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文學作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課程教學中,在定位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時應充分重視幼師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并建立全方位的課程評價體系從而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幼師生具有更強的社會適用性。
【關鍵詞】幼兒文學教學 幼師生 職業技能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05-01
幼兒文學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旨在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文學基本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幼兒文學作品的鑒賞、創編、講演的能力,為幼兒園尤其是幼兒語言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門課程的教學更強調對學生文學修養的培養,忽視了其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功能。幼兒文學對學生文學修養、情操的培養往往是隱性的,教育見效周期較長,從而使幼兒文學這門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遭到削弱。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專業技能的幼兒教師,幼兒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必須迎合這一培養目標。因此,在明確其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功能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對幼師生職業技能進行培養,使該門課程發揮更大的社會實用性,顯得意義重大。
一、幼兒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1.課程定位存在偏差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幼兒文學這門課程主要由中文教師承擔教學工作。由于對學前教育專業職業特點和技能需要的認知存在缺失,使得任教者沒能從專業課程的角度來審視這門課程,導致幼兒文學課程變成了語文教學當中的文學作品鑒賞課。只注重文體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實踐性內容的訓練,強調其審美性功能而忽視其專業技能培養的功能。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本身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高職院校學生對該課程提不起興趣,和其他諸如美術、音樂、舞蹈等課程相比感覺不到它的實用性,甚至認為和自己的專業好像沒有太大的關聯,從主觀上對本門課程采取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
2.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幼兒文學課程涉及內容豐富,包括文學理論基礎知識,文體理論以及文學教育活動技能等幾大版塊。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較多,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只有短短兩個學年,所以幼兒文學課程所占用的學時數有限。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前教育專業目前開設的幼兒文學課程學時只有36學時,僅開設一學期。在較少的學時數內完成豐富的教學內容,這對任教者而言就會涉及到教學內容的取舍問題。一部分任教者采取保守的態度選擇跟著教材內容的先后順序進行授課,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前面理論部分的講授上,而后面的實踐性訓練則只分配了少量的時間。一部分任教者則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確定教學內容,往往也會選擇將大量的時間用在文體論知識以及作品的賞析上,而有關職業技能方面的內容則舍棄。
二、幼兒文學課程職業技能培養的理性思考
1.準確定位課程目標
幼兒文學課程應立足于幼兒教師崗位的職業需要,我們必須考慮幼師生現在的“所學”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幼兒文學課程目標應該定位在幼兒文學素養與幼師生職業技能培養的結合上,一方面通過幼兒文學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素養,為今后從事幼兒園的語言教育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創編、講演能力,使學生具有完成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能力。作為專業課任課教師,我們應該打破舊有的教學視角,站在專業化、職業化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教學工作,在突出幼兒文學審美功能的同時清楚地認識學生職業技能的需要,充分地認識到高素質的幼兒師資隊伍,不僅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更需要嫻熟的專業技能。
2.以學生為本,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幼兒文學各體裁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過去的教學中,我們往往以體裁作為分類標準以專題的形式進行授課。這樣的授課方式耗費大量的時間且收效不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打破舊有的按專題講解的內容格局,著眼于幼師生未來崗位的需要,打通幼兒文學專題之間的界限,整合具有相似性的各文體版塊,調整學時,合理分配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的教學時間。如原本各占兩課時的“童話”、“寓言”、“幼兒生活故事”、“幼兒圖畫故事”可以整合為故事類作品,用一個學時與學生探討這類文學作品的概念、類型、藝術特色以及各文體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再用一個課時進行作品的閱讀賞析讓學生把握作品的藝術特征并學習創編,之后用兩個學時來檢驗學生的鑒賞和創編能力,最后兩個課時就用于提升學生的作品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整合,理論學習——作品賞析——作品創編——作品表演的教學模式得以形成,教學時間得以有效分配和利用,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培養。
3.技能訓練和實用相結合
幼兒文學課程必須迎合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將技能訓練與實用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讓學生能夠有目的有效率地實現課程的技能訓練,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另一方面,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將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并樂于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訓練效果,從而更好地提升技能水平。
4.建立知識與能力并重的課程評價環節
傳統的筆試形式主要側重考查學生對文體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的評價方式不能夠全面的檢測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于學生的專業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建立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方式。學生對幼兒文學基礎理論知識以及作品鑒賞、創編的掌握情況主要通過筆試的方式進行評價,而學生對幼兒文學作品的表達能力則需要通過面試的形式進行。此外,學生的出勤率、課堂紀律的遵守情況、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也應納入到評價中。只有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考查,才能綜合檢測出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才能使評價起到一個積極的導向作用。
作者簡介:
田穎(1989-),女,土家族,貴州印江人,研究方向:幼兒文學及語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