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對我國語言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筆者對《詩經》中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各個人稱代詞的語法功能及其發展演變進行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詩經》;人稱代詞;人稱代詞演變
作者簡介:馬麗娟(1988-),女,漢族,中共黨員,山東省菏澤市人,菏澤市牡丹區小留鎮中心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01
一、第一人稱代詞演變
在現代漢語中,作為自稱的代詞,如果不算方言詞匯,只有一個“我”字。可在古代,卻比今天多得多。上古漢語中出現過6個第一人稱代詞:我、吾、余、卬等。其中,“我”和“吾”是經常使用的。上述的第一人稱代詞,最終“我”沿用至今,“吾”等其它幾個第一人稱則被淘汰。
(一)“我”和“吾”
“我”和“吾”分布在整個周秦時代,“吾”在《詩經》里未曾使用過,以此推斷“吾”在當時并未有此表述。而“吾”在春秋時期廣泛運用,與“我”一起使用。漢代以后,“吾”和“我”在口語中漸漸合一,在書面表達中“吾”基本不再使用。大約東晉以后,“吾”在口語表達中逐漸“我”代替,書面上則個別文人使用。據王力推斷“吾”大約在“中古”時期從口語中消失。這種推斷可以從現存的第一論證。但是與現在表達方式不同的是,《詩經》中的“我”是既可以表示單數,也可以表示復數的。而在現代漢語中,“我”只能表示單數,復數形式是“我們”。
(二)“余”和“予”
甲骨文中只見到“余”,而《詩經》中基本上用“予”而不用“余”,從中可以知道“余”比“予”出現的早。在甲骨卜辭中, 已出現了代詞“余”字, 但使用頻率并不高,而且只用于主語。例如出現在甲骨卜辭中的“余見它(蛇)在之”。 到了西周,用“余”的風氣便大盛起來。而“予”字作第一人稱,是由“余”派生出來的。鄭玄注《禮記· 曲記》謂“余、予古今字”。
《詩經》、《尚書》等著作中基本使用“予”,表明當時“予”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了,并基本取代了“余”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的地位。而在《論語》、《孟子》等儒家著作,基本上是用“予”作為第一人稱代詞進行表述,這也證明了上述觀點。然而在六朝以后,這兩個代詞逐漸消失。
二、第二人稱代詞演變
在現代漢語中,書面語的第二人稱代詞是“你”,復數形式是“你們”。而“您”是對第二人稱代詞“你”的敬稱。而在《詩經》中,有多個第二人稱代詞。
1.女(汝)
“女”是第二人稱代詞最早的表達形式,這個稱呼出現于甲骨的卜辭中,本意代指女人。《說文》:“女,婦人也,象形。”之后常被作為第二人稱代詞,為了區別婦女的“女”而借用汝水的“汝”,一直沿用到中古以后。
2.戎
“戎”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是兵器的總稱。《說文》:“戎,兵也。從戈,從甲”,后常借為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于“你”、“你們”,表示第二人稱代詞的意義與“戎”的本義同時并用。到了中古,“戎”只保留了本義及引申義,不再作為人稱代詞出現。
3.而
“而”最早見于春秋石鼓文,它的本義是頰毛。《說文》:“而,須也,象形。”后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為了表示“而”的本義,另造了一個字。到了現代漢語,“而”作為連詞使用。
4.乃
“乃”最早見于甲骨卜辭,初意不明。《說文》:“乃,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后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而本義則消失不用。在現代漢語中,“乃”作為副詞或連詞出現。
5.爾
較早在甲骨卜辭中出現的是“女”(汝)和“乃”,“爾”出現稍晚。但到了春秋時期,“爾”發展成為一個最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爾”在《金文》里只出現6次,而《尚書》中出現162次,《詩經》中多達211次,遠遠超過其它第二人稱代詞。由此看出,“爾”已發展為《詩經》時代最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
三、第三人稱代詞演變
在古代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都來自遠指代詞,到了西周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的用法。“其”在《詩經》中的表述功能有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兩種。作為指示代詞的“其”通常被用作為“那”、“那些”。先秦漢語中指示代詞用的“其”大都被看作是遠指代詞。事實上,有些只表示第三人稱的“其”,已經沒有了“遠指性”。例如:
則友其兄,則篤其慶。(《大雅·皇矣》)
“之”在甲骨文中是一個遠指代詞,可譯為“那人”、“那”、“那里”。到了西周時代,“之”完成了由遠指代詞向第三人稱代詞的轉化,因為在《詩經》中有些“之”應視為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例如: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大雅·抑》)
“厥”作指示代詞,可譯為“其”或“那”,所以也是表示遠指的。表遠指的“厥”在西周發展成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例如: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大雅·大明》)
“彼”在西周時代的語料中已經出現了,不過經常用作遠指代詞。雖然也有第三人稱代詞的用法,但還有明顯的遠指性。例如: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彼”已經發展成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例如:
彼常托而嬰受之矣。(《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詩經》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以及后來出現的“伊”、“渠”、“夫”、“匪”等,逐漸演變,被“他”替代,有了單復數的區別,復數用“他們”表示。
總之,漢語中的人稱代詞,逐漸發展演變,最終復歸一元。
參考文獻:
[1]張玉金:《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
[2]郭沫若:《卜辭通纂》,上海,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3]胡厚宜:重論“予一人問題”,《古文字研究論文集》(第一集),1979年版。
[4]郭沫若:《殷契粹遍》,殷都學刊,2000年4月。
[5]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稱代詞初探,《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