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際深
摘 要: 王玉強先生的《深度教學》告訴我們:如何設計課堂,如何解讀文本,如何指導學生迅速提升作文成績,如何從一個文本中提煉出一類作品的表達規律與方法等;它是從教學如何更有深度、更有效果的角度,探求課堂教學規律與方法的一本書。教學不是為了教師的表演和個人魅力的展示,而是在于促進個人成長和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教書讀書,樂在其中,這是語文教師的功課,也是教育的功課。
關鍵詞: 讀書 深度教學 功課
一
王玉強先生的《深度教學》(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一書迄今為止已再版五次了,深受全國語文教育界同仁的喜愛。
王玉強先生的《深度教學》《詩解語文》兩本書是我在2015年4月3日購買的。王先生的新書《作文有道》于2016年4月甫一面世,我即毫不猶豫地購買了,還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幾位同事。
《深度教學》這本書我已讀過四遍了。其中部分章節,我是反復讀,在這本書上到處是圈圈點點,有大量的紅筆勾畫,有黑色筆寫的心得、體會。有些內容我已在課堂上踐行,通過實踐,發現效果很好。于是,又掉過頭來再讀這些章節,感悟就更深了。
深度教學是一個好的角度。如何讓教學有個性、有特色?如何讓課堂展現獨特的視角?如何讓教學與學生的心靈相通?課堂教學如何循規律而為?課堂教學如何能有更深層次的探討?能否從幾個文本中提煉出一類作品的表達規律與方法?可不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解一個問題或一類問題里領悟到有效的學習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置話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對話興趣呢?這些問題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出答案。
二
全書共有六大篇,計60篇小文章。其中有幾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大篇《每個學生都是你的作品》之《做一位真性情的教師》。
王玉強先生給我們介紹了一位特級教師董振國,董老師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他令人感動的有三件事。第一件事,他的書房里貼著學生的練字紙。第二件事,他現在還自訂著《語文學習》雜志。他說,習慣了,一生就這么一個愛好,不學習趕不上形勢的發展。第三件事,他把每年的高考、中考試題或優秀作文都集中到一起,并按年份裝袋,在每個袋子上仔細地寫上年代。
這就是一位特級教師的職業操守。正如他的老伴所言:“他沒有什么愛好,一生就干這一件事——特別喜歡語文。”
第二大篇《讓學生看到一個思想者》之《就是遲了也比不做強》。
王老師給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走上教研之路的。他當初的學習榜樣是他們的教研組長孟慶忠老師,孟老師經常在《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上發表文章,當時他非常羨慕,從此,王玉強老師的教研就有了學習的楷模。還有第六篇之《人家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覺》:“教師的工作,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給自己看的;教師的勞動,不是為別人干的,是為自己干的。春天你播下了種子,秋天能不收獲嗎?
正因為我經常與學生一起寫作文,我的文筆靈動了,表達水平提升了。于是,我開始向教學論文進軍。那個時候,我很努力,竟然一周寫一篇論文,周六、周日寫,周一就投出去。這樣堅持了一年多,終于開始在全國核心刊物上連續發表文章了。”
從《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王玉強先生是如何沉迷于教學論文寫作的。王老師有一年回老家過年,大年初三就關在房間里寫論文,原來是在春節前,他寫了一篇論文,結果被退稿了。王老師不服氣,就想從另一個角度去寫寫。當時,沒有電腦,沒有資料,全憑自己的記憶,因為都是他親自做的事情,所以印象很深。那篇論文的題目是《談談我們的課外小報》,他整整寫了兩天,重新謄寫了一遍,高高興興地在上班前投出了,最后終于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
這一切,緣于熱愛。即使王老師評上特級了,他還在寫,每天都寫一點,只不過是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寫作已成為王玉強老師生活中的一種常態。
第三大篇《教學就是鑄造鑰匙的過程》之《要把文中的句號當成問號》。
北師大教授王富仁曾說:“要把文中的句號當成問號。”疑問,就是一把智慧的鑰匙,“從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文中舉了若干例子,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第四大篇《好的課堂總有一種味道》之《課堂設計的三個步驟》。
從整體上設計思路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整體感知。從課文內容上領略,分清課文的幾個部分。第二步,深入探究。從重點段落中抓住重點字詞語句理解,重錘敲擊。第三步,拓展延伸,或對比鑒賞。
然后,結合例子告訴我們如何整體感知,如何深入探究,如何拓展延伸。層層剝筍,條分縷析。
第四篇之《一堂課就是一件作品》告訴我們對話教學中巧設話題的基本策略。我把它總結為三點:
一是對話需要教者機智的引導。
如:全國語文界前輩、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授課《愚公移山》時,他問:“來幫忙干活的那個小孩,他的爸爸哪兒去了?他有爸爸嗎?”這一問,一下子把“孀妻”引了出來,非常巧妙,這才是真藝術。靈性,是經過變形的藝術品。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提問往往會點燃心靈的火花。我在執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時,在課堂的最后設計了一個問題:詩歌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請問:“司馬青衫為誰濕?”
