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之所以能夠在犯罪和違背倫理之前產生自我控制的想法,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們的內心仍舊擁有道德操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家和社會中皆存在嚴格的社會賞罰制度。國家需要使用社會賞罰制度來對道德建設進程和效果進行調控。本文首先論述了社會賞罰制度概念,然后對具體的調控功能進行了分述,望文中內容可供社會學研究人員做簡單參考用。
【關鍵詞】社會賞罰制度 道德建設 調控功能
【基金項目】得到“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資助”(項目編號:185245002)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項目名稱:關于社會賞罰在道德建設中的價值與意義的研究,項目編號:185245002,項目批準號:2018-zy-19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01-01
一、社會賞罰制度的概念
社會賞罰屬于一種偏宏觀性的概念,其內容既可以包含法律監管,也可以包括倫理監管,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為,社會賞罰制度一定可以關聯絕大多數的社會行為,并能夠將自身嚴格的法律與違法行為關聯產生賞罰制度。
二、社會環境中道德困境的表現形態
(一)由歷史性條件而產生的價值抉擇困境
每個人的家庭環境、生長條件大多都不同,一些家庭條件比較貧困的人,其一生往往都會追求錢財或勢力,這種價值觀在其成長階段中成型,基本可影響其一生。因此當這類人在追求錢財時,其難免會受到一些犯罪“利益”的吸引,進而在追求、實現自身價值觀的進程中,與遵守自身道德觀念形成抉擇困境。
(二)利益沖突抉擇困境
人們生活中往往存在著“為己”或“為人”這兩種選項,且當人們面對不同的利益內容時,人們的選擇也會產生變動。也有人因為自身家庭教育以及自身道德觀念的原因,會陷入追求個人利益和保護他人利益的被動選擇情境中。也會有人在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追求中陷入兩難境地,這就是因利益沖突而產生的抉擇困境。
(三)尖銳沖突抉擇困境
社會中常會存在一些實力相差懸殊的群體,例如當權者、富商和平民、農民。雙方在競爭力上明顯存在偏差,而一旦雙方因道德原因產生爭論或沖突,地位偏低的一方若要追求正義便只能拋棄一些極為重要的條件,例如生命、家庭。但好在當前我們國家已經脫離戰爭階段,因此產生這類嚴重沖突的現狀已經基本不存在,但農民拋棄工作持續追求信念這一現象卻仍然存在。
三、社會賞罰制度對道德建設的調控功能
(一)社會賞罰制度可加強道德建設的約束力度
社會賞罰制度屬于一種根據人們的活動形態和國家秩序需求而產生的管制類制度,因此這類制度往往都具有強烈的強制性特性。在道德建設過程中,多數的行動者幾乎都會使用案例教育或統一教育等方式,而對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明確國家法律限制之處和限制之因的人而言,教育只會起到一定的反作用。而一旦道德建設行動者利用社會賞罰制度中的實際案例對其進行引導教育時,這些內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偏差的人便會對社會形態和國家法律產生全新且全面的印象。進而在其心中便會成立以避免受罰為主要目的的自我約束道德機制。
(二)社會賞罰制度可平衡利益沖突
在社會賞罰制度中也包含“勞動所得”這一規定。有關于勞動所得的條文,例如最低工資、工人保障等內容在國家法律中已被明文規定。因此社會賞罰制度除可以起到約束作用外,其也能夠為社會基層人士提供絕對正面和權威的利益保障。這樣一來,社會賞罰制度便能夠利用自身的制度全面性和唯一性,有效平衡社會中因各人思想和道德觀念存在不同而產生的利益沖突現象。
(三)社會賞罰制度可大力扭轉錯誤道德觀的“堅定原則”
社會賞罰制度具有一定優勢,即公平性。雖然要直接改變這些人的道德觀需要較長的時間,但當民眾認為社會賞罰制度完全不變動時,他們為了生活和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就必然會尊重和遵守社會賞罰制度。久而久之社會賞罰制度這種具有絕對性正面價值的制度便會潛移默化的引導其道德觀,進而在國家范圍內徹底實現“全民道德統一化”這一目標。
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公民的道德觀越符合國家所定向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國家的發展速度和團結狀態就會擁有越高的質量。故各個道德建設的實施者應該適當應用社會賞罰制度的優勢,進而加速道德建設的整體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利民.論社會道德調控與賞罰機制[J].理論導刊,2003(02):47-48.
[2]韓東屏,王湘牛.論社會賞罰的道德調控機理[J].江海學刊,1995(02):96-101.
作者簡介:
陸燁婷(1994.3-),女,漢族,江蘇南通人,武漢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