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特別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再一次提出要著重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社會上如此強調的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落實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鍵詞】情感 態度 價值觀 數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67-01
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社會各界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尤為重視,作為數學教師總是認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很困難,不像文科課程中隨處都可以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那么,數學課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到底該如何體現呢?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實踐,淺談幾點體會及做法。
一、借助教學內容,讓學生受到情感激勵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根據其現實意義讓學生得到感情的升華。
在《百分數的認識》教學中由“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引入,得到前面從沒學習過的百分數,在結尾時,再次出示“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進而進行情感升華,“若想要成功,靈感只有1%,光有聰明智慧是不夠的,還要付出99%的努力,所以無論聰明與否不是決定你是否成功的標準,最重要的還是那99%的汗水,也就是你得努力,才能成功!愿我們都能努力到達成功的彼岸!”這樣一句話貫穿了整節課,學生既學會了百分數,還知道要努力才能成功!數學學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以在教學內容中體現。
二、借助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求知欲
同學們都認為數學是很抽象的學科,不知怎樣把數學與生活聯系到一起,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重視數學實踐活動,因此每冊書都有“數學好玩”讓學生去實踐探索,六年級下冊《看圖找關系》就是結合生活實際來探索數學問題,通過看圖和實際情景讓學生通過實踐經驗聯系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尋求知識的欲望,讓學生更喜歡學習數學。
三、借助數學史教育,培養嚴謹的態度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學習中,教材中應當包含著一些輔助材料,還可以介紹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的發展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在了解數學史的同時,也了解一些數學家,數學家們為什么會成為數學家,就是他們比別人用了更多時間去鉆研。數學本身就是嚴密的,經常與數學打交道的人就會更加嚴密、細致,通過數學史以及數學家們讓學生學習他們嚴謹的態度。
四、借助有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課堂練習是鞏固新課的重要途徑,是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體現,是教師獲得信息反饋的橋梁。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既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要有層次的設計練習題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比如《圓柱的表面積》教學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個類型是看圖求圓柱表面積,可以清楚的看出底面和側面,再進行求解就更直觀;然后是實際問題,“一個無蓋的圓柱形水桶,底面的直徑是0.5米,高是50厘米,做這個水桶需要鐵皮多少平方米。”“一根長8米,底面直徑是12厘米的圓柱形木段,把它鋸成同樣長的4根圓柱形木段,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多少?”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再是一眼就看出解法的題,這樣的問題出現就會使學生提高注意力,認真思考,感覺有新意,心里會想“既然上一題我會做了,這道題我也一定會”這樣就達到了吸引他的目的;最后一個類型是“一個圓柱形側面展開是一個邊長為62.8厘米的正方形,這個圓柱形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這個類型既不同于以前,又提高了難度,在做了前面幾個題的基礎上已經掌握了圓柱表面積的求法,應用起來較為容易。這樣幾個類型的問題難度逐步增加,即不讓學生覺得乏味,又練習了很多題型。因此,借助課堂上有層次感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是很必要的。
五、借助課堂教學評價,增添學生的成就感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評價強調培養目標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了解學生發展的要求,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變化,并及時予以評價,讓學生明確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并及時改正。在課堂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教學語言的評價,這是激勵學生最直接的途徑。
數學是一門科學,充滿著太多的奧秘。數學課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還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探索。
參考文獻:
[1]施勤,柴林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