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倉央嘉措是藏族古代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和其詩歌中包蘊的思想內涵,歷來被中外學者和讀者的關注。他的詩歌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而廣為流傳。從他的詩歌里我們讀到了人情美:濃烈的鄉情,質樸的親情美。這些情愫使詩歌具有樸實的人間味,彰顯了其詩歌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倉央嘉措;詩歌;人情美
作者簡介:李小平,藏族,四川人,現居住在拉薩,工作于西藏大學,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02
倉央嘉措是藏族古代著名的詩人之一,也是一位具有獨特人格魅力和創作風格的詩人,詩歌中充滿了博愛的情懷和人文關懷精神,閃現出了人性之美,歷來受到藏族和其他民族讀者的喜愛和傳誦。其撲朔迷離的身世之謎和詩歌中所包蘊的思想內涵,一直被中外學者和讀者所關注和研究,特別是近幾年來,有關倉央嘉措的生世和詩歌在網絡上甚是“火熱”,對他詩歌的研究,學術界紛紛提出了愛情說、宗教說、政治說等不同的說法。在眾多的觀點中,我們認為班丹先生于1985年發表在《西藏文學》上的《瑣議〈倉央嘉措道歌〉篇名、幾首道歌譯文及其它》中提出的觀點較為中肯,他說“人們稍加注意,就不難發現他的道歌并不全是歡樂、喜慶、奔放、豪邁的,很多地方充滿猶豫、悲憫、憤怒和執著,在愛情和宗教的外衣底下閃耀著深邃的思想光芒,對人生給予了人文關懷,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并不乏對人生和社會的諷詠色彩。” 縱觀詩人生活的時代及其思想狀態,我們被他詩歌中濃濃的人情味所感染,所打動。他的詩歌滲透了詩人對人世間一切情感的感悟,是詩人內心主觀情感世界的自然的流露,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詩歌都傾注了詩人的真情實感,是洗凈鉛華見真情的“情歌”,故此,詩人無愧于“世間最美的情郎”的稱呼。
一、濃烈的鄉情美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史,對鄉情的描寫和抒發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詠歌百代,久唱不衰,擁有了無可替代的文學價值。那抹不去的鄉情,是對童年的懷戀,是對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美好時光的回憶。故鄉是文學創作的源泉,給予了作家豐富的靈感和想象,滲入到了作家的骨髓之中,總讓他們魂牽夢縈,構成了他們一個個最美麗的夢境。細讀倉央嘉措的一些詩歌,字里行間都涌動著濃濃的鄉情美。
倉央嘉措一六八三年生于西藏南部門隅地區,一六九七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斯·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九月,自藏南迎到拉薩,在第斯·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從此遠離了自己熟悉的故鄉。當時西藏政局動蕩,第斯·桑結嘉措獨掌大權,與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的矛盾日益尖銳,倉央嘉措在拉薩的一舉一動處處受到拉藏汗等人的監視。詩人對越演愈烈的政治斗爭毫無興趣,但又不得不夾在蒙古汗廷和西藏地方官員之間,充當各派利用的工具。這種為僧不能、為俗又沒有實質權力的尷尬身份,注定了他的苦惱。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環境中生活,他從小養成的自然天性在這里受到了極大的壓抑,自然產生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美麗、自由的故鄉與眼下丑惡、處處受到束縛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鄉山坡上的杜鵑花怒放,散發出誘人的清香,一朵朵艷麗的花朵瞬間成了詩人精神的歸宿。所以,對故鄉的思念成為詩人詩篇中最濃烈的情感,對故鄉的回憶和書寫成為詩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精神家園。如:
“故鄉草甸黃了,
溝底樹葉落了。
杜鵑飛回門隅,
燕子能陪多好。 ”
“來自門隅杜鵑,
心里想著神樹。
神樹如若變心,
杜鵑只好回門隅。”
這兩首詩,通過對故鄉動植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表達了詩人向往自由、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山川的熾熱情感。可謂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在詩人靈動的筆下,一幅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的故鄉——藏南美景就呈現在了讀者的眼前。詩篇簡潔樸實,意真情濃,蘊含著強烈的人情味,讀來令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故鄉的自然風光培養了詩人的淳樸心靈,故鄉是詩人生命之根和精神家園,故詩人對故鄉有一種無法割舍的愛,這種愛已融入到了詩人的血脈之中,并支撐著詩人以堅強的勇氣面對他危險的處境。我們從詩篇中,讀到了濃烈的鄉情和詩人對童年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憶,同時我們有體悟到了詩人想回歸故鄉,但有無法回去的痛苦矛盾心情。
