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摘 要: 教學有鏟性一直是教育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本文探討了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衡量標準及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有效性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至今,教育界對到底什么是一節高效的好課尚存異議。甚至有的教師對教學三維目標過于教條地理解,使教學評價走向極端,從而影響英語課堂教學的設計性及有效性,導致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不但不高效反而低效。我們應該在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指導下,正確認識一節好課的標準。從激發學生興趣和優化教學過程兩個方面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教學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師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識和能力,獲得了更加豐富、積極的情感體驗?!敖虒W有效性指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二、好課的標準
到底什么樣的課是一節好課?現今教育界有很多不同標準。有的人認為好課就是教學目標清晰、重難點突出。有的人認為好課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的人認為好課就是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學習情緒高。還有的人認為好課就是實現教學三維目標。葉瀾教授認為,一節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有意義(扎實);有效率(充實);生成性(豐實);常態性(平實);有待完善(真實)。簡單總結就是五“實”。所以我認為一節好課的標準就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學習到知識和技能。然而有一部分人對三維目標的理解過于教條。認為每一節課都必須實現三維目標,哪一節沒實現就不是好課。那么什么是三維目標呢?教學三維目標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Bloom立足于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制定的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三維目標的第一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目標,第二維目標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第三維目標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如果要求教師每一節課都實現三個目標,實在讓教師太難做了。比如上一節語法課,要求教師必須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實在不合情理。實際上,Bloom的教學三維目標,指的是課程三維目標,不是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課程(curriculum)一詞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提出的,curriculum的詞源currere原意為“跑的經歷與過程”,與名詞curriculum相比,currere是“過程”課程。所以,要完整地實現三維目標,應該從教學的一個階段看。就像工廠生產產品需要一個“過程”,才能生產出一批產品。而單單從一節課就要求務必三維目標都實現,是不正確的。
因此,我們要記住一節好課就是一節高效的課,也就是一節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和技能,并從情感上讓學生對該學科更有興趣、更想學、更熱愛的課。
三、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激發興趣
教師應該知道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開展的。所以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情境
課堂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注重創設有趣的情境,利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醒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如在學習Module 4 Unit 1 Word power里的Sales and marketing內容時,用多媒體展示漫畫,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Suppose you own a small ice cream shop and want to extend your market in another area. However, there is already an ice cream shop there. What could you do to make sure that your new shop would be successful?不僅讓詞匯學習免于枯燥,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培養想象力。而且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不能脫離語言的使用環境,應該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激發興趣。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課堂創設情境一定要注意兩點:一是真實便于操作,二是合理分配時間。不要過于復雜,一節課就做了這一件事,反而導致低效課堂。
(2)情感教育
英語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而且是情感活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感調控得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做到“以人為本”,實現有效教學。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要給學生發表思想的開放空間。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甚至對教師所教提出異議。這樣學生會感覺課堂是個輕松自由的場所,就能放松地接受知識并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其次,要給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增強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除了多關注學生的進步,及時評價外,還應不斷為學生創造機會,體驗成功。尤其是學困生,英語基礎差,對英語懼怕、學不進去。在課堂教學任務環節中,多關注他們完成了什么。如果觀察到他們完成得還不錯,即使是個簡單的任務,也要及時請學生在全班展現,并給予積極評價。這樣多做幾次,學困生就有了學習熱情,有興趣取得更多的積極評價。切忌課堂提問和請學生展示任務完成成果,不分問題任務難易,不管學生層次,隨意叫幾個學生回答和展示。但積極評價不應太濫,無論學生回答和展示結果如何,都給予“Good,Well done...”之類的評價,會導致積極評價變成廉價鼓勵,那么積極評價就會變成無效評價。這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背道而馳的。
2.優化教學過程
(1)有效備課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精講精練。對教材內容要有效篩選。新課程要求教師變“教書者”為“課程實施者”,因此,教科書之于教師,只是選用、處理。有的教師總是害怕教材哪一點沒有講到,考試又正好考到了,學生會怪罪于他。其實一定要面面俱到導致教師花很長時間備課,學生卻未必學到知識和技能。對教材內容,不管其興趣性和實用性,一概拿來教的,也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相反,有些教師對教材進行了篩選,但是他們篩選的依據不是“有效”,而是“教學進度”。覺得教學進度很緊張,害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就舍棄了一些對提高學生技能很有用的部分。比如有些教師每個單元的Task部分是從來不上的,不管這個單元的Task是要培養學生什么技能,就覺得這部分就是聽說寫,沒有用,影響進度,干脆不上。而我以為實際上,教學進度應該服從教學效果。有些單元的task教給學生非常實用的技能。比如Module 3 Unit 3的Task是教學生怎樣用英語演講。是非常實用的技能,可以實實在在讓學生學習到生活中真的能用得上的英語技能。這樣的部分完全可以選用,也應該選用。另一方面,課堂練習應對教材和教輔上的練習題進行有效篩選,用最有效的題,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這樣的題目應該設計合理,具有代表性,符合學生現有英語層次,最好有合理的情境設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師備教材的同時必須要備學生。備學生一是了解學生的起點狀態。每一個學習者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識、技能、態度帶入新的學習過程中。若忽視對學生起點能力的分析,教學內容就會脫離學習者實際。教師要對學生充分估計和了解他們的已有積累,關注“現實起點”,找準教學起點,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設計。第二,要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分層,課堂問題的設計和任務設計都要分層。第三,有些教師只注重課程標準要求,而忽視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們一定要了解學生想學什么,想怎樣學。在研究中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必須是學生期待的行為才能有效,我們決不能把自己認為有效的行為強加給學生,應該做到學生說如何學,我們就如何教。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效。
再次,多媒體的使用在備課中也很重要。有些教師花好幾個小時精心制作一個PPT,結果一節課就用多媒體教了一個問題。課堂教學效率極其低下,多媒體占用了太多的時間。我們應該正確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在備課的時候,只在教學難點、比較抽象難懂的地方,用多媒體變抽象為形象。尤其是創設情境的時候,用多媒體幫助更形象生動。不應該像現在很多老師提倡的那樣,把教學所有步驟、所有環節全部用PPT展示出來。并且我們應注意多媒體和板書的結合。傳統板書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在備課時應把PPT用于知識的拓展,板書用于理清思路;PPT用于直觀再現,板書用于歸納整理;多媒體渲染情境,板書記錄發言。把多媒體和板書相互結合、揚長避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2)反思
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一定是經驗加反思。美國教授Paris在《培養反思力》一書中說:“那些喜歡反思,并且在此基礎上努力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師,也會成為勝人一籌的教師,他們可以指導一般教師的成長?!笨梢姺此嫉闹匾浴=處煈獙γ恳还澱n進行有效反思。把教學過程作為反思對象,分析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方法、決策及結果。常反思,可以讓教師及時糾正、補救細節,調整教學措施,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更有效。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陳旭遠,賀成立.有效備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美]Lorin W. Anderson,著.蔣小平,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美]Scott G. Paris,著.袁坤,譯.培養反思力[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