生的推動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推動自身知識結構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教師和學生雙提升的共贏態勢。
作者簡介:
廖頌舉(1981-),女,山東郯城人,副教授,現主要從事教學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化傳播,媒介與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