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基金項目】本文系課程教材研究所“十三五”課題子課題“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必修)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資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編號:KC2017-015。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65-01
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其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隨著技術和理念的普及,國家的教育教學新理念也從原來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向“深度融合”探索。
高中的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及抽象性,這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一定難度。多媒體可以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知識內容更加具體化、清晰化,同時增加課堂容量,優化學習效率,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本文筆者就近年來教學實踐中的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融合的教學優勢與出現問題,及未來的發展做出思考。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融合的教學優勢
(一)有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良好的導入是課程高效的重要保障之一。如“線性規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冗長的文字、數據介紹轉化成圖文并茂的現實背景與動畫情境,這可以更容易的讓學生融入課堂并深刻理解教學任務及目標。
(二)有助于學習難點多元化突破,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信息技術可以讓抽象的數學問題變的更具體、更直觀,有趣的視聽材料更能將廣闊的世界搬入課堂,開闊學生眼界。多角度的認識有助于難點突破,具體些的例子比如信息技術輔助下的“空間立體幾何”的理解和學習。
(三)有助于擴展課堂容量,培養學生思維
多媒體的使用有助于課堂容量的提高,方便教師展示各類知識點、例題及練習。學生在巧妙的課件設計下不自覺的引發出多角度的思考,切實培養了學生思維。“變式訓練”是每個數學老師津津樂道的授課環節,相同的骨干,不同的細節,對比中不僅活躍了思維,還加固了學生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融合出現的問題
(一)盲目追求課件教學,黑板電子化
一些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缺乏思考,僅體驗到課件在教學環節引領中的便利,以及課堂容量的擴充,最終將備好的教學課件當作電子的板書。學生在跟著教師快速的瀏覽課件,有的甚至將上課變成了播課件、念課件和看課件,這顯然模糊了教學目標與學習主體。
(二)課件粗加工,生搬硬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教師由于個人技術或精力的限制,教學課件都請他人代做或者直接網上下載。而多數情況下他人的課件設計與自己教學理念并不相符,生搬硬套往往會帶來教學過程中的很多尷尬。環節不緊扣,更談不上學生深度參與,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教學環節程序化,忽視學生的生成及感受
課件在教學環節引領確確實實為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教師在課前就預判好了課堂上應發生的一切,設計了完整的教學流程。但正是這“完美”的預設,往往會讓教師自信的縮短某些“不必要”的學生思考時間,整個課程更顯程式化。信息技術帶來的課堂“流暢”,不僅剝奪了學生的思考,也剝奪了教師發現問題的機會。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的融合發展思考
(一)精益求精,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帶給高中數學課堂的學習便利
信息技術實實在在的提升著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主要也是得益于信息技術融合課堂教學的四大優勢。我們繼續從教學設計和環節上充分發揮長處,在課件效果和問題留白展示中追求完美,力求更完美的問題代入感,更科學的知識拓展及思維引領,更自主的學習生成及情感、價值觀體驗。信息技術無疑在這些環節提升中還有很大空間需要我們去總結探索。
(二)反思教學,最大限度的規避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上帶出隱性問題
雖然是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的突出問題,但或許這個群體恐怕也不占少數。其實注意到了這些實在的問題,教學上不盲從并加強反思,突出重難點精簡課堂容量,尤其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活動并留以充足的獨立思考,我們一定能在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的深度融合實踐中找到很多收獲。
(三)不忘初心,不拘形式,發覺傳統教學模式的授課魅力
我們教師教學還是要向45分鐘課堂要效率,打造更高效的課堂,追求更扎實的教學效果,這是我們的初心。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的成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掩蓋了傳統授課的教學魅力,有的教師甚至認為在多媒體配合的情況下,再板書例題這是教師不能熟練使用多媒體的表現,是一種教學上的倒退,這真是一種可怕的理念。我們不能拘泥于形式,在不同的知識點處采用更切實的教學設計,將信息技術變成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有力教具,而不是數學課堂載體,這才能探索出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查永祥.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數學教育[J]. 數學大世界,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