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從禪宗的“如如境”這個角度,來探討具有“詩佛”美稱的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歌特色,并探究禪宗對詩人人格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王維;詩;禪;如如境
作者簡介:吳莉(1978-),女,陜西延安人,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和旅游美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1
王維之所以被稱之為“詩佛”,后世歸結原因有三:第一是表明他的個人宗教信仰;第二是指明他詩中有佛理;第三代表了他在詩歌藝術方面的成就和地位。眾所周知,王維詩歌藝術成就最高的是他后期的作品,而學界也公認其是受到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影響。但目前還沒有學者具體研究禪宗與王維及其詩歌的因果作用關系。本文試圖從禪宗中的“如如境”這個角度切入,分析探討禪宗里的如如境對王維及其詩歌的影響和作用。
何為“如如境”?禪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井窺驢”,正是象征著這種境界。根據《曹山錄》中所記載,曹山禪師有一天問強上座:“佛的真法身就像虛空一般,應物而現形好比水中月一樣。那你說一說這個‘應到底是什么意思?”強上座回答“如驢窺井”即好像驢觀井一樣,曹山禪師說你只說出了八成,強上座便問曹山那您怎樣看,曹山說“如井窺驢”,即我說好比井觀驢一樣。“驢觀井”和“井觀驢”看似相像,其實卻是天壤之別。驢觀井尚有主觀意識,也就是它還能看到自己,依舊屬于一種心理投射,或者說它看到的一切都會染上自己的定識或成見色彩。而井觀驢完全不同,沒有任何既定的知見可以如實的反映出外在的一切,驢來了就是驢的形象,猴子來了也就是猴子的形象,沒有任何主觀意念的摻雜過濾,完完全全超越了情識分別,是一種直覺境界。對物(真如)作一種直覺式的觀照,這就是“如如境”。
中華民族歷來有兩種典型的觀物方式,一種是以我觀物即萬物都帶上我的色彩,另一種是以物觀物即不分物和我。禪宗則獨創了第三種觀物方式即“如物論”。“如物論”所反映出就是“如如境”,需要無住生心,即主體要始終心靈的空靈和自由。體現無住生心的范型是水月相忘。如《五燈會元》卷16中“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留蹤之影,水無留影之心。”這里的無住不是對外物沒有感知和反應,而是說要生其心,心要像明鏡止水般涵容萬物。有事情發生了,涵容順應。如果事情結束了過去了,就要忘卻,心依然和原來一樣空明。所以這便是禪宗水月相忘的如如之境。
王維在創作后期深受南宗的影響,特別是在徜徉輞川山水時寫下的作品此時他的詩中便有了大量的禪機禪趣。作品中從聞聲悟道到見色明心再到觸目菩提,這些感悟式都無一不在輞川山水景色中呈現,其實呈露出的也是他的宇宙大心。這樣的宇宙大心反映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就是一種直覺呈現。自然的、不經意的,滌除了早期王維以佛語入詩的形式,也沒有了對精工形似和知性的追求,總之,毫無人為的痕跡,一切自然而然。他的宇宙大心即是禪心,以“空”面對自然中的萬物,并“無心”玩味,也無心在自然景物中有所寄托,我和自然不是對立的也非糾纏的,我就是我,物即是物,但一定程度上我也是物,物也即是我,物我融一,物我兩忘。我和物的存在各自獨立又互不干擾,都以其最自然的形態在詩文中呈現。詩人以物應物,眼前的山水即是他心中的山水,同時也就是自然界原生態下的山水。他不會把自己絲毫主體的情感和意緒強加在自然山水中,從而干擾了或者說改變了自然界最原生的狀態。詩人作為主體也作為物,和作為客體的自然融合為一體,沒有主客之分,以自然的方式自然而然去呈露,不贊美不憧憬,不會同情也沒有惆悵,甚至連恬淡都感受不到。如“日暮送夫君”這句完全沒有任何主觀情緒,只是簡單至極舒緩平和敘出送別的時間和送別的對象。最后二句“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更是徹底消弭了物我的界限,看不到詩人任何議論和感慨,也感受不到詩人因為離別而產生情緒上的一丁點波動,詩人作為離人已經完全與自然湖光和青山白云融合為一體。再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此詩中,明明有人卻看不到,有聲卻更寂靜,只是一抹斜暉照在泉石的青苔上讓整個山林甚至整個宇宙的瞬間凝固,沒有物沒有我,泯滅物我界限,一切混沌天成,一切都進入了“梵我合一”的真如境界。
詩言志、詩言情,所以以精神主體為主一直是詩的本質,但王維的詩卻到達了一種更高境界,詩言真如。當然王維雖深得此中真味,但也并不是能時時達到這種境界。所以王維只能在自然山水那種清淡平和,與物無爭,委運任化的山水事象與他心中對人生方式及生命價值的理解與追求高度契合融會時,才能形成這種澄心直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這種澄心觀照客觀物象,反而意外使他的詩歌充滿了“空靈靜寂”的美學風格,并附上了一層深深的禪意。
參考文獻:
[1]鄧安生.王維詩選譯 巴蜀書社出版,1990.
[2]吳言生.禪宗與詩歌境界 中華書局,2001.
[3]羅小東.王維的禪修內涵與詩歌創作 《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4]胡敬君.在人境中追求孤獨和寂寞 《青海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5]吳言生.禪詩審美境界論.《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0 .
[6]彭氏子.唐代的山水詩與佛心禪意.《佛教文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