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翊君
摘 要: 蔣捷作為南宋末年的遺民詞人,對于宋代詞壇有著重要貢獻。但對于他的研究成果還存在不足,還有比較大的開發空間。本文主要集中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蔣捷及其詞作的研究予以總結歸納,并就仍有待發掘的方向提出建議,以期對于他的詞作的研究能夠更加全面透徹。
關鍵詞: 蔣捷 竹山詞 研究述評
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他的氣節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被劉熙載譽為“長短句之長城”。蔣捷詞作共計九十余首,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風格多樣,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疆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近現代對于蔣捷的研究整體上來講并不很充分,幾乎不見書籍著作,對于他的評述只是散見于一些詞史、文學史和作品選釋鑒賞等類的書籍,更多的是期刊論文和博碩士論文。對于蔣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蔣捷個人的研究,包括他的家族生平與時代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品格、情懷氣節;還有集中在詞作,也就是對《竹山詞》的研究,最多的集中于對蔣捷詞作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傳播影響的探究上。此外,還有一些具體詞作的賞析、詞作中的意象、流派歸屬、版本等方面的研究。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一是蔣捷生平不確定,他是南宋遺民又漂泊隱居,對其經歷確切的考證資料不多;二是蔣捷為人性格孤僻,不甚喜交游,清高,其詞作風格與同時期的王沂孫、張炎、周密等迥異,多有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不好把握認知;對于其的研究大多參考相同的資料,觀點重復或存疑。
對于蔣捷及其詞作的研究論文成果在1912年到1992年間只有三十四篇[1]。比較多地出現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出現了十篇左右的研究論文,到了九十年代,研究論文篇數有所增加,十年間出現了十余篇近二十篇論文。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對于其的研究力度加大,研究論文篇數明顯增加,每年平均二十篇的篇數超過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十年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年份每年的論文篇數甚至超過了三十篇,并且每年產出論文篇數相對平均??梢钥闯鰪亩皇兰o初開始對于蔣捷及其詞作的研究方向有所拓寬,在一些新的領域有不少發現,不再像二十世紀那么單調,研究更加細致深入,觀點有所創新,論述和結論更加嚴密準確。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做分析。
一、蔣捷家族、生平研究
蔣捷的一生,大概經歷了一個美好的童年和青年時期,但大部分時光都在隱逸和漂泊中度過。南宋滅亡后,蔣捷品質高潔,絕不仕元,于是過上了隱居和四處漂泊的生活。同時他性格孤僻清高,幾乎不與人往來,再加上國破家亡,故一生大多凄涼孤獨。
關于蔣捷家族的考證,毛晉汲古閣本《竹山詞》卷首有“竹山先生出宜興鉅族”[2]的記載。關于其生卒,《蔣捷詞校注》[3]根據其詞作《虞美人·聽雨》和其中進士時間得出其生于1245年前后。朱鴻《蔣捷生平考略》[4]中判斷蔣捷出身于名望顯赫的宜興巨族,先輩中多宋朝顯宦,更有蔣興祖這樣的抗金名士。并考察其被舉薦時間大致為1305年,同時認為其生于大概1249年,卒于1320年前后。鄭海濤《蔣捷研究二題》[5]一文對于蔣捷卒年進行考證,認為其卒年應在1314年以后,與朱鴻一文相差不大。胡適《詞選》[6]認為其卒于1300年,與以上文章還是有一定差距。《南宋詞史》[7]和《中國文學發展史》[8]都認為其卒于1310年。他的另外的文章《蔣捷生平行實考》[9]和《蔣捷考異五題》[10]也分別對蔣捷生卒年、籍貫、中進士的時間考證,認為其生于1245年,籍貫為江蘇宜興,中進士時間是咸淳十年(1274)。關于其中進士時間,胡適《詞選》和胡云翼《宋詞選》[11]認為應在恭帝德祐年間(1275—1276)。然《蔣捷詞校注》上據德祐二年三月元軍已破臨安,以此推斷中德祐二年進士說有誤。唐圭璋在《全宋詞》中稱捷中度宗咸淳十年(1274)進士。
