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胤
道德,這個自孔子與蘇格拉底搖旗吶喊而登上人類文明神龕的元素,至今仍生生不息地在文明之樹上繁衍,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血液中,隨著每個國家與民族的脈搏律動。
然而,當今社會,無數因素沖擊著道德,道德甚至正在式微。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剖析審視道德,傳承道德,在道德中加入更多時代元素,使道德在現代復生。
道德是什么?它是符合最廣大人的需求的普遍的價值觀。不同文明構建出不同的價值體系,而其中總有一些至普遍的共性因素,如誠信、勇敢、寬容,而這些因素的相互結合造成了道德這個充滿人文情懷的龐大價值體系。
我們不難發現,道德是深植人們心中的本質訴求,它是軟性的、彈性的、深邃的,而這就造成了在其他因素的碰撞下,道德往往被忽視而成為受害者。古希臘的智者學派與秦孝公棄王道用霸道的選擇都是典例。但是,正如孟德斯鳩所言,“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道德隱性地推動民族、社會發展,而它不可或缺。失卻了道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將失去其生存發展之基。正如顧炎武《日知錄》中描繪的亡天下的場景一樣,失去道德而“至于率獸食人”,將是對一個民族乃至一種文明毀滅性的打擊。
中國自古重視道德。士大夫“三立”理想中,立德被置于首位。忠孝的語句在社會各階層中傳誦不絕。這樣的文化生態為中華文化提供厚實的土壤,也造就了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現在,在歷史的節點,我們又該如何使道德熠熠生輝呢?
從宏觀來看,首先要樹立道德觀。這要求我們汲取傳統倫理道德精髓的同時,增加部分時代因素。傳統道德中的忠、孝、信、勇等價值取向仍能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時代發展也要求我們在道德語境中增添更多時代內容。工商業的行業規范準則、地方的鄉規民約中都蘊含著道德更新的契機。把握契機,需要發揮各主體作用,政府、群眾均應擔當起道德的責任,促成道德的傳播,發揮其社會治理等的作用。
從微觀來看,每個人應擔當起道德的責任,提升自身道德。而其首要要求便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要求我們對自身的約束。“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物質與精神的節制與反思,如顏回的退省其私,曾子的三省吾身,是修身之始。
其次是身體力行。“三達德”中,仁勇都從實踐中來,正如德謨克利特所言,“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君子之道費而隱,從身邊小事出發,無論是對同學的關懷還是對父母的感激與報答,“力行近乎仁”,都是道德的表現。
道德是國家富強的保證,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記得孔子論韶音時講:“盡美也,盡善也。”在現代,讓我們再次奏出盡美盡善的道德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