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黨的十九大成功召開后,我國的法制建設開啟了全新的征程,其中需要特別注意要平衡好建設法治政府和發展法治倫理觀二者的關系。若二者能夠形成良性互動,只要提高社會及政治倫理水平和政府的法治水平,就能夠讓新時期法制建設有著源源不斷的動力;若二者一旦形成不良互動,則會形成牽制的關系,甚至有時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為了能夠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政府邁上新的征程,就需要創新發展倫理思想,我們可以將早已深入人心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加大宣傳力度,一定要落實到每個機構,為了能夠讓大家都明白知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各機構落實有關宣傳和做法,合理引導法治政府的建設。保持法治和德治并舉、立法和立德同行,加大法治政府的倫理創新力度。
【關鍵詞】法治政府 法治建設 政治倫理 倫理思想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95-02
一、法治建設與法治政府倫理思想的關系
在十九大開啟了法治建設的嶄新征程之后,分析以往法治建設和剖析創新發展與法治政府的倫理思想這二者存在的內在關系,不難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和本質要求即全面依法治國,理清這些關系有助于我們來到法治政府建設的新的里程碑。從個人角度出發,法治政府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具體化以及靈魂所在便是規范法治政府和具體的倫理觀,這對于引導、規范法治政府的運轉和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其實法治政府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實體,它只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發展過程中,相隨出現的倫理觀也經歷了由表及里、簡單到復雜、浮淺到深入的慢慢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誰能完成,將其終結的,一定是動態變化無法完結的,可見法治政府的倫理上的指導以及規范章程是何其的重要,需要仔細研究,給出合理科學的分析,以此為基礎,結合每個時代的特點加以創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不同的形勢下保證科學的法治政府建設的合力推進[1]。
萬物皆不是單獨存在的,建設法治政府和探索倫理亦是如此,這二者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法治政府建設最根本的靈魂便是倫理觀,因為具體化的倫理觀是法治政府建設中極為重要的內涵成分,并且對于整個法治政府的運轉和創新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制約,反過來,建設法治政府本身也作用于倫理觀的發展。切不可只注重某一方面,需要在二者之間把握好一個度,當二者能夠形成優勢互補的時候,那么法治政府的建設和整個社會的倫理水平皆能邁上一個大臺階;反之,二者一旦出現不良的磨合,則會出現雙方的存在都對另一方有著惡劣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縱觀古今發展史,無數史事證明了這一點。
二、法治建設與法治政府倫理思想的發展過程
唐朝是我國古代發展中的一個鼎盛時期,其經濟發展迅猛,文化更是廣為傳播,世界很多國家都會來唐朝進行進貢、參拜、學習,其綜合實力是其他國家遠不可及的。當我們撥開這一現象的面紗后,不難發現,唐朝的政治建設是極其厲害的,“清明”是其典型的特征。從典籍《唐律》便能發現,唐朝的法律治理水平和滿朝文武的倫理水平,便是形成了良性的關系,這是人類法律發展的典范,也是中國古代法律發展的一座里程碑,而其中一些當朝官員談吐的政治倫理觀和具體的倫理規范更是成為了后代統治者制訂法典的參考依據,這些皆是與唐朝法治政府的建設分不開的。
我國在漫長的封建時期是否存在這法治一直是一個爭議極其激烈的話題,有些人認為我國封建時期萬事皆由“天子”決定,這是典型的人治而不是法治,而建設法治政府更是無稽之談。通過對于典籍的研讀,學術界的這部分人開始慢慢的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從我的角度看來,是否存在法治,就看這個時期是否制訂并且實施了法律。當然,每個時代制訂法律的人都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制定的法律也不是很完善,甚至一度出現了惡法,而有時即使有著較為完備的法典,卻也是“天子”說了算,一度出現官員和皇帝的倒行逆施。但是,當我們站在歷史發展的時間軸上來看,通過法治來維持社會關系的總體趨勢是進步的:先是從野蠻來到了文明,接著從君主專制來到了民主,也同時從愚昧走向了科學。
歷史發展的長河,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哪怕是同一制度的不同時期,法治政府和倫理關系這二者皆出現了或順或逆的發展趨勢。人類發展的總體趨勢表明:不論是法治政府的建設還是倫理的發展,都需要從野蠻、愚昧、專制慢慢的走向文明、科學、民主。但是剝削階級[2]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是可以逆轉的,我國古代的奴隸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統治者發現這種制度快崩潰時,想要做出改變,社會便出現了進步的狀態,但是在后期,因為管理和自身的問題,出現了比奴隸制更為恐怖、野蠻、愚昧的制度。大多數人對于隋朝是不陌生的,建國初始,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一心為了國家的發展,經過百般努力,還頒布了《開皇律》,這可是對于當時的法律是一個重大的革新,但是因為后來的種種事情,僅僅10年不到,楊堅自己就把自己親自頒布的法典視若不見,置之腦后,甚至是頒布令人不可思議的苛酷刑法。此時,雖然國法依在,甚至是全國公示,但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以及整個統治集團在倫理觀和倫理觀的規范上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逆轉,可見整個法治已是白紙一張。當然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過程,世界各國的法治建設和倫理的發展,是不應該也不可能永遠的停滯不前的,想要發展法治政府,就需要做到事先對于倫理觀和具體倫理規范進行創新。
