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的傳統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實,由此日本的文學觀念也受此影響較大,在其發展的歷程中不斷的與其融合互相輝映,特別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學領域逐步成熟的標志,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學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學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實,強調藝術要和生活相貼合。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強調自然美,遵循誠實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日本文學;物哀;美學價值
作者簡介:李曉宇(1980-),男,漢,河南省湯陰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前言:
“物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某個史書當中,主要表示感嘆等意思,但是隨著日本文學的不斷發展,其基本內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從過出去的感嘆詞,到現在的能夠表達任何一種情感。本文從日門文學的發展與現狀進行了綜合分析,闡明了“物哀”的具體概念,并進行了美學意義的品鑒,從具體的影響進行了講解,介紹了日本“物哀”文化的興起和具體的成因,將其美學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實現了對其美學價值的深入了解。
1、日本文學的發展與現狀分析
日本的傳統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實,由此日本的文學觀念也受此影響較大,在其發展的歷程中不斷的與其融合互相輝映,特別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學領域逐步成熟,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學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學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實,強調藝術要和生活相貼合。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強調自然美,遵循誠實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在今后的日本文學的發展上,這種基于真實原則的“物哀”為其注入了新的靈魂,使日本的文學界除了許多文學巨匠,豐富了世界文學的構成和發展,為世界各國的文學發展提供了必要支持[1]。
2、日本文學中“物哀”的基本概念
“物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某個史書當中,主要表示感嘆等意思,但是隨著日本文學的不斷發展,其基本內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從過出去的感嘆詞,到現在的能夠表達任何一種情感,與我國的“東西”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不難發現,“物哀”所表示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情感方面,“東西”主要是指的事物的代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和其相提并論。所以在實際的理解過程中,更多的是通過具體的文章和日本文學家的文筆來展現“物哀”基本內涵,有些學者論斷,漢語的翻譯不能將其中的韻味翻譯得淋漓盡致,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國的傳統文化也講究不可言傳,只可意會。可見,對于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的美學價值的理解,需要結合的具體作品來進行理解。
3、“物哀”的美學意義概述
3.1融情于景,“物哀”的和諧美
日本是一個孤立的島國,孤懸在太平洋的邊陲,由于臨海四季氣溫變化不大,但是其維度跨度相對較大,因此在日本各地的氣候略有不同,足以使人欣賞到四季不同的景色,在這樣自然條件的熏陶下,日本文人對大自然壯美的景色所感染,自然而然的豐富了“物哀”中的美學價值,所以在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與到自然和諧共生的和諧美,而且日本長期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在對待事物也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是因為如此,才讓“物哀”的內涵逐步得到了豐富,并且逐步進行了完善。例如,日本的文學是個作品《萬葉集》有些部分是按照季節進行編排的,從季節的視角下關注了日本的美麗景色,寫出了文人心中真實的情感,使讀者能夠產生和自然的共鳴,深化的詩文的內涵[2]。
3.2“物哀”的細膩情感
所謂“物哀”是在自我認知方面獨特的審美價值,能夠對自我和世界展開深入思考,在一顰一笑,一動一靜之間領略到情感的細膩,用文筆輕輕地抒發出來,單純的文字已經無法承載其重量的了,任何文字的描述到顯得蒼白無力,文學作品之中的一個細節的描述都能夠波動讀者的心弦,使其產生共鳴。如江戶時期的作品,那種恬淡自如閑情逸致的古雅趣味等,都是“物哀”帶來的復雜情感。細膩情感的表達,是“物哀”的重要的特征之一,通過簡單文字的堆砌,將細膩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人能夠嘗遍其中滋味,并樂此不疲。就像日本早期的《枕草子》有平凡的人和事進行切入,將瞬間的情感進行了有效捕捉,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感知,融入了自身對于自然的深刻感悟,細膩的情感表達躍然紙上,令讀者產生了共鳴。
3.3“物哀”的朦朧美
“物哀”在其具體的表述當中,也是一種朦朧清幽的境界,這是一種無法用語言進行描述的心靈感受,在作者的字里行間沒有一句關于“物哀”的描述,但是字字融入了“物哀”的精神內涵,在朦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達到了引人入勝的境地,例如日本的作家的《其袋》將朦朧美的意境發揮到了一定程度的升華,早這部作品中表現了作者的自由意志以及明朗的詩文特征,其影響意義相對深遠,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朦朧美是一種半遮半掩的美,就行隔著一層紗去欣賞美女,曼妙的身子固然讓人心生搖曳,但是看不到的部分更加會使人遐想,可見朦朧美帶給人的更多的是一種期待,更多的想象,一種致力于美好的想象[3]。
4、“物哀”的美學價值的具體體現
4.1《源氏物語》中“物哀”美學價值探析
