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陽 法憲恩 高成山 王宏山 劉雷
【摘要】目的:淺析以標準病例為基礎聯合PBL在心血管外科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于 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間選取2014級五年制本科50人為觀察組,采用PBL教學+LBL教學結合模式;選取同級同專業的另50人作對照組,采用LBL教學模式。對兩組的教學效果進行客觀和主觀評價。結果:PBL+LBL教學組客觀題成績顯著優于LBL教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觀調查中96%以上的學生認為PBL+LBL教學模式能幫助其對知識進行記憶與理解,提升學習效率。結論:以標準病例為基礎的PBL結合LBL教學法模式優于傳統的LBL教學模式。
【關鍵詞】基于問題的教學 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 心血管外科
【基金項目】河南省醫學教育研究課題,編號:Wjlx201507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39-01
心血管外科教學涉及了如心血管藥理學,心電圖等基礎知識[1],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成一體,PBL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引導性的討論,提高學生對疾病的整體理解和感性認識。這兩種教學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為了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們將PBL教學模式與LBL教學模式相結合引入心血管外科學的教學中。現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教學對象
心血管外科臨床教學時間為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間選取2014級五年制本科50人為觀察組,采用PBL教學+LBL教學結合模式;選取同級同專業的另50人作對照組,采用LBL教學模式。
1.2 教學過程
1.2.1 PBL教學+LBL教學結合模式
根據教學內容在每堂課前準備一份常見心臟病的病歷和問題,將學生均分為幾個團隊,團隊成員合作分工,查閱相關參考資料并進行討論。學生做報告討論案例,教師作最后總結。
1.2.2 LBL教學法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進行講授。
1.3評價指標
1.3.1客觀評價
試卷形式分為為A卷和B卷,A卷客觀選擇題,B卷病例分析,考題從學校題庫抽取,滿分100分。比較分析兩組學生的客觀成績。
1.3.2 主觀評價
對PBL+LBL教學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三級法評價每項內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9.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 t 檢驗。用 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客觀考試成績比較
PBL+LBL組A卷成績與LBL組B卷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BL+LBL組B卷成績與LBL組B卷成績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主觀評價
發放了50份LBL教學質量評價表,結果表明,學生對PBL+LBL教學模式普遍評價較高
3.討論
PBL教學以學生為主,所選案例的代表性,但需要課時較多,知識的系統性相對較差[2]。傳統LBL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需要課時少,學生的感性認識得到增強,但教學內容枯燥,缺乏臨床思維[3]。因此我們結合PBL與LBL進行基于標準案例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
結果表明,在客觀調查部分,PBL+LBL教學組得分高于傳統組。這表明PBL+LBL教學法在學生心血管外科臨床學習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在主觀調查部分,學生反映PBL+LBL教學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在PBL+LBL教學中的一些不足:理論教學時間較短,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查閱文獻,歸納問題[4]。我們將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希望以后的這兩種類型教學模式的結合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徐激斌,王志農,馮翔,劉冰,朱曉東.PBL教學在胸外科實習中的應用.醫學教育探索.2008(4):386-388.
[2]李乃娥.診斷學PBL教學對PBL教師內在素質的特殊要求.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1(5):494-496.
[3]陳麗虹,鄧安富.網絡環境下 PBL 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10(11):48-51.
[4]周艷輝.對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PBL)的思考[J]. 中國成人教育,2010(6):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