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電學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將電學部分分為幾個板塊進行專項研究,包括電路的接法、電表的讀數、數據的整理等內容。對高中物理常見電學實驗問題的分析,有利于加強物理核心環節的學習及理順后期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高中物理 教學 電學 問題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166-02
基于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形勢,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號召,積極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推行學生素質教育。在當前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職能也在逐漸發生轉變,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要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高中物理電學知識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對物理知識全面的考察。
一、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的重要性以及積極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學科充滿趣味性,所涉及的物理知識學生在生活中都能夠有效的應用,在高中物理電學知識的學習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能夠的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優化,通過相關的電學實驗進行研究,學生思維處于較為活躍的狀態下,能夠有效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逐漸的發現物理知識蘊含的樂趣,養成自主學習意識。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當前的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的人才需求模式逐漸發生重大轉變,不僅要求人才掌握專業的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新能力,高中電學實驗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同學見解,以發散性思維提升創新能力。
二、高中物理常見電學問題及解決關鍵點
1.電表量程的選擇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實現電學實驗的良好效果,首先就要對電表的量程進行合理的選擇。在電流表和電壓表上都標有其所能夠承受的最大量,一定要注意要根據實際的實驗需求選擇合理范圍內的電表。如果在選擇的過程中出現失誤,不僅會對實驗的結果造成很大影響,嚴重情況下還會對電表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2.校準和測量
在合理的選擇電表量程之后,為了使實驗的數據科學準確,學生在實際的實驗前就要對電表進行校準與測量,同時對測量的結果進行有效的記錄,在記錄的過程中要注意電流以及電壓單位的轉換,通過標準的公式來保障實驗數據的精確性,以免由于人為誤差對實驗數據和結果造成影響。
3.滑動變阻器規格的選擇
在選擇滑動變阻器時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就是要確保滑動電阻器的安全性;第二,就是要確保滑動變阻器的靈活性。滑動變阻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調節電流,起到對整個電學實驗中設備的保護作用。在選擇時一定要注重選擇合適的規格,否則就會使整個實驗過程中無法提取所需要的實驗數據。
4.滑動變阻器的連接
滑動變阻器的連接中,兩種連接的方式,一種是分壓式連接,另一種是限流式連接。滑動變阻器連接是學生最頭疼的連接問題之一,因此加強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在實際操作中,負載上的電壓或者是電流一定要有足夠大的范圍,而且應該從0開始調節,此時應用限流式的連接方法,例如測試“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的實驗。
三、提高高中物理電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1.優化實驗教學方法
在高中物理電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可以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充分展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加強自主探究,善于發現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電路線路進行設計實驗,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筆者在對學生進行電流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會使學生合作操作一些充滿趣味性的實驗。
2.引導學生對電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物理電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提升教學效果。在對學生進行小組分組后,充分利用高中學生好勝心較強的心理特征,針對理論性較強的電學計算公式知識點采取問答競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或是使各個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對電學知識點進行階段性總結概括,并在課堂中分享自己小組的探究成果,教師給予充分的指導和表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逐漸的對物理電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3.加強理論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在物理電學教學過程中加強與生活的結合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效率,生活實例滲透物理電學知識,是讓學生感受物理知識與生活體現的應用,這同樣也是一種有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師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物理生活實例,通過教師的示范性指導,以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來學習,從而提升學生應用物理電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對于高中物理電學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點,在教學過程中以科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物理知識學習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崇武.《關于高中物理常見電學實驗問題的探討》,《中華少年》2016年第21期.
[2]王璐瑤.《高中物理常見電學實驗問題的分析》,《通訊世界》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