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中圖分類號】G712;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62-02
說課的內容是《那一年,面包飄香》,將從析教材、說學情、釋構想、述過程以及談反思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析教材
《那一年,面包飄香》選自中等職業學校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四單元“職場起點”。本篇課文主人公的經歷和中專學生有很多相似之處,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職業會有更直觀、感性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學生容易與人物形象產生感情共鳴,增強學好本專業的信心和決心。
從語文學習的要求看,閱讀要注意篩選文章中的關鍵信息,在準確理解字、詞、句含義基礎上,培養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對文章進行闡釋和評價。
二、說學情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服裝展示與禮儀表演專業一年級的學生。
從學生的認知分析,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已經掌握了閱讀敘事文體一般的分析方法。本篇課文生字詞少,語言平易樸實,學生能較好理解文本內容。
從本專業學生特點分析,學生愿意表達、擅長表演,但篩選概括能力不強,表達能力欠缺。所以課堂上主要通過朗讀和閱讀方法指導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概括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特制訂如下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案指導學生整體閱讀,把握課文通過細節描寫、間接描寫表現課文主旨的方法,提高理解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指導,訓練學生篩選文章關鍵詞句、語段等重要信息的能力,加深對課文主題和寫作特色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文學習,能夠從面包師傅和老師的經歷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一個人只要不自暴自棄“不學壞,有一技之長” 就能夠被社會接納并獲得快樂。
4.學習重點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篩選文章關鍵詞句、語段等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5.學習難點
體會一波三折說故事的技巧。
三、述過程
本堂課設計的學習過程如下:
課前學習環節:
課前導學案引領學生自我閱讀,走進文本。
新課深入學習環節:
1.看:數字故事導入
我將導學案中好利來蛋糕店創始人羅紅的故事制作成聲情并茂的數字故事,進入新課。
2.演:再現故事情節
課堂上,找1-2名學生用概述的方法、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主要內容,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導學案中有提示:
緊扣小說線索(一碗清湯蕎麥面),按照這種句式:
什么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做了什么事?
3.析:人物
請把視線集中在“我”(老師)和“面包師傅”(學生)身上:他們分別是怎樣的人,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面包師傅:家境不好、立志成才、絕技在身、創業成功、不忘師恩……
老師: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責任心強……
學案中我設計了一個表格,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篩選、提煉,完成表格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體味,比較母親四次要面的異同之處,教師側重對學生模仿母親點面時的語氣語調給予示范和指導。“母親由非常害羞地開口要一碗清湯蕎麥面,到少一些害羞,再到非常平靜地說出要三碗清湯蕎麥面,這其實就是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和發展性所在。這里變化發展的原因是什么?”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圍繞表格我啟發學生,為什么大年夜母子三人要在打烊的時候才去吃面?而且是三個人合吃一碗面?為什么連續三年母子三人總在同一時間到同一家面館吃?“幸福的桌子”,這又說明了什么?經過討論明確了小說是從吃面這個點上引出人物,介紹背景、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至此也總結出本文的情節特點——十分講究懸念的設置,平凡的故事因此動人、感人、吸引人,解決了難點。
4.談:感悟
(1)你能從面包師傅的經歷中得到什么啟示嗎?你如何理解“不要學壞,總要有一技隨身”這一觀點呢?
(2)理解題目中“香”含義,歸納主旨。
5.解:懸念
設疑:課文中設置了幾處懸念,有什么作用?
明確:有驚喜,增強可讀性,層層推進,增強文章的吸引力。
6.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拓展學習成果。安排了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完善課堂上選的一道題。
完成另一道題的內容。(頒獎辭的寫作可脫離格式限制)
選做題: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象,描寫一個人物(母親、兄弟、老板夫婦、顧客)在某一場景下的心理活動,不少于200字。
例如,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館,母親點一碗面時的心理活動。
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館吃面時,老板夫婦面對他們吃面時略帶怪異行為的心理活動。
四、談反思
有一位教育專家說語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面對這樣一些學生,我想通過這篇課文,為學生營造一種能夠讓他們“感動”的學習氛圍,通過朗讀提升表達交流能力,培養職業崗位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
本堂課達成教學目標,我的教學亮點在朗讀環節設計上。細“讀”突破重難點;精“讀”展示、交流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