結合上述文章,目前認為蔣捷出生于宜興鉅族,生卒年認定大致是生于1245年以后,卒于1310至1320年。籍貫為江蘇宜興,中進士在咸淳十年(1274)。對于蔣捷家族和生平的考證目前就出生家族、中進士和隱居的時間比較確定,就其生卒年還沒有太確切翔實的定論,根據一些史料的推測都較模糊或差距較大,更細致具體的年份的考察還需要更多史料的佐證。
二、蔣捷個人的品格和情懷
談到蔣捷的個人品格和情懷,劉慶云《蔣捷人品、詞品、詞風初探》[12]一文對于蔣捷的研究可以說具有開創性意義。文章分析全面,從蔣捷本人到他的詞作都有涉及,是一篇綜合性的論文。在人品方面本文章交代其生活背景下所展現的民族意識與絕不仕元的高潔品格。但作者認為這種鄙薄權貴、淡泊名利的情懷又與一般幽人處士不同,是特定歷史背景下民族意識的表現。其次,作者認為蔣捷之所以選擇隱逸不仕、漂泊流浪,也是一種排遣亡國之痛的方式。對于蔣捷愛國情懷表述的文章不少,其實從他的詞作中我們就可以明顯看出他愛國的決心和堅定的意志。單乃真《古國之情哀以思——談蔣捷詞》[13]對于蔣捷不肯仕元的高尚民族情節和其懷念故國的悲痛之情的詞作進行分析。對于其遺民情懷探究的論文也有不少,比如劉鳳文《蔣捷遺民情懷研究》[14]、萬春香《淺探蔣捷詞中的遺民情懷——以蔣捷詞中的語用特點為考察點》[15]等。路成文《論〈竹山詞〉的遺民情緒》[16]中對于其詞流露出的強烈的遺民情緒,即大量抒寫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與今昔之慨進行分析,對于其詞作中所表達的義不仕元的決心,對于南宋滅亡的歷史也進行了深刻反思并進行了闡述。在他的另外一篇《論蔣捷詞的漂泊情懷及其文化意蘊》[17]中對于蔣捷的漂泊流離之生存狀態的深刻體驗、對于家和對于國家、民族的無可歸依,以及因時代巨變所導致的人生價值的失落和人生道路的無可歸依的體驗進行探究。楊傳慶的《論蔣捷的“自為”孤獨》[18]一文角度獨特,分析比較新穎有趣,對于蔣捷面對朝廷更迭的巨大動蕩與國破家亡的慘痛現實的環境下仍然憑借堅毅的人格力量“自為”地選擇了孤獨,自我封閉,流浪江湖的情況作了探究,從而凸顯了其愛國意志和孤高不群的情懷。佘登保《論蔣捷的自我封閉意識》一文對于其孤高的意識作了分析,并對這種意識對于其詞風的影響做了說明。尚艷《論蔣捷詞的愛國與隱逸情懷》[19]中對于蔣捷詞里愛國情思和隱逸山水的閑適與恬淡,以及其清逸高潔的節操進行論述。
總的來說,對于蔣捷愛國情懷和高尚堅定的節操在文章中都是肯定的,對于其隱逸生活和漂泊的意趣也是贊許和向往的,對于其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孤高性格多認可,這些品質都反映在其詞作中。
三、蔣捷詞作思想內容、風格與藝術特色研究
關于蔣捷詞的內容和風格的研究無疑是對于蔣捷研究的重頭戲,相關文章較多。關于其風格,陶爾夫、劉敬圻的《南宋詞史》說“飄逸似東坡,豪宕近稼軒,峻峭親白石,秾艷學夢窗,駿灑摹易安,典雅擬清真”,最終形成“柔麗典雅,奇異尖新”的藝術風格[7]。關于其風格的探究文章,比如鄭樹平《“淡處還他滋味多”——蔣捷詞藝術特征論析》[20]一文認為蔣捷詞風格表現為“語淡意深,景淡情濃,淡而有趣”。朱海兵《蔣捷詞的寫作風格淺見》[21]把蔣捷詞與李白、杜甫、辛棄疾等人的詞作比較,從蔣捷詞的風格、手法、選材、立意等方面分析,認為其詞作不拘一格,變化自如,浪漫與現實并存,豪放與婉約兼具,在承載前人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李娜《蔣捷詞風初探》[22]一文認為其屬于姜派詞人,但又有創新。并從他的愛國詞和詠物寫景詞分別分析其與辛詞和姜詞的關系,認為其詠物詞“以淡筆結濃情”,愛國詞則“寓悲痛于柔婉”。潘大春《論蔣捷詞的藝術風格》[23]中認為蔣詞風獨特,“能以流麗之筆抒寫深沉愁緒”;想象豐富,一些語言淺俗,已顯示出散曲化傾向。史華娜《論竹山詞風》[24]作者認為蔣詞既非姜流,又非辛派,而是融兩家之長,自成風格。另外,對于蔣詞的雅俗問題,一些文章中有所涉及。
關于蔣詞的內容方面的研究論文還不是很全面。《蔣捷詞校注》中把蔣詞內容分為七類:漂泊詞、節令詞、題詠詞、記夢詞、惜春詞、贈答詞和言情詞。對于其漂泊詞的討論也有一些論文,如于靜波《論蔣捷漂泊詞的文化意蘊》[25]一文對于蔣捷的漂泊詞內容分析比較全面,認為其漂泊詞呈現了漂泊的狀態,并且蘊含了家國之恨和身世之嘆。此外,在前述的蔣捷的漂泊情懷中也提及其漂泊詞,其漂泊詞和愛國詞密不可分,另外在其記夢詞中也蘊含著漂泊和愛國的主題。比如王子秋《淺析蔣捷之記夢詞》[26]一文對于其記夢詞的由來和內容都做了歸納總結。蔣捷的題詠詞數量最多,相關論文也有一些,但其中有一些與蔣詞中意象的探討有重合。蔣詞的內容討論也有一些。比如王兵《黍離之悲的抒發模式——蔣捷詞主題淺窺》[27]一文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蔣詞的內容之一,并對蔣詞寫作手法進行分析,認為其繼承了屈騷的比興寄托模式、今昔對照模式、情景互現模式。
