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簡要分析納博科夫《洛麗塔》的創作背景、主要內容及藝術特色,并論述小說的悲劇意義。基于道德傾向視角的納博科夫《洛麗塔》解析中,將探討《洛麗塔》中蘊含的倫理及不倫現象,通過這些現象了解小說中蘊含的倫理維度及倫理價值。
關鍵詞:道德傾向;《洛麗塔》;解讀
作者簡介:劉文娟(1979-),女,河南平頂山人,平頂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英美文學及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引言:
納博科夫作為《洛麗塔》的創作者,曾一度表示希望銷毀這部作品,究其主要的原為人們對于這部作品產生了較深的誤解,其中最主要的誤解是將這部小說定義為關于“情色”及“倫理缺失”的作品。基于道德傾向視角的納博科夫《洛麗塔》解析,將更加深入的分析小說中存在的倫理維度及倫理價值,避免盲目的對《洛麗塔》進行抵制及抨擊,而是借助小說深入的了解人性之中的黑暗與扭曲。
一、《洛麗塔》的悲劇解析
納博科夫《洛麗塔》是一部充滿欲望的悲劇作品,小說之中的悲劇性并非單純的到以及失去,而是對一種忠誠及背叛的講述,這部充滿“欲望”的小說向讀者講述了有關生活倫理的家庭故事及涉及刑法的情殺案件。《洛麗塔》中亨伯特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陷入自以為是的聰明之中,而自身的行為卻是愚蠢且缺少倫理約束,為了接近洛麗塔他愚蠢的挑戰著社會之中正常的家庭倫理關系。而當奎迪拐走洛麗塔后,因難過絕望失去理智的亨伯特強殺奎迪,并最終自己也死在獄中,這部小說最終的結局并非是僅是欲望的破滅,也是因欲望蒙蔽雙眼后而衍生的悲劇。
二、《洛麗塔》內容概述
(一)創作背景
《洛麗塔》的創作想法于納博科夫在來到美國之前產生,而當納博科夫來到美國以及美洲大陸之后為《洛麗塔》之后小說的創作得以實現,美國時期的生活經歷為《洛麗塔》的創作提供了小說中的時代背景、時代精神以及小說人物,在小說之中第二部分的發展線路及結局的產生也得益于美國時期的創作。在美國時期的現實生活為納博科夫創作洛麗塔與男子同居的開放思想提供真實案例,納博科夫大量關注各種情感故事、關于性的犯罪案件及謀殺新聞等,并將這些新聞內容的大致案情記錄下來,在《洛麗塔》之中甚至大部分的引用這些真實的故事及案件。因此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的故事是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通過納博科夫對這些真是發生的案件及故事與《洛麗塔》的創結合,使得小說更加生動真實。
(二)主要內容
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主要描述了一位由法國移民至美國的中年男人亨伯特的故事,亨伯特在少年時期與一位十四歲的少女安娜產生感情,但安娜因感染風寒而逝世,亨伯特在打擊之下患上嚴重的戀童癖,其中年齡限定在九歲至14歲。亨伯特在安娜之后的情感經歷先是被一個富有的寡婦拋棄,而后他喜歡上房東12歲的女兒,并將房東的女兒洛麗塔成為“小妖精”。由于對安娜的情感無處宣泄,亨伯特對洛麗塔的喜歡之情無法自拔,為了得到洛麗塔亨伯特最終與房東結合為夫妻,成為洛麗塔的繼父。逐漸長大的洛麗塔為了脫離繼父的控制,與奎迪了離開但最終被騙,亨伯特為了幫洛麗塔復仇最終強殺奎迪并死于獄中,17歲的洛麗塔最終也因難產而亡。整部小說之中大多數為亨伯特的獨白講述,于1955年在美國首次發行。
(三)藝術特色
在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之中具有鮮明的創作藝術特色,小說之中較為復雜的情節結構主要是自我的映射,其中借助暗指、巧合等創作方式進行故事的講述。首先,小說中暗指的描寫藝術手法較為常見,亨伯特在自述之中借助暗指等敘述方式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繼而博得人們的同情及憐憫。在小說的第一章之中,亨伯特的自白之中將自己與洛麗塔的情感與埃德加及阿娜貝爾的愛情進行對比,并將自己與知名的文學作家相提并論,使得讀者去逐漸相信其畸形愛情可被理解,亨伯特還將自己的愛情與佛洛依德的理論進行聯系。其次,巧合是小說情節發展之中的重要一種形式,一系列具有巧合性的事情發生使得亨伯特的故事得以繼續,并且小說之中更是形成了具有巧妙性的故事情節。亨伯特在小說之中因為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而苦惱,但是每次都會有命運之神幫助他實現狂野的想法。例如在夏洛得知亨伯特的目時,再去揭秘亨伯特行為的路上被出車禍而亡,也使得亨伯特成為洛麗塔的監護人。