“文革”曾讓中國的法治建設走上了彎路,一度使得法治建設倒退,但是全國人民無論風吹雨打,始終保持著一顆謀求法治進步的熱心,堅持不懈的對于那些落后、倒退的行為和觀念進行批判,與之斗爭到底。當前,我們在習近平主席的帶領下,我國法治建設出現了高潮,全國上下齊心同力探索著我國大步向前有效發展的法治之路。十九大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需要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需要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以憲法為核心,建立起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對于我們創新法治倫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其倫理思想是值得借鑒的,但是我們需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切不可照單全收。儒家思想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除了法家和儒家一樣有著完備的思想體系,其他諸子百家,皆未能將自身的思想及時總結形成體系,其中較為突出為大家知曉的墨家,也只有墨子,但是因為沒能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導致后繼無人;道家雖然人數也有不少,但是和儒家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其余的還有陰陽家和兵家等等,也只是曇花一現,完全不具備和儒家抗衡的能力。其中法家還有著不錯的理論體系,并且發展也較為不錯,門派創始人管仲和商鞅,還是有著不錯的理論思想的,后來由韓非子等青年俊杰發展壯大,其著作也是甚為可觀,但是他們的理論都有點極端,導致無法被世人所接受,難以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潮,其中給人留下最大的不良印象便是秦始皇的暴政,焚書坑儒,導致儒家受到重創,但是正因如此廣大人民群眾更難以欣然接受。其次由于儒家學說一度受到歷代王朝統治者的推崇,在政治上更是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自然也就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并且其在話語權上更是起到了主導作用,其實,部分統治者也是很青睞法家思想的,但是他們不是明面上表現出來,選擇了以欺騙的手段,為了迎合人民大眾,選擇儒家來做表面,內在卻是實行法家思想。即便是漢、唐這樣的鼎盛朝代也是選擇“外儒內法”的政策,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批判”和“繼承”這兩者對于古代文化和文明的態度,但是除了學習外,我們更需要的是進行創新[3],切不可選擇“復古”這條道路。既然有著這樣的要求,我們就需要在當下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中,加以宣傳,對于其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進行糾正。
三、尋求法治政府的建設和倫理思想創新的建議
第一點是,將“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加大宣傳力度,給各位官員敲敲思想上的緊鐘。當前建設法治政府中的倫理觀和具體倫理規范創新的頭等大事便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即遵循著民為本,官為末的思想。自古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大言不慚的話語,認為天下之大,沒有大過君王家族利益的,這種極端貶低人民的思想是切不可取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受到了批判?!拔逅倪\動”時期,我們偉大的孫中山先生,更是提出了“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這是與之前的理論思想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盡管中間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卻成為了不可撼動的政治倫理中的靈魂。在當前建設法治政府,無疑也是必須要遵守的。黨的十九大便是落實了這一想法,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的目標”。
第二點是,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落實,用它來考察和指導法治政府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個人的觀念,更不是統治階級的觀念,而是全國各族人民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這就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不能因為民族、階層、信仰和觀念的不一樣,而不去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這些理念更是很透徹的解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將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核心倫理觀也闡釋了出來。這里的每一個詞,皆可以作為具體倫理觀的規范,這些技能反駁了陳舊倫理觀和具體倫理觀的規范,同時是對追求新倫理觀的一種鄭重宣誓,在今后的建設法治政府的一切活動中,均需要以行動來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點是,保證法治與德治并舉,立法和立德同行,創新法治政府的理論抉擇方式。在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再一次明確的提出了,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國堅持并行“法治”和“德治”已經超過20年,在這20幾年里,學術界對于“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存在著分歧。因為我國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踐行者,因此有的專家學者就認為,按照馬克思主義對于國家的定義,國家是一種實行暴力的專政機構,通過軍隊、警察、監獄和法庭來控制人民,如果從這種對于國家的定義來看,那么建設法治國家就需要依靠這些暴力工具,但是“德治”卻是與之相反的,需要通過提升人們的意識,讓人們能夠對于道德標準產生共鳴,那么暴力手段存在就毫無意義,因此這就成為了歧義存在的導火線。這其實是很值得研究探索的,我個人認為,“法”和“德”是有著不同的作用的,“法”可治國,但是法卻不能達到每一個地方,這時就需要“德”來感化大家;“德”可育人,但是如果沒有法的支撐,是無法制裁那些不遵守道德標準的,“以德治國”需要提高人們的意識,使得人們成為國家生活中自覺的踐行者,根據“德治的要求,制定出相關的法律舉措。
四、結語
在我國民法典的制訂的過程中,生動的體現出了法治政府的倫理思想和其發展中的創新,這種創新,希望能在我國的立法、執法、守法等一系列實踐和政府的操作中加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廖凱原.中國特色的法治與禮治——在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冠名儀式上的講話[R].2016-09-20.
[2]楊逢彬,楊伯峻.孟子(國學基本叢書)[M].岳麓書社,2001.
[3]高德蘊.黃帝傳統中的法、自然與道[C].黃帝思想與先秦諸子百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39-250.
作者簡介:
艾晚晴(1991-), 女, 回族, 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