總而言之,蔣捷的詞風和內容大致分為愛國詞的于悲壯中寓柔婉、抒情詞的清麗典雅和寫景詠物詞的恬淡。蔣詞獨具一格又吸收多家所長,深受《楚辭》影響,并且具有散文化、議論化特點,別具一番風味。當然,對于蔣詞內容的分類頁未必一定要遵循《蔣捷詞校注》的劃分,其詞作在內容上也多有交叉的地方,劃分標準未必如一。但是目前對于其節令詞、贈答詞、惜春詞的研究成果很少,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中分析了蔣捷節令詞《女冠子·元夕》所表達的故國之思、悲今悼昔之情。這三類詞作的數量不在少數,可見對于其詞作內容的研究比較集中,如果對這三類詞作加以更廣泛的分析,那么在蔣詞內容研究上是一個開拓。
四、蔣捷詞的其他方面研究
關于蔣捷詞的研究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涉及,在此也加以概述。比如對于其具體詞作的賞析方面主要集中在《虞美人·聽雨》和《一剪梅·舟過吳江》兩首最為人熟知的詞作。崔子恩《語語纖巧 字字妍倩——析蔣捷〈一剪梅·舟過關江〉》[28]從詞作的寫作背景、內容、寫作手法和風格進行分析。
對于蔣捷詞中的意象也有一些文章進行論述分析,蔣詞多用花草植物、門窗、云、鳥、竹等。比如王興君《論蔣捷詞中的竹意象》[29],通過詞中意象分析詞風和詞作內容,并對作者的性格和創作背景有所討論。
對于蔣捷詞作的接受和影響也有所討論。蔣捷出生于“世禪儒”的家庭,深受儒家入仕忠義思想和先祖的影響,形成義不仕元,忠貞高潔的愛國品格;受到佛道的影響,形成隱逸灑脫、淡薄的情懷。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說蔣捷從陶潛和杜甫身上學到了鄙視邪惡的傲骨,蔣捷詞作無疑是這種思想的集中反映。對于其創作所受的影響和流派歸屬等問題也存在爭議。不少學者認為其兼具了辛派的豪放和姜派的婉約,并繼承了屈騷的文風,但又有宋明理學議論化成分。鄧喬彬《兼有眾長的蔣捷詞》[30]一文就比較全面地論述了蔣捷詞通過對于各家的借鑒形成的自己的風格。本文的獨特之處是認為蔣捷詞為詞中誠齋體,有元調和曲味,這個觀點比較新穎和有趣。胡適《詞選》說蔣捷受了辛棄疾的影響。胡云翼《宋詞選》曰:“寫作方法和風格的多樣化,也是《竹山詞》的特征之一。”[11]蔣捷的人品和詞作對于明末清初崛起于其家鄉的陽羨詞派具有重要影響。陽羨詞人強烈的反清意志深受其前輩影響,其詞作的風格和表現手法等多學習蔣捷,尤其是陳維崧和史惟圓。比如高瑩《論清代浙西詞派對蔣捷〈竹山詞〉的接受》[31]就討論了蔣詞對陽羨詞派的影響。她的《論元、明詞學視野中的蔣捷詞》[32]一文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從接受角度、學術史層面、對于蔣詞的動態研究入手,講述了蔣捷詞在元明時期的流傳狀況,對于元明時期詞的創作的影響及元明詞人對于蔣詞的評價。元、明兩代是蔣捷詞傳播接受的初始及成長期,其對于蔣詞的接受情況影響了清代對于蔣詞的認識與接受。
《竹山詞》版本及流行傳播情況。關于《竹山詞》的版本及其流傳情況直接影響到其的接受情況,這對于研究蔣詞及其個人都有很大作用。林琳《論〈竹山詞〉傳本》[33]一文對于《竹山詞》版本問題做了非常詳細而全面的總結歸納和梳理,交代每一個傳本的由來、流傳和勘誤情況等,并把各個版本進行比較,對每一個傳本都做出翔實的介紹和評價,文章內容豐富明晰,細致入微,對于《竹山詞》版本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和價值。文章認為蔣捷詞集為元人集結,今傳本目錄載詞108首,卷中有脫佚,今存詞90余首,并把最重要的三個流傳版本與《詞律》《詞譜》《詞綜》《歷代詩余》等書比較。另外,上述高瑩《論元、明詞學視野中的蔣捷詞》一文中講述了《竹山詞》在元代的處境,即其傳播和收錄情況,并認為聽雨詞推動了《竹山詞》的影響。同時對于明刊本及當時的評論性著述,比如一些詞話,有所介紹。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把時代上的劃分,把傳本按時代歸納,交代每個時代的《竹山詞》的傳播情況,更加清晰。
