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海
【摘要】網絡的廣泛應用以及電腦、手機等應用終端的普及,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給中學德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應加大整治力度,凈化網絡環境;以引導代替“禁堵”,培養學生良好上網習慣;加強與學生溝通互動,降低網絡依賴;豐富教學形式,完善以人為本的評測機制。
【關鍵詞】網絡時代 中學德育 中學生 新挑戰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60-01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網互聯網通信在我國得到較快發展,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也是網絡時代。網絡的廣泛應用以及電腦、手機等網絡應用終端的普及,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給中學德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深入分析網絡時代中學德育出現的新問題,探索應對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時代給中學德育帶來新的挑戰
由于手機、電腦等網絡設備的普及,現在中國大多數地區的中學生都與網絡產生了密切聯系,許多中學生都擁有手機,擁有電腦的家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F在的學生對手機或電腦的依賴變得越來越嚴重,網絡上的虛假、暴力、黃色信息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他們,網絡游戲和網絡聊天工具等又使得許多中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價值觀與道德觀的扭曲、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
網絡上海量的信息呈現多元化特征,網絡游戲涉黃涉暴者眾多,這些都導致中學德育教育的壓力增大,任務更重。同時,由于網絡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又無處不在的,傳統的德育方式方法效力受到極大削減,老師和家長對學生德育方面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發現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
二、網絡時代中學德育問題的成因
首先,網絡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學生可以在虛擬的世界里實現角色扮演,在虛擬的世界里學生任意而為,他們的言行不必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受到諸多約束,他們也不用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學生可以接收海量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魚龍混雜;網絡的交互性與平等性能夠滿足學生吐露心聲、人際交往、獲得平等對待等愿望。
其次,中學生一般都是12-18歲之間的青少年,這一階段正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上的快速發育和心理上的逐漸成熟,使得青少年階段的學生擁有了解世界、獲得發言權、獲得與成人相對等待遇的欲望,成長的壓力也使得他們對虛擬的網絡世界情有獨鐘,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生活經驗的缺乏,在網絡世界獲得慰藉的同時,青少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許多負面影響。
另外,教師與家長“重智不重德”的傳統教育理念,以及對網絡對學生德育負面影響的認識不足,也是中學德育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長期以來,盡管家長和教師都明白德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但實際教育過程中更多關注的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問題,對德育不夠重視,對網絡可能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認識不足,對學生的網絡使用監督不到位,干預不及時,措施不得當。
三、網絡時代中學德育的應對新策略
(一)加大整治力度,凈化網絡環境。
大的網絡環境對中學生的影響是直接且巨大的。如果整個網絡環境是凈化“無污染”的,那么學生在通過手機、電腦等平臺上網的過程中也就不會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相關網絡監督措施的完善,也將可能將中學生上網的時間、涉足的領域限定在一個安全的范圍。反觀現實,我們的整個網絡環境還不夠凈化,相關監督、管理制度和舉措還不夠完善,涉黃涉暴游戲、涉黃涉暴信息、虛假信息等嚴重侵蝕著青少年的心智。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網絡監管,嚴格取締不良游戲、關閉不良網站、過濾不良信息,完善與網絡相關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
(二)以引導代替“禁堵”,培養學生良好上網習慣。
針對網絡給中學德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傳統的做法是“禁堵”,家長和學校試圖通過禁止或限制學生上網的方式來杜絕網絡的負面影響,但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往往收效甚微,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科技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是時代潮流,堵是堵住不住,禁是禁不了的,應當與時代潮流同向而行,并且充分考慮到青少年對網絡的需求,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只有學生自身良好上網習慣建立起來了,才可能真正實現屏蔽網絡負能量的目標,使網絡成為中學德育的課外延伸和有力輔助。
(三)加強與學生溝通互動,降低網絡依賴。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快速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還未成熟,但卻渴望被成年人平等相待,他們的好奇心、求勝欲也比較強烈,身體的快速發育可能也會導致異性之間因互有好感而導致“早戀”,學業的壓力極易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從而逃避到網絡的虛擬世界以求得心理發泄和獲得成就感??偠灾?,中學階段正值學生的青春期,家長和老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及時做心理疏導,在生活和學習中多一些尊重、鼓勵和關心。
(四)豐富教學形式,完善以人為本的評測機制。
學校是青少年在中學生階段主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學習是中學生的主要任務,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和課堂氛圍,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學生厭學,學習成績上不去等問題。青少年時期正是充滿激情和活力的時候,單一枯燥的教學使得許多學生選擇到網絡世界里尋求歡樂和刺激。因此,應對網絡對中學德育的新挑戰,還要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增加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日常評測機制也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差異性,不以成績論英雄。
四、結語
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是非觀等都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要趨利避害,消除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并使其成為中學德育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