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綜合激勵理論屬于西方激勵理論,這個管理理論在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理論中的應用比較多,也比較符合實際,有利于大學生就業機會的提高,對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率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創業課程 創業意識 創業資金
【基金項目】2017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編號:ZD17044。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43-02
激勵,多用于企業管理中,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動力,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以實現組織目標。當然,激勵也可以用在大學生創業就業上,通過各種有效方法,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創新創業實踐,讓創新創業的先進思想真正內化到學生日常學習中去。由此,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能有效地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潛能,為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和經濟資助。
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的現狀
(一)現有激勵機制缺乏創新
當前,高校為大學生建立的創新創業激勵機制,還是固有的傳統模式,跟不上時代快速發展的腳步,起不到充分有效的激勵效果。高校組織的創新創業活動及開設的創新創業輔導課程不是很多,并且活動的主題和課程的內容本身就缺乏創新性,沒有做到個性化引領,適應不了市場需求,加之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激勵效果受局限。
(二)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現有的教育體制還是應試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仍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在高校,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開設的很少,這方面的師資力量也很匱乏。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創新創業的結果,不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舉辦的創業競賽和創業研討會之類的活動規模比較有限且比較零散,水平參差不齊。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困難重重
長期以來,許多高校大學生雖然對創業滿腔熱情,但是能起步良好并堅持到成功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他們創業資金不足,缺少外界經濟支持。二是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也很少,創業案例呈現“斷層”和青黃不接的狀態。三是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過程中缺少榜樣力量的激勵、成功經驗的借鑒及失敗案例教訓的吸取。
二、實施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一)加強激勵機制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事物或者國家、企業,持續發展下去,既能夠滿足現在人們的需求,還能滿足未來人們的需求,同時,不給未來人們帶來危害。激勵機制要想長久地存在,就必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筆者建議制定一套確保激勵機制可持續發展的方案,依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發展趨勢,預測未來的發展模式,合理修訂和改進激勵機制的結構和內容,開發適合大學生自身情況和特點的創業項目,配合新的發展需求,讓激勵機制自始至終為大學生創新創業保駕護航。
(二)開發創業課堂,激發大學生創業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校創新創業的教學課程設置要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興趣和愿望作為創新創業的良好開端,為自己的創新創業描繪美麗的藍圖。在指導教師的配備上,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做客座教授,以真正的、實際的企業創業案例作為公開課的主題內容。但是社會上有些創業成功人士,其學歷和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不太具備高校教師的授課條件,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以實踐經驗傳授為主,創業專業知識為輔來設置課堂內容。而其他授課教師也應該有過創業經驗,能夠科學地選擇授課教材,編寫精彩的教案,努力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深切交流創業心得。
(三)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要軟、硬環境一起抓,也就是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并用。高校應該通過設立各種獎項來給予大學生獎勵。精神獎勵如通報表揚、舉辦大學生創業經驗交流會、與媒體合作評選“創業之星”活動等。在重視精神激勵的同時,物質刺激必不可少,因為沒有資金的支持,創業很難正常運作。筆者建議高校建立一個具有激勵機制的扶持體系,多渠道籌集資金。產、學、研合作的科研項目也可以帶動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率很高,而且能實現互惠互利。
三、結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號召,它是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是大眾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因此,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以此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充分挖掘他們的創新創業潛能,使他們從就業難向自主創業轉變,能夠早日成功、成才!
參考文獻:
[1]王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2011(8):98-100.
[2]于淑玲,張占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機制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