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法國著名作家紀德是位高產的作家。一生著有小說、劇本、散文、日記 和書信等多種作品。在1891年,20歲的他便寫出了第一部小說《安德烈·瓦爾特手冊》,直到1947年,年屆77歲他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他對世界文學做出的突出貢獻,當時瑞典文學院是這樣評價他的文學創作和作品的:“為了他廣包性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并已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和處境”。由此可見,他是因為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引起了強烈的心中共鳴和社會反響,而獲此殊榮的。他的《人間食糧》被青年人奉做枕邊讀物,紀德也因此成為了青年人的精神導師。青年人閱讀紀德的作品來尋找自己,發現自己,消除自己的疑惑與迷茫。從這一點上講,紀德將自己塑造成這樣的作家:通過書寫自己的經歷和內心世界以供他人參考——敢于面對真實的自己,維護自己內心世界的秩序,照亮年輕人前進的道路。
紀德是什么時間又為什么會將自己的寫作如此定位和設計呢?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在紀德的自傳作品《如果種子不死》中是有做解析和說明的。
一、死亡與新生
《如果種子不死》從紀德幼年記事開始寫起,講述了他童年的時光、受教育的過程和宗教思想的形成與演變、與表姐心心相印相戀的經過,直至他的母親病故,他與表姐訂婚整整26年的真實歷程。上卷中記錄了他生活在一個傳統的宗教家庭中,處處需要嚴守道德倫理,信奉宗教教義,時刻都要壓抑他的內心的思想并約束他的行為;下卷中記錄了他去北非旅行,在這次旅行中他擺脫了內心的宗教道義束縛,大膽反叛并體驗各種欲望生活,認清自己真實的性取向。其中,下卷中提到一個重要的經歷。紀德在去北非的路上,舊疾復發,踏上北非土地上后病情加重,他寫道: 我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我呼吸非常困難,感到非常不舒服……。紀德用了“聽天由命”來描述當時的病情的不容樂觀,由于它的父親也是死于肺病,他覺得他這次怕是危險了。他的身體卻奇跡般地康復起來。他恢復體力后的第一天便與一個阿拉伯小男孩體驗了激情。也是從這一天起,他重生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順應了他的自由天性了。
經歷了死亡過程卻又最終被奇跡救活的人就會展現出新的生命力,這有點像神話故事之中的鳳凰涅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在死亡的過程中,意識清醒的人會回顧自己的一生,這個過程是極為迅速的,而一生中所有的遺憾都會被展現在你的面前,而大多數人都只能帶著這些遺憾永遠的逝去。可對于被救活的人來說,這種強烈的刺激會導致他們以后的人生發生巨大的變化,會極力彌補以前生命中的所有遺憾,在旁人看來就似乎是獲得了新生一般。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刻為自己所做過的一些事而悔恨,也會為生命中的一些錯過而遺憾,但是這種悔恨和遺憾不過強烈,而只有經歷過死亡過程的人才能真正下定決心去改變自己的人生。正如紀德在《人間食糧》中這樣勸諫道:“納塔納埃爾,我很想給你一種誰也沒有給過你的快樂。這種快樂,我本人倒是擁有,但不知如何給你,我希望與你交談比誰都更親切……我只為你寫作,只為這種時刻寫作。我希望寫出這樣一本書:你從中看不到任何思想。任何個人激情,只以為看到本人熱情的噴射。我希望接近你,希望你愛我。”
二、新生后的啟示與使命
