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改革的推進促使問題化教學方式進入到初中科學教學中,成為現階段科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問題化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本文闡述了問題化教學的內涵,并重點分析初中科學的問題化教學的具體設計。
【關鍵詞】初中科學 問題化教學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73-01
一、問題教學的內涵
問題化教學,顧名思義即是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展開教學活動[1]。問題教學的必備條件是設置良好的問題情景,不斷加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引用實例,創設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
科學課程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又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師在使用問題化教學的時候可以代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用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如,在講授植物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都見過哪些植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這一提問會把學生代入到日常生活環境中,他們平常見到的各種各樣的植物就會在腦海中浮現,既而會思考日常所見的植物有什么特點。
因此學生可能會回答:“春夏是綠色的,到了秋冬季節,葉子會變黃,掉落。”
這是學生對植物這一自然現象的最基本的總結。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是所有植物到了秋冬季葉子都會變黃嗎?有沒有見過不一樣的植物?”
這時就會有學生仔細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從而給出更多的答案:“菊花到了秋季才開花,竹子和松樹一年四季都是青的,楓葉秋季會變紅。”
教師可以繼續提出問題:“那么為什么有的植物到了秋季會變黃,有的不會?”
當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代入課本知識,講解葉綠素以及光合作用。
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發一些植物的嫩葉,讓他們在燈光下觀察植物葉片的脈絡。這樣教師在講解光合作用的時候,學生就可以通過直觀的觀察理解光合作用的過程。
三、根據學生的體驗和觀察提出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自己實際生活中的體驗和觀察也會產生很多疑問。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可以把學生的體驗和觀察代入課堂,合理創設問題,把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課本知識練習起來[2]。
如,在講授聲音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全班同學鼓掌,接著讓他們高聲喊“啊”,并且用手觸摸喉嚨。接著教師可以把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讓幾個學生上來對著水杯高聲喊,或者拍打桌面,觀察水面的變化。
這時,學生心中已經對種種現象展開了思考。教師可以創設問題:“剛才的幾種情況有什么相似點?”
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手掌碰撞會產生聲音,越用力聲音越大,說話的時候喉嚨一直在動,不說話就不動,對著水杯發出聲音,水面會產生波紋。”
針對學生的種種觀察,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入課本知識:“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接著教師可以把學生的體驗和觀察進行科學總結——聲音的產生離不開振動。
四、多學科交融,創設問題情境
語文或者歷史故事中往往包含某些科學現象,而學生在學習這兩門學科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其中的科學道理,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文學和歷史相關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3]。
如,教師在講解汽化和液化的時候,可以舉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露水是怎么形成的?”
在學生的思考中,教師可以引出課本知識,露水即是一種液化現象,既而可以分析液化的條件。
教師在講解光的反射和折射時,同樣可以引入相關文學資料。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為什么潭水很清就會覺得水淺?
劉禹錫《望洞庭》詩句“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為什么水光和月色會交融在一起?
通過這些問題,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去思考這些現象包含的科學道理,那么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帶出課本知識,第一種現象是因為光的折射,第二種是光的反射。
總之,問題化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立足學生的體驗和觀察,多學科知識融合進行教學,保證問題的生動性和實際性,拉近和學生的距離,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和求知,從而在科學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發散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啟存.問題化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7,(1):51.
[2]梁新姝.問題化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才智,2016,(9):166.
作者簡介:
李緯(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教二級,研究方向為初中生命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