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羿竺
【摘要】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本文基于這一前提,謹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與分析,旨在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解釋能力 新課程標準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86-02
前言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足夠的歷史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足夠的歷史解釋能力,這種情況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向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善,從側重對于學生歷史知識的培養,轉變為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與歷史解釋能力的提升。
一、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階段,對于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法,以便于幫助學生更好地通過歷史教學材料獲得相應知識內容,從而累積歷史知識點,進一步奠定歷史基礎。在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歷史閱讀能力,確保學生具備從歷史課文中找出關鍵信息,并且遵循信息脈絡明確歷史發展與歷史事件的能力與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就“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對比閱讀法,通過比對不同朝代的歷史時期與政治情況,比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幫助學生了解相應的歷史知識與歷史發展脈絡。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歷史教材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提問意愿與質疑能力,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強化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體悟。另外,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閱讀與總結能力,通過對于歷史知識的有效閱讀與精確解讀,總結其知識點,實現對于歷史知識的強化累積。
二、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唯物主義,能夠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更好地分析歷史現象與歷史問題。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今天,高中歷史教學愈發強調學生對于歷史資料的解讀與分析能力的培養,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能力。教師在就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進行講解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就相應的歷史事件,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層面進行分析與解讀,以幫助學生從更加科學的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前后關系與因果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水平[1]。
三、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
對于高中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強調進一步幫助學生厘清歷史脈絡,更好地建構知識體系。以邏輯思維來進行歷史研究是近現代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是一種條理清晰的,前后一貫的教學方法與研究思維,在這樣的思維體系下,所形成的歷史知識體系與知識脈絡是清晰而明確的。例如,高中歷史教學材料中的“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與發展順序,進行歷史知識點的排序,但相對來說,這種歷史知識體系過于混亂,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認知,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從有序價值觀的層面出發,從宇宙觀、國家觀與社會觀等角度入手,合理安排歷史知識的研究與分析邏輯,形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線索,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四、歷史史料的充分運用
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歷史史料是重要的教學材料,也是幫助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路徑。一般來說,高中歷史教學難點包括兩個部分,分別為重要的歷史概念與重要的歷史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于歷史史料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難點。比如“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向學生展示更多的歷史史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代背景,比如《漢書·董仲舒傳》中對于董仲舒所提出的“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理由與目的記載,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漢初“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所產生的結果;以《春秋繁露·觀德》與《春秋繁露·為人者天地》中對于天人感應理念的闡述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與理念提出的原因[2]。
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是極為重要的,為此,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進而幫助學生建構歷史唯物主義,進一步提高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的科學性思維與理念,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并且充分運用歷史史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歷史知識點與知識脈絡。
參考文獻:
[1]姜一平.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J]. 新課程(下),2017(4):195.
[2]謝章芳.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以人教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