總之,對于蔣捷及其詞作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且數量仍然在與日俱增,研究的角度和深度都有所開拓和深入。然而,對于蔣捷的研究依舊存在著可以開發的空間,比如在其詞作的形式上的研究就特別少,有一些關于他的詞作聲律音韻的研究,例如對“獨木橋體”的討論,那么關于其詞體用調就可以做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另外,在內容分類方面、與同時代作家的比較上都可以做進一步的發掘。關于蔣捷及其詞作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兆鵬,劉尊明.歷史的選擇——宋代詞人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J].文學遺產,1995(4).
[2][明]毛晉,編.王云五,主編.宋六十名家詞(第六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3][宋]蔣捷,撰.楊景龍,校注.蔣捷詞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朱鴻.蔣捷生平考略[J].龍巖師專學報,1991(1).
[5]鄭海濤.蔣捷研究二題[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1(4).
[6]胡適,選注,劉石,導讀.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9]鄭海濤.蔣捷生平行實考[J].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1).
[10]鄭海濤.蔣捷考異五題[J].廣州大學學報,2005(11).
[11]胡云翼.宋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劉慶云.蔣捷人品、詞品、詞風初探[J].文學遺產,1984(11).
[13]單乃真.古國之情哀以思——談蔣捷詞[J].鞍山師專學報,1985(3).
[14]劉鳳文.蔣捷遺民情懷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1.
[15]萬春香.淺探蔣捷詞中的遺民情懷——以蔣捷詞中的語用特點為考察點[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4).
[16]路成文.論《竹山詞》的遺民情緒[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10).
[17]路成文.論蔣捷詞的漂泊情懷及其文化意蘊[J].湖北大學學報,2004(2).
[18]楊傳慶.論蔣捷的“自為”孤獨[J].語文學刊,2005(11).
[19]尚艷.論蔣捷詞的愛國與隱逸情懷[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4).
[20]鄭樹平.“淡處還他滋味多”——蔣捷詞藝術特征論析[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88(1).
[21]朱海兵.蔣捷詞的寫作風格淺見[J].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0(4).
[22]李娜.蔣捷詞風初探[J].中州學刊,2002(6).
[23]潘大春.論蔣捷詞的藝術風格[J].南京師大學報,2004(3).
[24]史華娜.論竹山詞風[J].中國韻文學刊,2004(4).
[25]于靜波.論蔣捷漂泊詞的文化意蘊[J].柳州師專學報,2014(6).
[26]王子秋.淺析蔣捷之記夢詞[J].現代語文,2016(12).
[27]王兵.黍離之悲的抒發模式——蔣捷詞主題淺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12).
[28]崔子恩.語語纖巧 字字妍倩——析蔣捷《一剪梅·舟過關江》[J].名作欣賞,1987(4).
[29]王興君.論蔣捷詞中的竹意象[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
[30]鄧喬彬.兼有眾長的蔣捷詞[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
[31]高瑩.論清代浙西詞派對蔣捷《竹山詞》的接受[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5).
[32]高瑩.論元、明詞學視野中的蔣捷詞[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1).
[33]林琳.論《竹山詞》傳本[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