三、基于道德傾向視角的納博科夫《洛麗塔》解析
(一)《洛麗塔》倫理與不倫
《洛麗塔》出版之初人們對于這部小說最直觀的解讀為過于情色且倫理喪失,例如約翰·戈登一度表示這是他閱讀“最為骯臟及淫穢”的書,也正因如此這部小說的出版工作經歷了較為艱辛的歷程。《洛麗塔》中對于性愛場面的描寫較多,以至于給人們一種“庸俗”、“淫穢”的直觀感受,換種角度進行分析這種性愛場面的描寫是一種愛情的描寫,而主人公亨伯特處于情感而產生的亂論行為是人性之中無助與黑暗的體現。我國著名作家蘇童曾表示這是一部在道德層面亂倫的作品,對于兒童的猥褻行為是骯臟的,而這部亂倫和誘奸少女的作品不能被因情感便披上道德的外衣。基于道德傾向視角下的《洛麗塔》是一部以“色情”及“亂倫” 為主要特點的作品,但與此同時作者納博科夫借助這種畸形、不被世人接受的愛情表現了現實世界的道德的喪失及人性的泯滅,小說也淡化了在傳統文學作品中關于道德是非及倫理底線的界定,小說的存在并非為了對世人進行說教,而是超越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以美學的形式而存在。
(二)《洛麗塔》的文學倫理
基于文學倫理的維度進行分析,《洛麗塔》是一個關于社會倫理的作品,倫理因素成為小說創作之中的核心內容。在小說之中亨伯特對于洛麗塔的情感及兩人之間的關系將挑戰社會道德中的人倫禁忌,首先,一名中年男子與年僅12歲的少女產生戀情是不被法律及世俗所能容忍的,并且小說中的情感體現及故事情節有悖于人性倫理。納博科夫文學創作的高明之處也體現在小說雖然被人們因道德倫理而抨擊,但是其能堅守人類倫理的基本底線,并將道德倫理及法律結合至小說的故事情節之中,因此在整部小說中能夠感受到納博科夫借助道德的方式處理不道德的事情。縱觀《洛麗塔》整部小說作者的倫理取向及作品內在的倫理意義是內在精神,倫理與道德問題成為這部文學作品產生的重要動力。基于文學倫理分析這部作品,主人公亨伯特的敘事與讀者的情感難以產生一致性,繼而這篇小說在讀者的內心世界將具有更高的倫理意義。
(三)倫理維度與倫理價值
基于道德傾向視角的納博科夫《洛麗塔》解析,本次論述將會從倫理維度及倫理價值進行分析。首先,倫理價值是后現代小說創作之中主要的現實意義,這也取決于后現代小說中不確定性及內在本質,后現代小說主張的藝術表現形式及思維模式更加多元化。在小說《洛麗塔》之中,作者表達出鮮明的倫理趣味及倫理敘事方式,并通過小說展現出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彼此映射,但小說《洛麗塔》這部后現代主義的小說具有的現實意義及倫理價值不容置否。其次,倫理維度是后現代主義小說中進行敘事描述的主要發展動力,后現代小說的創作語境之中就納博科夫而言,小說的故事情節并非小說的全部思想內容,不能通過小說中隱晦色情的性愛場面描寫便認定這是一部毫無文學價值的庸俗小說,“唯美式”的閱讀方式中將這部小說視作通過愛情故事表達思想的小說。基于道德維度對小說的結構、故事情節及講述模式進行分析,倫理價值是小說進行創作的根本動力,也是對其進行道德評判的重要標準。
結語:
基于文學創作的維度《洛麗塔》為后世的文學創作樹立了一個典范,即后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倫理維度,而小說內部的情節張力也是人類倫理底線破滅的表現。《洛麗塔》作為一部具有倫理掙扎特色的小說,小說中亨伯特的悲劇是由于欲望及倫理缺失導致,但也并非能夠通過“道德”與“非道德”進行評定,因為亨伯特的行為掙扎于社會倫理規范之中,因此基于道德傾向視角的納博科夫《洛麗塔》解析,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及文學意義。
參考文獻:
[1]汪奕君. 失落的“他者”與“主體”——從結構主義視角看《洛麗塔》與《心經》中的“失落者”[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33(01):107-110.
[2]王卓. “不倫之戀”的倫理維度——從《洛麗塔》的悖論式誤讀說起[J]. 山東外語教學,2015,36(04):69-79.
[3]吳中東,宮玉波. 錯失與錯置:《洛麗塔》中的流亡意識與道德存在探究[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