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賢
摘 要:根據(jù)摩爾的《倫理學(xué)原理》可以發(fā)現(xiàn),殖民侵略是男主想望死亡的起因,氏族內(nèi)部的瓦解才是男主死亡的真實原因。這樣的結(jié)局看似突兀,其實暗含了男主內(nèi)心深處最為絕望的吶喊,體現(xiàn)出本文中族人對“善的”懷疑和失望,批判了伊博族人的不團結(jié)和殖民者的自私自利。
關(guān)鍵詞:倫理學(xué);“善的”;《瓦解》;奧貢客沃;死亡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前言:
男主人公奧貢喀沃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帶領(lǐng)他走向死亡的不僅僅是外來者的入侵,更重要的是自己族人的懦弱和無知。從摩爾的《倫理學(xué)原理》來看,人們通??紤]就其本身而言什么是“善的”,當(dāng)伊博族人民相信自己信奉的神是“善的”,那么這個“自然的選擇”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如果這一“善的”事物從行為上不能達到好的結(jié)果(理想事物),人們就會對其產(chǎn)生懷疑;同時還要考慮什么為“惡”,殖民入侵者帶來的新宗教不僅遭到憎恨同時也受到喜愛,當(dāng)新宗教侵犯到族人權(quán)益時是為“惡”,當(dāng)伊博族人開始喜愛該宗教時是為“善的”。奧貢喀沃作為文本中最重要的主線,帶領(lǐng)大家見證了其族人從對“神”的忠誠到懷疑,從對外來宗教的蔑視到接受這一瓦解的過程。
一、氏族內(nèi)部瓦解
伊博族對他們的神既崇拜又畏懼,神的旨意是至高無上的。在自然主義倫理學(xué)中,它們宣稱只有某一類事物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它們之所以宣稱,因為它們假定這一事物確定了“善的”之意義[4]p44。
贖罪之人依克美弗納得到烏木奧菲亞村族人的喜愛,奧貢喀沃最為喜歡他,可他“絕不會流露任何其他的感情。表現(xiàn)友愛是懦弱的標志,只有力量才值得展現(xiàn)。[1]p21”因為厭惡自己父親懦弱的表現(xiàn),奧貢喀沃認為力量會獲得尊敬。依克美弗納的到來為這個族群帶來了別的氏族的特色。所謂的“善的”事物,是能從中獲得快樂。奧貢喀沃認為依克美弗納是自己想象中的男子漢形象的樣子,所以允許恩沃依埃和他在一起學(xué)習(xí)生活,這也就造成了恩沃依埃接受異教的原因。當(dāng)“神”決定殺死依克美弗納時,長老們告訴奧貢喀沃:“這孩子叫你爸爸,你不要插手殺他的事”[1]p41。由此可看出他們知道這一結(jié)果是不理想的,他們不理解;但他們都“沉默了”[1]p42。這種沉默可以說明,氏族人所信奉的“神”的旨意是值得懷疑的?!吧瘛眾Z走的這個生命導(dǎo)致奧貢喀沃意志開始動搖,而他逃避是因為他不清楚依克美弗納是不是他想望的唯一對象,也不敢去質(zhì)疑“神”,因為他必須確保自己的名譽和權(quán)力不受到影響。
倫理學(xué)指出,那些作為手段似乎是極普遍善的法則,其中許多是惡的[4]p168。在男主誤殺了族人被驅(qū)逐的時候,連他的好朋友奧比埃里卡也對“神”產(chǎn)生了質(zhì)疑:“為什么一個人無意中犯了罪就要受到如此慘痛的處罰呢?[1]p91” 朱峰在其文章中指出,伊博族人民的瓦解是在白人入侵后分崩離析的[6]p130,其實不然,奧卡馬非[3]p134說,也許早在歐洲殖民統(tǒng)治者入侵之前,烏木奧菲亞的九個族群就已經(jīng)開始分崩離析了。當(dāng)“神”的法則是有益時,人們自然會去遵守;可如果“善的”中包含了惡的因素,人們便找不到自我“意識”去看清,所以在殖民者入侵時,他們選擇放任不管或者決定去信奉。
二、殖民統(tǒng)治者外部入侵
穆勒提出,如果說快樂是想望的唯一對象,那么快樂也能作為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4]p78。成為氏族領(lǐng)袖是奧貢喀沃的目的,也是他追求快樂的手段,可這并不是唯一的“善的”。也有一種情況就是利己。真正的利己主義是自相矛盾的[4]p105。奧貢喀沃的母親氏族認為,“為神而戰(zhàn)不是我們的習(xí)俗”[1]p117。只要“神”還在為自己作戰(zhàn),他們就沒有必要去為難那些基督徒。
