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要】將立體造型應用到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有利于鍛煉小學階段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逐漸培養小學生的美術審美價值取向,充分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基于此理論基礎,本文選取四個主要方面,論述立體造型在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同時引申小學美術教學案例作為重要的論據,希望能夠為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借以提高小學美術立體造型的效率。
【關鍵詞】立體造型 小學美術教學 體驗式教學 美術審美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25-01
1.引言
造型藝術通常是指用顏料、絹、布等物質材料組成的立體或平面的形象,能夠將作者對客觀事物的看法與情感展現出來,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繪畫、雕塑以及工藝美術等等。立體造型以其獨特的特征,在我國的美術課堂中得到了的廣泛的應用,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的時候,教師需要實現立體造型的巧妙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促使學生獨立自主完成美術作品的創作。
2.淺析“立體造型”在美術體驗式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小學階段立體造型教學的原則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要將教材中的立體造型教學素材進行整合,第二則是要運用立體造型教學素材達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由于小學階段中學生的美術認知能力與思維方式都比較稚嫩,思維難以有定性,教師應當立足于此特征,開借助立體造型教學素材展美術體驗式教學。例如,在美術教學的泥塑體驗課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塑泥技巧,并且為學生示范該怎樣將陶泥材料捏成圓形、條狀或是其它形狀。接著,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在手上蘸飽水,避免干燥的陶泥沾到手上,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在手中把玩陶泥,嘗試使用均勻的力量將陶泥捏成不同形狀。在這里可以先讓學生將陶泥捏成圓球形狀,之后自行想辦法捏成圓形,以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最后,教師便可以為想出辦法將圓形陶泥捏出來的學生提供獎勵,增強學生參與立體造型美術體驗式教學的信心[1]。
3.淺析“立體造型”在美術審美取向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育的時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與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認知情況出發,逐漸鍛煉提升學生的認美術審美取向意識。比如,在《變廢為寶》一課中,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家里帶來不同的物品,像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紙杯或者飲料瓶子、紙張等等。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可不可以用飲料瓶子和一次性紙杯制作出熊貓形狀的物品,讓學生嘗試對這些物品進行大膽的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引導學生,讓學生對使用特定物品組成另一種物品的創作有初步的認知,便于學生在獨立思考過程中實現對事物價值的深刻理解。
4.淺析“立體造型”在美術創造力培養教學中的應用
美術立體造型知識是有限的,但是立體造型教學素材所激發出來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無限的,教師在美術課堂中要有意識激發與培養學生的美術藝術想象力。比如說,教師可以給出學生三角形、圓形、梯形等圖形,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事物由哪種特定的形狀組成,那么這些特定的形狀又能組成什么樣的事物,接著讓學生大膽假設與想象。在《機器人》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想各種高科技機器人會擁有什么樣的形狀、外貌特征以及功能,并且逐漸擴充延伸學生的想象范圍。像是機器人可以幫家長做家務、幫學生完成作業,或者像醫生一樣救死扶傷,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充分發散學生的美術創造力。
5.淺析“立體造型”在美術文化價值教學中的應用
應用立體造型教學素材開展小學美術教育課堂時,教師不僅要有意識的鍛煉學生的繪畫能力以及自主創作能力,同時也可以結合美術課程大綱的基本要求實現教學課堂的深入,逐漸引導學生探索美術繪畫的深層知識。例如,引導學生學習民居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用于教學的立體模型,讓學生對教師提供的立體造型進行自主觀察,找出立體造型素材具有的特點,可以從整體線條方面進行分析,也可以對造型的顏色特征進行分析,便于學生在觀察鮮明線條以及顏色的過程中,摸索出繪畫的真實主題,從而逐步鍛煉學生的美術文化審美價值。
6.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家長也開始愿意在課余時間內讓孩子學習藝術類項目,美術便是其中之一。將立體造型應用到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中,也成為當前教師和家長關注的主要問題,本文論述了幾點主要的應用策略,希望有助于改善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便于美術教師借助立體造型教學素材的有效應用,充分激發學生的藝術細胞,奠定小學生的正確美術審美取向。
參考文獻:
[1]孔令娜. “立體造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