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華
摘 要: 本文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體現,分析該能力的培養方法,對跨文化交際者的能力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體現與培養 發展
引言
任何人參與國際經濟、文化與教育的交流,都應該具備出色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為保證交際有效性、得體性與合適性而具備的交際能力。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并非招之即來、一蹴而就,它需要跨文化交際主體從各個方面出發進行有意識的長期培養。多年來,我國學子前往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科學與技術,報效祖國。然而,這些年輕的學子涉世未深,他們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對西方人的交際方式感到詫異,不利于他們身心狀態的健康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熟的中西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他們迫切的需要。為此,我們在本文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體現和培養措施予以討論,探索如何提高我國學子的中西方跨文化交際能力。
具體而言,跨文化的交際能力主要體現在外語能力、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意識、情感態度、溝通技巧、交際形象和實踐體驗等七個方面。
一、外語能力
語言是交際的基本工具,外語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要求。交際者只有熟練掌握了一至兩門國際通用的外語,才能與其他國家的人士進行正常交流。然而,外語能力的培養需要教育資源的大量投入及學習者長期訓練。同時,外語本身是一套包含口語與書面語的復雜符號系統,它借助“輸入”與“輸出”傳遞信息。因此,外語能力的培養應該從聽、說、讀、寫等微技能角度全面訓練,長年累月地堅持。只有這樣,學習者才能逐步掌握熟練的外語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學生的外語聽說能力相對弱于讀寫能力,因而,外語能力的培養重點應該放在聽說方面。另外,我國學生應把握外語表達的流暢性和準確性。流暢性表現為語言的流利度,流利的語言表達有助于快速抒發意義,避免交際中斷,給聽話者造成上佳的聽覺感受;準確性則體現在語音、語法和拼寫等方面的標準性與正確性上。如果說話者的外語表達正確,就不會引起歧義和他人的誤會,有利于正常交流。
前往西方留學的學子應該熟練掌握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等主流西方語言,這是他們與歐美學校的導師、同學交流學習的前提。同時,我國留學生應把握漢語和西方語言在社會語用上的差異,懂得如何發出合適的請求、拒絕、贊揚與邀請。
二、跨文化知識
跨文化交際者必須了解自身文化與對話者文化之間的差異,明白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言行風格是什么。這些知識是減少跨文化休克的基礎。這樣,交際者在遭遇與自己迥異的言行習慣時,便能利用這些文化知識調整話語,適應對方的言行,減少文化上的詫異。為積累跨文化知識,交際者應該一方面通過相應的課程培訓,系統地了解國內外社會文化的不同之處,另一方面交際者應利用日常點滴時間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了解外國文化,并與自身的文化做比較。
對于前往西方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而言,他們有必要在留學前通過外語課程和平時的積累充分了解西方社會的歷史文化及西方人的交際風格,辨別中國人與西方人之間迥異的言行習慣,以中西方知識為基礎,促進自身的跨文化適應。
三、跨文化意識
如果交際者沒有跨文化的交際意識,而是下意識地依據原來的文化習慣與其他國家的人士進行交流,那么難以形成有效達意的交際話語(俞瑋奇,2012)。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應對差異化的交際風格和行為習慣保持高度敏感性,密切觀察對方的言行表現。首先,交際者應不斷地在顯意識或潛意識中“提取”跨文化知識,做出合適的交際反饋。雖然跨文化的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跨文化的交際意識,但它是形成跨文化意識的知識基礎和來源。其次,跨文化交際者在平時交際中應該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文化習慣和交際風格,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識。
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中國留學生在西方國家學習、生活和交流的時候,更應該形成對西方社會文化的敏感性。比如,中國學生的學習文化以輸入為主,注重書面文字和閱讀理解,但西方人的學習文化以輸出為主,注重口語表達。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學生應在西方課堂的學習中強化對兩種學習文化的關注意識,對西方教師布置的口語任務予以積極的反饋,以贏得較好的學習評價。又如,中國學生提倡集體觀念,西方人張楊個性(祝吉芳,2010)。因此,中國學生在面對西方人話語中強勢的個人風格時,一方面應堅持自身的集體觀念,另一方面應體諒對方的個人風格,避免交際矛盾與沖突。
四、情感與態度
情感與態度是決定跨文化交際是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交際者對自己的文化具有天然的好感。在這樣的情況下,跨文化交際者面對異質文化,必然形成詫異、不適乃至反感的情緒,這些都屬于負面的情感態度。比如,當一位來自“弱勢文化”背景的交際者與一位來自“強勢文化”背景的交際者進行交流時,極易產生過卑或過亢的情緒。這樣的情感態度必然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僵局。因此,交際者應該正確看待自身文化和異國文化的不同之處,有意識地培養正面的情感態度,適應其他文化及其交際方式。值得指出的是,在正面情感的諸要素中,移情是跨文化交際中重要的情感態度因素,是交際雙方在跨文化交際中相互適應、相互理解的必要方式。在文化移情中,交際者既應做到民族本土文化的立場,又須在自身文化和異質文化之間尋找相互調適與動態平衡的機制和張力,減少偏見,在交際中堅持原則性、條件性和靈活性(高永晨,2003)。綜上而言,為了培養正面的情感態度,跨文化交際者應該在積極評價本國文化的同時,對外國文化予以一定的包容心,并主動對自己的文化休克心理予以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面的情感態度。