二是對話需要在文本與生活的連接點設置話題。
如:著名的特級教師程翔老師在上《祝福》一文時,設計了一問“假如祥林嫂來到大家面前,你將對她說些什么?”怎樣設計問題最能打動學生的心?那就是縮短與學生認知的距離。讓有距離變成無距離,讓文學中的人物變成現實中的人物,使文學形象從文本中走出來,走到學生的心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敏銳而深邃的思想,能及時感悟生活,將語文與生活進行鏈接,從而互補共效,獲得雙倍的意義。無獨有偶,蘇派名師袁衛星在上《祝福》時,課前“預設”是“法庭辯論”——誰是兇手?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極濃厚的興趣。
三是對話需要在文本的關鍵點設置話題。
如:程翔老師執教《夢游天姥吟留別》,課堂快結束時,程老師慷慨激昂,對天姥山進行了個性化解讀。他說:“天姥山仿佛就是一個小朝廷,李白曾夢想過,努力過,現在看來真是一場夢!還是‘訪名山‘開心顏的好!”
程老師的獨創之見深深感染了每一個聽課的學生和老師。李白正是有了一段人生的創口,才展示了本詩的色彩。程老師就文本的關鍵點設置話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誠如布萊克所說:“色彩來自光線的創口。”
我在執教李白的《蜀道難》時設置了一個問題:清人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為何要盡寫蜀道之難呢?請同學們借助課前所查閱的詩人生平及相關的背景資料,看看李白借助蜀道之景,抒發了他怎樣的情感?同學們可自由討論,自主發言,各抒己見。
第五大篇《把每節課都當成“母體”》之《從個案中挖掘出一類的特質》解決了當前高中生最害怕的古代詩歌鑒賞的難題。王玉強老師在一所重點中學聽了一位語文教師的課,這位教師上課開始只簡單地講了今年的高考鑒賞題,用時很少,繼而總結出幾條規律,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抓住“冷詞”和“熱詞”。冷詞,如寒、霜、雪、孤、獨、寂、愁、怨、恨、雨、苦、冷、暗等;熱詞,如喜、笑、春、夏、清、爽、明、霞等。然后布置訓練,安排學生做八道鑒賞題。各排推薦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去做。
這樣的詩詞鑒賞課就有了教學智慧的滲透,不僅做了一道題,而是把一類文章的規律與鑒賞方式探究出來了。這是《深讀教學》這本書的一個基本理念: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滲透符合學科特點的規律與方法教學。
在這一大篇中,其余六篇文章想解決當今中學作文課堂上無序和低效狀態。讓學生在寫作上有法可循,讓學生喜歡上寫作進而到自覺寫作,發現寫作原來是件人生樂事。
第六大篇《一個人的閱讀世界決定著他的精神世界》告訴我們教師如何讀書,如何耐得住寂寞,如何克服內心的浮躁沉下心自覺地讀書、深入地讀書。當你讀到一定意境的時候,你會發現: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三
這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教育專著。《深度教學》中,精彩的文章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了。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熱愛語文這門功課,光是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你要讓閱讀、反思、寫作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站穩課堂,課堂上的師生對話充滿睿智。讓每一堂課滲透教育教學規律,讓學生迅速學會學習。這些說法既不新鮮,又不時髦,然而確實對語文人有益。
這,是語文人一生都需要努力去做的功課。
參考文獻:
[1]王玉強.深度教學: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的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恒舒.振聾發聵的閱卷者言:讀漆永祥教授《欲覓金針度與人》[J].中學語文教學,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