11世紀的《源氏物語》體現了對“物哀”的極致足球,對后世的文學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無論是從具體的情節構思,還是人物風格都能夠得到人們的肯定,諾貝爾獎得主川端康成,正是由于這本書的應縣,而走上了更高的高峰,為日本的文學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并促進進而其蓬勃發展,該小說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入手,在進行描寫的過程中,充滿了細膩,清雅的描繪,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人物有力層次感,以及深度的內涵。并通過具體的事例將人物之間的發展關系進行綜合表現,因此才讓作品能夠更加深刻的表現出“物哀”的概念,讓人們能夠通過這篇文章,學到更多關于“物哀”的表現手法。
4.2川端康成與“物哀”
在川端康城的一生創作過程中,總共創造過近百的篇文章,他的作富含抒情,只求人性最樸實的美。在具體的創造過程中,川端康成進行了各種的嘗試,從表現主義到傳統主義,也嘗試了西方的人文理想主義等等,這些都豐富了川端康成的創作技巧,并結合西方一些具體的思潮,進一步完善了其創作理念,使作者能夠將《古都》等作品創作的非常優秀,終于成為了一代大師。他的作品從簡單到復雜,最終從傳統文學突破到的現代文學,從而展現了“物哀”的具體風格,將一些重要的思想融入其中。例如,他筆下的駒子被描繪的放蕩、妖艷,在與島村的戀情始終透露著悲劇的效果,帶著深沉的哀嘆,一種朦朧的哀怨纏繞著讀者,通過對島村這個反面人物,襯托出了駒子對愛情和生活的熱愛以及憧憬,形成了較為強烈的反差,讓人們感受到了“物哀”的凄美哀鳴[4]。
4.3地理因素促進“物哀”的形成
日本是一個島國,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常年地震頻繁,千百年來為了能夠抵御惡劣的自然災害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使其形成了堅韌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并有較強的集體主義。但是在認識到大自然的強大后,日本人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悲觀的心理狀態,使得日本人的很多作品展現出較為悲傷的結局。最著名的莫過于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其中描繪了地質運動導致了日本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以及在地震發生后幸存的人進行的自救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反映日本人“物哀”的作品出現,更深層次的表明了地理因素對于日本文學中“物哀”的具體含義。并使其深入人心。
4.4日本櫻花文化在“物哀”中的體現
日本的櫻花十分著名,在櫻花盛開的時節,多數日本人就會專程去欣賞櫻花,櫻花的顏色較為清淡,花期只有二十天左右,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櫻花的美麗轉瞬即逝并配合其清淡的美,往往讓日本人流連忘返不能自拔,正是因為如此,才讓日本文人“物哀”的文學意象下越走越遠最終豐富了其具體內涵。從贊美櫻花的歌曲中不難發現,大多是安凱櫻花的凋零,這種悲觀的情緒影響著日本人的思維和美學價值,例如在《伊豆舞女》的創作過程中,作者融入了一種奇妙的寫作手法,用充滿詩意的語言進行了描述,對舞女形象的描述雖然細膩但是也有著一種淡淡憂傷,也體現其“物哀”的美學思想,在日本人的熏陶下,它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4.5唐文化對日本“物哀”的影響
如果說“物哀”的思想核心是在日本人的生存的環境出發展而來的,那么其重要的表現形式則深受唐文化的影響,我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關于日本的歷史記載古已有之,在唐代其思想文化交流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有很多遣唐使來到中國腹地,深厚唐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在融合了唐文化的思想內涵后,并融入了“物哀”之中。例如《源氏物語》中直接引用的唐詩就不下上百句。特別是白居易的詩句,語言傷感凄迷,非常契合的“物哀”的基本要求,因此就更加推崇白居易的作品了。可見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深受我國文化的影響,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風格[5]。
5、“物哀”對中國近代的影響
因為在某種形式上來看,日本的“物哀”文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在世界上只有漢民族能夠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物哀”,是最能領會日本藝術美的民族,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很多留學日本的中國作家,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從繪畫還是詩歌方面,對于中國的作家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例如郁達夫就對日本文藝美進行過簡單的概述“在清淡中出奇趣,簡易里寓深義”。并做出了極高的評價“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終,飄飄忽忽,裊裊婷婷。短短一句,你若細嚼反芻起來,會經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欖,越吃越有味”。其中我國近代的諸多文學巨匠都做出了積極地評價如戴季陶、周作人、魯迅等,都對日本的文化贊不絕口,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總結:
總之,在理解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的過程中,要就結合其發展歷程,進行相應的理解。其中就要和日本的地理環境聯系起來,了解“物哀”的孕育的土壤,以及結合日本的發展歷史和唐文化的具體內很進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深層次的對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進行全面了解。
參考文獻:
[1]趙宏濤. 淺析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7(2):71-72.
[2]毛樹羅. 淺談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傳統美學理念[J]. 現代職業教育, 2016(3):90-90.
[3]尚學艷. 悲與美的盛宴--解讀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美學[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16, 33(7):129-132.
[4]陳星好. 以悲為美——簡述日本文學中的物哀[J]. 北方文學, 2016(22):61-61.
[5]王文娜. 日本的“物哀美學”對周作人散文的影響[J]. 北方文學, 2016(11):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