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23-02
美術欣賞課在美術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欣賞課由于理論性較強,內容的時代跨度大,作品容量多,每件作品側重各不相同,如果作品分析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每件作品都是“造型生動,構圖均衡穩定,色彩層次豐富……”之類的老套數,學生就會對之失去興趣,感到索然無味,使美術欣賞課失去意義。因此,如何處理教材,如何抓住作品最突出的美點,便成為教學的成敗關鍵之一。所謂“作品的最突出的美點”,就是顯露的,也最能引發人們審美情感的,作品中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結合點。它也體現了作品的個性,是藝術創作精神的結晶,藝術靈魂之所在。老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的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
1.畫龍點睛,造成學生強烈印象。
作品的突出美點剖析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所在,在作品欣賞中,抓住該作品的美點進行教學,就避免了講課時的面面俱到和欣賞教學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不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沒有興趣。例如:在欣賞俄國列賓的油畫《給土耳其蘇丹王的復信》這個作品時,老師開門見山,直接點出該作品最突出的美點在于一個“笑”,也就是藝術家對人物各種笑態的塑造。整個畫面圍繞著笑展開,雖然信上不見一字,但其信的內容寫在了圍著文書的眾多薩克人的臉上,不同人的不同的隱藏于內心的情感和動作,形象豐富多變,表現的人物形態淋漓盡致,顯示了側面描寫的巨大藝術魄力。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直接切入作品的突出點,就造成了學生對作品的深刻印象,甚至使他們終生難忘。
2.提高審美起點,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課本中大凡學生通過感受閱讀說明文字能解決的問題,就能感到的作品的美點所在,這些沒必要非經過老師的口說出來,這時老師引導學生分析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把欣賞作品的起點進一步提高。如法國安格爾的《泉》,這幅繪畫的突出美點在于對此產生的美。學生掌握了這一點,在欣賞其作品時就會發現“泉水”的直線與人體的“S”形的彎曲;冰冷的無生命的巖石與人物鮮活的肉體生命,昏暗的背景與白皙的人體的巧妙對比,使少女那羞怯的神情和心理狀態與赤裸的一絲不掛的身體的強烈對比下,感到少女之所以可愛,是因為她不僅有健美的洋溢的青春活力的肌體,而且還有著純潔無邪的心靈。她美、莊重、不可侵犯,她是完美的青春女神。裸體展示了她身體健康和美麗;羞怯的表情足以顯示她的純真無邪。在這,學生就在老師的引導下,以最突出的美點為起點,逐漸展開,好像數學課中老師引導學生解難題一樣,一點一點往高處挖掘,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審美興趣。
3.避免重復分析,節省大量時間。
一件作品,在書中它的出現作者以及內容等這些東西,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閱讀文字獲得啟發和感受。這樣,老師就沒必要從這方面下功夫,再重復,把時間用在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刀刃”上;如欣賞新石器時代美術工藝品《舞蹈紋陶盆》時,它的出土地點、時間以及外形等,這些可以讓同學們自己看書了解,老師可以引導他們直接切入它的突出美點是裝飾紋樣設計構圖的巧妙之處。若盆中盛水至紋樣底線,便可看到盆中壁內五人一組的舞蹈者,由于水的起伏、波動,這些舞蹈者會像圍繞著一泓池水在翩翩起舞,向人們展示了原始人類狩獵或勞動之余載歌載舞的歡樂生活的信息。寥寥幾句,就點出了其突出美點,避免了重復,提高了教學效率。
4.充分利用教材文字,發揮課文的閱讀性。
一般課本中選中的作品它都會對其進行較詳細的介紹,這些大量的文字說明可供學生仔細閱讀。然后對照作品圖片進行欣賞。如果我們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達·芬奇的絕世之作《最后的晚餐》時,就會發現,課本中對其作品進行了文字較多的敘述,而且比較詳細,這個時候,老師只要點出其突出美點在于奧妙的心理刻劃和透視的科學運用,其它可以讓學生在仔細閱讀文字過程中慢慢了解。畫面產生的前因,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反映,都是圍繞著透視的焦點人物——耶穌那句“你們中間有一個出賣了我”后而產生的,整個畫面主題突出、形象、個性鮮明。這樣的學習,即簡明,又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發揮了教材的閱讀性特點。
美術欣賞課中對知識的講授和學習往往滲透在美術作品的分析和理解過程中,有些作品最突出美點屬于教學重點部分,有的學生不易理解和分析的難點,所以,許多作品的最突出美點,恰恰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只要老師因教材施教,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對最突出的美點進行深刻、細致的剖析,不僅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欣賞方法,做到舉一反三,還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審美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