中國留學生的年紀總體較輕,當一些人面對西方暫時強勢的科技文明和強勢地位時,容易產生失落、挫折等情緒。鑒于此,我國學子交際者應該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認識到不同的文化之間只有內容的差異,而沒有高、低之分。同時,我國學子應以自身的中國文化背景而自豪,在尊重他人文化的同時,積極宣傳自己的文化,讓他人理解并喜愛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雙向移情的過程,在認知他人文化的同時,也幫助別人認識自己的文化,促進雙向理解,有助于減少自己的文化休克,有利于情感態度向正面發展。
五、溝通技巧
跨文化交際雙方如果不能在交際中進行合乎情景、順乎人情的溝通,那么交際必然失敗。因此,交際者應該具備適用于跨文化交際,包括回避、轉述、求助及手勢和表情在內的各種策略(謝文玉,2012)。比如,交際者在交流伊始應該采取合適的問候方式,以營造和善的氣氛。在交流過程中,交際者應把握好時間、場合、交際者身份、場合正式性等因素,不斷調整策略,以維持交際的順暢進行;又如,在交際雙方遇見尷尬話題時,可采取回避的技巧;再如,遇到復雜概念時,可更換表達方式來轉述;當出現理解困難時,應采取主動詢問、請求重復等求助方式,而不能點頭裝懂。這些策略都有助于溝通,利于交際的順暢進行。值得重視的是,交際者在利用口頭語交流的同時,還應積極使用手勢和表情來輔助表達,增進對方的理解。最后,我們認為,跨文化交際者應注意避免對方的文化禁忌。如果交際者隨意提及對方忌諱的話題或實物,刻意張揚與對方不一樣觀點,必然導致交際的冷場。
為避免與西方人交際時的失敗,我國留學生應依據情況減少西方人所不樂見的交際風格,同時根據條件采納一些為西方人所喜愛的言行方式。這合乎西方社會情景,也順乎人情,容易為對方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生在國內較多使用婉轉表達的交談方式,然而在西方的學習課堂上,這樣的策略會導致西方教師和同學的誤解,認為中國學生的話語不夠直接,顯得較為被動。因此,我國學生應該主動問候,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間接,并增加詢問、請求的頻次。同時,如果外語表達能力不足,留學生就可以借助副語言或非口頭語言來輔助表達,增進理解,消除誤會。
六、交際形象
良好的交際者形象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體現,主要體現在友善、熱情、健談、開朗等方面。具備良好形象的交際者能為他人所歡迎,并在交際場合中占據主動地位,其觀點與行為也易為他人接受與認同。不同的是,如果交際者表現出冷漠、寡言少語的風格和利己主義心態,則容易被認為不夠良好,這必然導致交際者在交際圈中的孤立,難以獲得發言權,也不會為他人所接受。另外,交際者在樹立良好交際形象時,應該放下架子,主動稱贊他人,并謙虛對待他人對自己的夸贊。最后,在爭論問題的時候,交際參與者須以一個問題分析者、探討者的形象出現,保證辯論的平穩進行。在爭論過程中,參與者應本著理解他人的態度,求同存異,擺事實、講道理,就事論事,而非宣泄個人情緒。
在西方求學的過程中,中國留學生一方面應該主動打破話語的沉默,表現出為他人所歡迎的風尚、面貌,另一方面應發揚國人的利他主義傳統,為人謙虛而謹慎,幫助他人,結識更多朋友,以建立受人歡迎的良好交際者姿態。
七、實踐經驗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不應紙上談兵,而需要跨文化交際者不斷積累實踐的經驗。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不斷反思交際行為,總結自己的成功與不足,磨煉脾性,不斷改進交際風格與言行方式。同時,交際者應在交際實踐中擴大交際圈范圍,了解不同人群的交際風格、觀點傾向、風尚習俗等,以便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有針對性的交際方式。筆者認為,實踐經驗的積累既要借助自然的交流場合,又要交際者有意識地抓住跨文化交流機會,積累跨文化交際經驗。只有把自然狀態下與顯意識中的實踐結合起來,相輔相成,交際者才能積累到有價值、有意義的跨文化交際經驗。
我國留學生在國外除了與本國同學共同學習、相互交流之外,還應多多尋找機會參與跨文化交際實踐,擴大交際圈范圍,增加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群接觸的機會,不斷積累跨文化交際經驗,而不應總是把社交活動限制在原有的朋友圈中。同時,在西方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應尤其關注西方人群的不同組成,如不同性別、職業、種族等,以便入鄉隨俗,根據這些人群的特點調整交際話語和方式,積累豐富的交流經驗。
結語
上文論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體現與培養方式。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交際主體對異質文化的適應過程,這要求交際者把握跨文化能力的各個發展階段。跨文化交際伊始,主體對國外文化不夠了解,較為陌生,處于“防守”階段。隨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交際主體對外國社會文化有所了解,與國外人士有一定的接觸,處于能力“發展”階段。之后,交際者與國外人士有了廣泛交流,對異質文化的了解較為深入,此時,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了階段性的“成熟”階段。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把握這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將這樣的能力不斷推向成熟。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應該按階段逐步實施和推進,而且需要理論的支撐和引導。交際者在相關理論模式的指導下積累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把各能力素質協調起來,有計劃、成系統地進行培養和訓練,避免碎片化的低效行為。因此,筆者建議跨文化交際者參閱和學習一些有價值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建構框架,并利用這些模式引導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與潛力,“有理有據”地提高交際能力。最后,有志的交際者們可以把自己的跨文化交際經驗進行理論化總結,對跨文化能力模式進行“反哺”和修訂,以利于廣大的跨文化交際群體。
參考文獻:
[1]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29-32.
[2]謝文玉.淺談交際策略、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1):30-33.
[3]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對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0.
[4]俞瑋奇.來華漢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證研究:敏感度和效能感[J].世界漢語教學,2012,26(4):55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