詩人來到拉薩后,他不僅通過詩歌來表達對故鄉的懷念,而且在他編寫的《門隅烏金林寺祥志》、《大通金剛寺志》等著作里也有不少是想念家鄉和盼望能回到故鄉的內容,故鄉成為他短暫一生中不可分割的整體。從他的這些詩歌和著作里,我們聽到了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吶喊聲,這喊聲里有是對那個不合理的束縛人性的政治生活的抗議和對自由的渴望,這股不可遏制的力量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這是何等的偉大!因此詩人筆下的鄉土記憶,才能更大的引起讀者的共鳴,令人難以忘懷。讀完倉央嘉措的詩歌,眼前浮現出詩人孤寂的身影,在皎潔的月光下,眺望著遠方的故鄉,詩人對故鄉思念是至純至美的,是他作品中所彰顯的內容之一,這一元素在他的作品中顯得尤其真切和濃烈,賦予了他的作品以優美的靈魂。作者筆下的故鄉,已經不是童年記憶里的那個原生態故鄉,而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塑造出的一個虛擬的文學故鄉,這個故鄉之中蘊含了歷史、社會和人性遠比童年記憶碎片里的那個真實故鄉更為博大、更為豐富、更具人類審美價值。
二、質樸的親情美
親情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感,他不會因季節而改變,不會因成長而改變,不會因金錢而改變,他是兒童那顆無比純潔的心。雖然我們的生命會無情地結束,但是在我們有生之年有親情的護佑,這就足夠了,親情將永遠保存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構成我們最美的回憶。在倉央嘉措的詩歌中也有一些詩表達了作者對這人間最質樸,最純凈的親情的歌頌和贊美,如:
“從那東方山頂,
升起皎潔月亮;
未生娘的臉龐,
時時心中浮現。”
此詩是倉央嘉措詩歌中最經典的一首,也是傳唱范圍最廣一首。詩中的“未生娘”,我們認為有母親的含義,所以將這首理解為對可敬可親的母親的思念。這首詩在藏族民歌的基礎上創作的而成,旋律優美和諧,節奏柔和自然,具有濃烈的抒情性。世間所有人都在母愛的沐浴之下成長起來,都感受過母愛溫暖,母愛是世間最美的情感之一。詩人將自己所愛之人母親比喻成溫柔而皎潔的月亮,當詩人徘徊在布達拉宮的屋頂,抬頭東望,無意間看到了一輪圓月從東山冉冉升起,月光散漫天宇,透過潔白的月光,仿佛看到了遠方“未生娘”慈祥的面容,自然心中產生了對母親的思念。思念如那晚皎潔的月光,一直縈繞在詩人的腦海間,時時不能消失。這首詩清新而淡雅,但詩中涌動的那股親情卻是十分濃郁的。故如將此詩僅僅理解為情歌,我們認為不能更好地體現倉央嘉措倡導博愛的真實用意和詩歌的本意初衷。
再如:
“綠色杜鵑鳥兒,
何時回歸門隅;
給我心愛伊人,
欲捎三封書信。”
此詩傾訴了對自己所敬所愛之人的深深思念。詩中的“伊人”實指誰?來歷也說法不一。眾所周知,倉央加措的故鄉在門隅,門隅有他“心愛的伊人”,這“伊人”我們認為應該理解為親人更為妥帖。這首詩構思獨具匠心,詩人急切地詢問杜鵑鳥啊!何時回到門隅,他想要讓杜鵑鳥把自己的對親人的思念捎回到故鄉,而且不止一封信,而是說“三封信”,這個“三”字簡練但情感豐厚,真摯濃郁地抒發出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達到了“一石三鳥”的藝術表達效果。整首詩看似平靜,實則深沉,如果人們在外漂泊的情況下讀這首詩,一定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歲月靜好,親情最美,倉央嘉措用極富詩意的文字把親情之美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人讀后倍感溫暖和親切。親情是樸實的,平淡的,高貴的,所以,我們認為只要擁有了親情,你就擁有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
倉央加措的詩歌樸實而豐贍,語言簡潔而情濃,達到了“洗凈鉛華見真情”的天然之美的風格。在他的“情歌”里飄揚的是詩人對于人世間美好情感的執著信念,他的詩歌凈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用最真誠的慈悲讓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詩歌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文藝百花園中一株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龍仁青等編著.倉央嘉措情歌龍仁青等編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07
[2]次仁旺久. 倉央嘉措情歌中的意象世界[J],河北:大眾文藝,2013,( 10)
[3] 劉艷芬. 佛教月意象意蘊及其與詩學的相互影響[J],甘肅: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 7) .
[4] 余道泉譯.滄溟水配文.六世達賴情歌[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1年3月
[5] 祁志祥. 佛教美學[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 聶曉陽. 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11.
[7] 黃顥.吳碧云.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資料匯編[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8] 班丹.瑣議《倉央嘉措道歌》篇名、幾首道歌譯文及其它[J],西藏:西藏文學,2005年第五期
[9] 蕭蒂巖.詩歌百首,心事一樁——讀《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札記[J],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
[10] 朱秋敏.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倉央嘉措情歌漫議[J],山西:名作欣賞,20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