經由此次死亡與新生的歷劫,紀德決定敢于成為自己,他悟出了兩個啟示:第一,從前的被家庭、宗教、道德倫理壓抑得喘不過起來的紀德已死,上天既然讓他重活一次,新生的紀德一定不可以像從前那樣活著,新生的紀德將藐視傳統的價值和他人的責難,新生的他自由自在、熱愛生活、直面情欲。第二,既然上天給了紀德第二次生命,新生的紀德也應承擔自己新的人生意義和使命。雖然這次特殊的經歷使得他想通了許多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緣際遇有歷死的經歷,然后徹底地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人生。紀德要分享他的經歷和精神世界,用寫作和日記等形式幫助他人能領悟到些什么,進而打開思想枷鎖,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他從北非旅行回來后,便開始寫作。接下來的幾年中,紀德以己度人,以關懷他人的境況為使命,特別是青年人的處境,他筆耕不輟。
1891年,他寫出《安德烈·瓦爾特筆記》,雖然此書作為第一部作品還不成熟, 但是這是一部與“我的天性做斗爭”的日記。書中的“我”表達了對表姐精神上的愛情,卻又被宗教禁欲的要求所壓抑,筆記中完整地記錄了“我”內心的種種掙扎,最終因這種矛盾得不到解決,被折磨得發了瘋。紀德用《安德烈·瓦爾特筆記》勸諫他人與青年人要學會釋放和解放自己,只是一味地困惑和掙扎,你們也會發瘋的。1893年,紀德寫出《愛的嘗試》, 呂克和拉舍爾在春天的相愛后,很快便擁有了彼此,后來一路相伴游園,他們這個過程中漸漸地對對方失去了興趣和耐心,于是在秋天平靜地分了手。故事很簡單,紀德“借一部作品去體驗現實中無法經歷的人生,感受自己生命中所沒有的喜悅”表達了他對“幸福的渴望”來勸誡他人與青年人,如果渴望愛,就去行動、去愛。1897年,紀德創作了《人間食糧》,他的意圖和使命感更直接明了了。他以另一個“我”的身份反復地對納塔納埃爾說到“我要教會你熱情奔放”,也通過此書對每一個人呼吁說“但愿本書教你關注你自身超過關注這本書,進而關注一切事物超過你自身”⑼. 1902年,紀德創作了《背德者》,主人公米歇爾在結婚旅行中大病一場差點喪生,這次不幸的轉機使他感悟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于是徹底拋棄了信仰和道德準則,充滿激情地投入對生活情趣和感官享受中,即使妻子因為他的不管不顧而死,他也沒有后悔,繼續過著他想要的生活。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背德者”米歇爾其實就是紀德本人,他再次現身說法地來直面他人的質疑和責難,來告訴他人和青年人,做自己,不后悔。1909年,紀德發表了《窄門》,女主人公阿莉莎與她的表弟杰羅姆相愛,但是她深受宗教的影響,放棄了世俗的愛情,最后在異鄉痛苦病死。死后留下的日記中卻真實地寫出了她內心的矛盾和痛苦。通過設計這樣一個悲劇人物,紀德定是想要警醒我們:你是否想要成為下一個阿莉莎?如果不想痛苦地過一生,是不是應該走出那道門,承認自己的感情,追求自己的幸福呢。1919年,紀德的《田園交響曲》問世, 新教神父收養了盲女瑞特呂德,不料神父對盲女發展成世俗的愛情,神父的兒子雅克也愛上盲女。盲女復明后,發現她愛上的不是神父而是他的兒子,而雅克已經皈依天主教并擔任神職,不能結婚了。因為心中夢幻的世界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盲女絕望投水自盡。這是紀德筆下塑造的又一悲劇人物,紀德總是用悲劇人物來警醒世人:如果你的愛情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或者你的愛情為世人所不容,死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嗎?除了死去,坦然面對自己的感情,摒棄世俗傳統觀念也是一種解決辦法。1926年,紀德發表了自傳《如果種子不死》,用這本書來解答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生,他為什么寫作,他都是為了誰寫作。
三、結論
“如果種子不死”這個典故是來自《圣經·約翰福音》。耶穌死而復生后對眾人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不死,就結出很多粒籽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喪失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⑽ 紀德的這粒種子沒有死,孜孜不倦地寫作來將這粒種子傳播開來,就會有結出很多粒籽來的結果和將來。1951年,紀德死了,但是紀德精神永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