奧貢喀沃發(fā)現(xiàn)烏木奧菲亞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氏族長老與白人牧師交談甚歡,彼此接受。奧貢喀沃的朋友奧比埃里卡說:白人太過狡猾……他在那些使我們團結(jié)一致的東西上劃了一刀,我們就這樣瓦解了[1]p129??鞓分髁x主張“快樂的量和質(zhì)”[4]p85-88,基督教帶給人們的快樂使人們對基督教產(chǎn)生認同感。來氏族中傳教的牧師有兩個,布朗先生在意量的積累,認為擴大人數(shù)是殖民的關(guān)鍵,以殖民作為目的,讓氏族人心甘情愿的加入教會而傳教。侯堡格提出,“文化暴力”不只是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間的暴力,也意味著一種被給予的信仰和傳統(tǒng)下由它的成員實施的一種受鼓勵的暴力行為[2]p69。因為他的宣傳和引導(dǎo),異教徒殺害了自己的“神”,這一行為作為侵略的目的的話可以看作是善的。
第二個來到殖民地的傳教士叫艾諾奇。他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并不在于數(shù)量的多少,而是質(zhì)的多少。他利用威脅氏族長老來打壓族群,用示威來警示他們。可當(dāng)氏族意識到被入侵時,一切都來不及了。盛怒之下的奧貢喀沃砍死了使者,他一直貫徹著氏族的信仰,認為自然的就是“善的”??伤麧M腔的熱血不僅沒有打動族人,還接受到了族人詫異的眼神,奧貢喀沃什么話都沒有說,“在沙上擦干凈自己的刀然后離開了”[1]p149。
三、結(jié)語
本文主要采用自然主義倫理學(xué)中的快樂主義和關(guān)于行為的倫理,通過對男主奧貢喀沃的主要分析和氏族人、外來侵略者的事件分析來說明伊博族人內(nèi)部瓦解的過程。
外來入侵者的到來是一根導(dǎo)火索,引發(fā)出了伊博族人心中早已崩塌的對“神”的崇拜和信仰。他們在對外來宗教崇拜的同時,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熱血,也忘記了作為伊博族人該有的信仰。白人到奧貢喀沃的家里找奧貢喀沃時得知他自殺了。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氏族充滿熱情的男人最后竟會以死亡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如果說現(xiàn)在的氏族已經(jīng)被外來宗教侵染了別的顏色,那么奧比埃里卡叫白人幫忙把尸體拿下來并埋葬的時候,他堅持的又是什么呢?
小說最后一段用白人執(zhí)行官的內(nèi)心活動作為結(jié)束,旨在告訴眾人伊博族的毀滅只在旦夕,而男主的死就如同趣事一般被執(zhí)行官記錄在了自己的書中。當(dāng)一個人或者一種信仰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那么他所做的事就會被認為是“善的”,這就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因為沒有絕對的善。快樂可以作為對象,也可以作為目的,可是快樂不一定是“善的”。有權(quán)勢的人想望的事物就其本身是善的,而地位低下的人只能跟隨其流,盡管不是他所想望的??墒澜缟先巳似降?,都應(yīng)該有自己想望的事物,并朝著“善的”方向努力。
參考文獻:
[1]Chinua Achebe. Things Fall Apart[M]. Penguin Classics, 2001.
[2]Hoegberg, Davi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The Logic of Cultural Violence in Achebes Things Fall Apart”[J]. College Literature, 1999(26): 69-79.
[3]Okhamafe, Imafedia. “Genealogical Determinism in Achebes Things Fall Apart”[M]. In Genealogy and Literature. Ed. Lee Quinb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5.
[4]摩爾(英). 《倫理學(xué)原理》長河譯[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
[5]陶湘鶴. 《瓦解》: 一出英雄的悲歌—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奧康科[J]. 安徽文學(xué)(下旬), 2009(12): 17-18.
[6]朱峰. 家鄉(xiāng)土地上的流浪者: 《瓦解》中奧貢喀沃的悲劇[J]. 外國文學(xué)評論, 2013(4):1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