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嶺
【摘要】《EDA設計基礎》課程是電子信息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中傳統的評價模式存在諸多的不足。本文提出以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建立分層次評價的評價標準,探索適用于高年級的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碎片化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評價模式 考試 分層次 碎片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233-02
《EDA設計基礎》課程是電子信息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教學目標是為學生從事信息系統研究與設計提供一定的工具基礎。該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教學成果,但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發現目前的考核評價方式存在一些問題,難以保證教學改革方案的順利實施。本文提出對課程考試評價方式進行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一、目前教學中存在問題
1.考試模式沒有體現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克服“應試教育”傾向。“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或繼續深造的高年級學生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必須重點強調和培養。但目前該課程考試偏重于知識記憶, 課程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課堂筆記、教師劃定的范圍和指定的重點。學生為了考而學,上課記筆記、課后抄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 成為目前該課程學習狀況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形成了普遍的依賴心理,無法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限制了學生創造、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2.評價標準不符合學生個人發展需要,考試模式單一化、簡單化
目前,專業本科畢業生中考研(含推免生)和就業學生比例分別約為30~40%、60~70%。該課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論和分析思路是學生以后從事相關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因此對考研,讀研特別是碩博連讀的學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對于直接就業的學生而言,基本理論在相關系統中的工程應用與實現則更為重要。目前,該課程考試仍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以單一理論考試為主,沒有考慮學生實際需求的差異。這樣, 學生即使認真按照課程設置完成了既定學習任務, 對就業或繼續深造的作用也不明顯,這必然會降低學習熱情,影響教學效果,不符合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
3.沒有正視逃課或者聽課效率低的現實
由于學生要進行必修課程學習、課外學分修讀、各種問題活動等,客觀上造成學生時間零散,心態浮躁等問題。據調查在校大學生90%以上曾經逃課, 經常逃課的學生比例高達36%, 長期不上課的學生達到7.3%,作業抄襲與實驗“混點”更是普遍現象。據學生反映,即使想好好學習,由于這些客觀因素,也很難保持長期的學習狀態和熱情。因此,目前期末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顯然無法適應現實,甚至在客觀上縱容了學生的應付情緒,教學效果顯然無法保障。
4.考試信息反饋缺乏,教師對考試資料總結分析不足
目前的考試方式,只注重考試過程的組織和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定,對試卷中反映的問題,很少反饋給學生。考試(尤其是只有一次期末考試的課程)只起到了評定分數的作用,對教與學的促進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改革理念
以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建立分層次評價的評價標準,探索適用于高年級的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考核評價機制。
(1)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考核評價體系要能有效的促進培養學生開展“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等”,這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面對社會的大四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充分體現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
(2)分層次評價。根據學生需求差異,設定不同類型的考核內容,組織不同類別的考核,并保證評價體系的順利實施。
(3)適用于高年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使學生從改變主觀能動性上來保證評價體系的順利實施;同時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試組織、成績構成比例的設置等也要充分考慮學生在高年級的學習狀況、時間,以及心理特點,能在客觀上保證評價體系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這是本考試改革區別于以往其他課程考試改革的特點與重點。
2.改革思路
(1)根據學生需求差異,制定層次化評價體系。根據學生的個人發展規劃的不同,制定與其需求相適應的層次化評價體系,從考試模式、考核內容等選擇上,充分體現層次化。
考核模式:改變原有單一化、簡單化的考試模式,將考核類型分為“研究類”與“應用類”,建議準備繼續深造的學生選擇“研究類”;建議準備就業學生選擇“應用類”。“研究類”注重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深入理解與分析思路,引導培養科研方面培養創新意識;“應用類”注重考核基本理論在相關系統中的工程應用與實現,從應用的層次引導學生創新。
考核內容:將平時成績考核設計為隨堂作業與自主學習作業,將實驗考核設計為基礎實驗與自主學習實驗。根據考核類型的不同,在成績構成比例和考核內容選擇上都體現出層次化。
(2)建立以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為目標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考核類型、考核內容、考核時間上都具有一定自主選擇、自我規劃的空間。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①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選擇不同的考核類型。②學生能根據選擇的考核類別,選擇不同的平時成績考核和實踐考核內容。③學生能根據自身時間和學習情況,選擇參加平時成績考核和實踐考核的時間。
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完成自我發展的規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學習,減小對老師的依賴心理,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
(3)具體考核方法應注重有效性和公平性,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考核評價機制。具體改革思路如下:①平時成績考核中隨堂作業與自主學習作業、實驗考核中基礎實驗與自主學習實驗的成績構成比例上既要體現層次化,又要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②自主學習作業、自主學習實驗內容的選擇既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又要易量化、區分度好。③平時成績考核、實驗考核的考試形式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要充分考慮“大四”學生“事務多,整塊時間少,零碎時間多”的客觀事實,平時成績考核、實驗考核的考試內容不宜過多且時間不宜過長。
三、改革方案
課程考試內容、考試方式、成績評定等考試改革方案,應具有可操作性。具體改革方案如下:
1.成績評定改革方案
“研究類”與“應用類”考核的總評成績均由平時作業、實驗、期末考試部分構成,具體構成與比例設置如表1。
2.考試方式與考試內容改革
根據改革思路,設計了靈活、可行、可操作的考試方式具體如表2:
(1)創新性提出“碎片化考試”方式。所謂“碎片化考試”模式中的“微”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①考核內容“微小化”,即每章結束后即進行一次碎片化考試。②考試時間“微小化,即每次碎片化考試時間在0.5小時左右。多次“碎片化考試”成績的總評做為隨堂作業的成績。并且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和時間情況,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選擇自主選擇“碎片化考試”的時間。
(2)建立相應的“碎片化考試”平臺實現多元考試模式中各類成績的考核和管理。“碎片化考試”平臺包括“平時成績考核模塊”和“實驗考核模塊”主要用來實現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的在線考核和管理,筆試模塊主要實現筆試試題庫的管理和筆試成績的管理。
隨堂作業的“碎片化考試”的考核和管理。學生可在每個階段學習結束后,在系統規定的時間段內,通過平臺預約“碎片化考試”時間。審核通過后,在規定的時間來機房在線完成試題,教師能及時處理碎片化考試的成績、反饋批改意見及下一步學習建議,做到考試信息的及時反饋。系統可根據每次“碎片化考試”的成績,給出隨堂作業成績。同時,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考試類別,通過系統可選擇自主作業的內容。自主作業在線下完成,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系統提交報告或代碼,課程組將組織教師統一對報告和代碼進行評閱,并提交成績與反饋意見。
(3)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 “半開半閉卷”的考試形式。所謂“半開半閉卷”考試就是允許學生帶一頁A4大小的參考資料進入考場,資料必須是手寫材料,其余參考資料均不能帶入考場。學生可以將認為重要的公式、定理或解題思路寫在參考資料上參考。
(4)筆試環節的改革方案。首先,對傳統的筆試題型進行改革,將常規的填空題、單項選擇題和判斷題加以拆分并重新組合,去掉單純的簡答題,將相關知識點融入分析題中。改革后,筆試試卷包含選擇填空題、判斷改錯題和計算題三個題型:選擇填空題除設置選項外還預留填空處,學生如果認為幾個選項均不正確,則在空白處填寫正確答案;判斷改錯題,學生先判斷正誤,如論述錯誤,則需對其進行改正;計算題綜合考查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應用能力,每個題目均包含若干個小問題。
四、總結
通過這種“碎片化考試”模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考試的時間,且每次“碎片化考試”的時間不長,可以有效避免與實習,考研,面試,培訓等事情的沖突,因此該考試模式具有靈活性、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