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明
高齡人群骨質疏松、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嚴重骨關節病變[1]。且在摔倒、碰撞時就會發生骨折、創傷性關節炎,患者有明顯活動受限、中重度疼痛等癥狀,生活質量明顯降低。關節置換術是將人工關節假體置入體內替換病變關節,發揮關節功能,減輕患者疼痛癥狀[2]。關節置換術屬于大型手術,對機體創傷性強,而高齡患者抵抗力低下、基礎疾病多、應激反應強烈,術后并發癥風險高[3]。術后認知障礙(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isorder,POCD)是高齡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患者術前無精神異常,在術后數周、數月內有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精神錯亂、人格改變等癥狀,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增加了患者的治療費用[4-5]。對POCD患者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加速康復進程有重要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齡關節置換術后POCD患者80例。納入標準:患者術中均行靜吸復合全身麻醉;患者在術后3~7 d出現胡言亂語、昏睡、幻聽、躁動等癥狀,長谷川癡呆量表(HDS)評分<21分。排除標準:顱腦損傷、器質性病變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嚴重代謝性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各40例。獲得醫學倫理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嚴格執行醫囑,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詢問患者主觀感受,給予心理疏導、用藥指導,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三查七對制度,做好護理記錄,加強巡視。
1.2.2 護理組 給予全面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1)基礎護理:術后引導患者去枕平臥、頭部偏向一側,抬高患肢,雙腿間、膝部放軟枕保護關節,減少應力,避免關節脫落、移位。密切關注患者血氧飽和度、意識、尿量、神志、末梢循環、血壓變化情況,血氧飽和度<95%者給予靜脈營養支持、輸血,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定時檢查患者口腔衛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引導患者進行功能性咳嗽,促使排痰。幫助患者定時翻身、叩背,膿痰難以自行排出的患者給予霧化或吸痰處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巡視,做好護理記錄。(2)認知評估:高齡患者本身存在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等癥狀,加之麻醉藥物、術后心理應激反應、環境因素會引起認知障礙。護理人員每天對患者進行HDS評分,了解患者認知障礙程度,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做好護理標記,便于開展個體化護理干預方案。護理人員多關心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3)對癥護理:對狂躁型患者給予鎮靜催眠藥物,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帶。用藥后注意觀察患者呼吸、瞳孔、肢體活動、意識等情況,有明顯異常者及時通知醫生。叮囑家屬使用床擋,避免墜床。對于抑郁型患者,護理人員要多關心、鼓勵、安慰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心聲,通過暗示法、鼓勵法結合心理學知識進行引導,提升患者安全感,減輕心理壓力。引導患者親屬多安慰患者,給予認知干預訓練。鼓勵患者回憶往事、多動腦、閱讀文章,刺激大腦思維能力、強化記憶、增加信息量,改善記憶障礙。(4)飲食護理:飲食要清淡易于消化,選用高鈣、優質蛋白、富含維生素、低脂肪低鹽食物,忌煙酒,鼓勵患者多食用具有益智作用的食物,如芝麻、葡萄、核桃、木耳、魚肉、大棗等。(5)管道護理:關節置換術后常留置有氧氣管、導尿管、引流管、留置針等,各種管道會刺激血管、神經,加重POCD癥狀。護理人員應固定好管道,檢查管道是否通暢,及時拔管。(6)心理護理:重視患者情感、信念、態度,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中所想,借鑒國內外先進護理經驗結合心理學知識進行引導,拉近護患關系。引導家屬全面支持患者,讓患者無后顧之憂的接受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護理前后HDS評分、簡易智力狀態量表(MMSE)評分、護理滿意度、認知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情況。(1)HDS評分通過定向、常識、計算、記憶、識記評估患者癡呆情況,0~10分為癡呆,10.1~21.5分為可疑癡呆,21.6~30.5分為亞正常,>30.5分為正常;(2)MMSE評分用于評估患者認知功能缺損程度、智力狀態,0~9分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10~20分為中度認知功能障礙,21~26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27~30分為正常;(3)現場詢問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情況,由患者根據護理內容、護理態度、護理質量進行客觀評價,評分范圍0~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滿意,>80分為非常滿意,護理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67~84歲,平均(76.9±2.8)歲;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1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3例,骨性關節炎7例,股骨頸骨折9例。護理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66~83歲,平均(76.4±2.7)歲;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1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2例,骨性關節炎9例,股骨頸骨折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HDS評分、MMSE評分、認知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護理前,兩組HDS評分、MMSE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護理組HDS評分、MMSE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認知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組護理滿意度為95.0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4 5,P=0.012 2),見表2。

表1 兩組HDS評分、MMSE評分、認知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較(x-±s)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關節置換術以高齡患者為主,創傷性強,對患者生理功能干擾較大[6]。高齡患者中樞神經功能退化、生理功能降低、基礎疾病多、手術應激反應強烈,術后并發癥風險高[7-8]。POCD是高齡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約為86%,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有關研究證實,鎮靜藥物、睡眠障礙、手術時間過長、應激反應強烈與POCD發病機制密切相關[9]。POCD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者甚至形成癡呆,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利于患者的預后[10-11]。所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POCD癥狀及預后有重要作用。
隨著護理學的不斷進步,護理干預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2]。全面護理豐富了護理內容,充分調動了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患者需要給予系統、全面、規范、優質的護理服務,有效改善患者認知障礙[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護理組HDS評分、MMSE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認知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全面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認知障礙,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加強基礎護理提高了護理人員對患者臨床癥狀的重視度,合理擺放患者體位、給予口腔護理、對異常癥狀提高警惕滿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患者提供舒適衛生的治療環境,減少患者應激反應,提高患者舒適度[15]。對患者進行認知評估了解患者認知障礙程度,便于采取個性化干預措施,提高了護理效果。有狂躁、不安癥狀者給予鎮靜鎮痛藥物、制動、約束帶等護理干預措施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16-17]。關節置換術創傷性強,術后恢復時間較長,身體因素、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都會引起患者心理狀態改變,出現焦慮、煩躁、悲觀、抑郁等負面情緒,加之患者認知功能障礙降低了生活自理能力,護理人員重視患者心理狀況,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患者,對患者給予鼓勵、全面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感,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給予認知干預訓練,通過啟發式提問、讓患者描述記憶深刻的事情、日常物品辨識等方式強化記憶,增強大腦興奮性,激發大腦思考能力,提高HDS評分。飲食護理選擇高鈣、益智類食物可以提高患者營養水平,營養神經,改善認知障礙[18]。管道刺激也會加重POCD癥狀,護理人員要固定好導管,保證導管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掌握拔管時機,減輕對血管、神經的損傷。護理人員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高心理防御機制,讓患者在放松的狀態,提高護理配合度,有效改善認知功能,縮短住院時間[19-20]。
綜上所述,POCD是高齡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全面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加強基礎護理、認知評估、心理護理、管道護理、對癥護理建立起完善的護理干預體系,提升了護理效率,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患者滿意度高,護理效果突出,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