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子云 李廣海 黃灝 喻琴
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椎體疾病,脊髓型頸椎病(CSM)多發于中老年患者。患有CSM的患者可出現尿急、尿頻、椎間無力及肢體麻木等臨床癥狀[1],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上CSM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主要術式為前路椎間減壓融合術(ACDF)。隨著醫用器械的發展,ACDF中使用的椎間融合裝置從早期的釘板系統發展為椎間融合器,再發展為現在先進的零切跡椎間融合固定系統[2]。零切跡椎間融合固定系統集固定、融合及支撐功能于一體,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以傳統釘板系統為對照,觀察零切跡椎間融合固定系統對CMS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就診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通過影像學檢查均被診斷為CMS;(2)保守治療無效,均需行前路椎間減壓融合術;(3)椎管占位均≤3/4;(4)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頸椎管明顯狹窄;(2)退行性或發育性椎管狹窄;(3)嚴重肝、腎功能不全;(4)不愿配合隨訪;(5)后韌帶嚴重骨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方法 令所有患者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切口開于頸右部側橫,切口長度不超過6 cm且不低于4 cm,進入頸椎前筋膜逐層分離,沿頸內臟鞘與血管鞘間進行分離。待椎體前部顯露后,利用透視X線(C型臂)技術對患者病變節段進行確定,確認病變節段后將椎體釘置入相鄰上下椎體處病變節段間隙,并在Caspar撐開器的輔助下,將椎間隙撐至適宜的距離,撐開后用咬骨鉗(小號槍式)充分清除椎體前方堆積的骨贅致壓物,解除頸椎壓迫前,需要將增生的后縱韌帶切除,并使得硬脊膜充分顯露。完成上述操作后可以對植骨床進行處理,處理完畢根據患者椎間隙高度的不同選擇合適尺度的裝置開始置入:(1)觀察組將合適配套的零切跡椎間融合固定系統置入患者椎間隙,通過透視觀察其前緣是否與椎體前緣水平,后緣是否比椎體后緣低2~5 mm,然后沿系統給定的釘道將孔螺釘擰緊。(2)對照組將合適Centerpiece釘板系統置入患者椎間隙,透視觀察植入深度應為距椎體前緣1~2 mm,距椎體后緣2~5 mm,并用長度合適的自攻鈦釘固定。置入完畢后進行活動性檢查,未有出血狀況,插入引流管,使用生理鹽水清洗、縫合切口。手術后第2天佩戴頸托進行適量活動,指導患者積極進行鍛煉,恢復較好者可3周后除去頸托。兩組手術主刀為同一主任醫師。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手術前及手術后3個月的日本骨科協會評估分數(JOA評分)、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吞咽困難發生情況。JOA評分判定:包括上肢、下肢運動功能、感覺、膀胱功能4各項目,0分為最低分,17分為最高分,分數越低功能障礙越明顯[3-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53.54±3.24)歲;平均體重(63.56±3.01)kg。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齡(52.48±3.19)歲;平均體重(62.57±3.64)kg。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JOA評分對比 手術前兩組JO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JOA評分均明顯高于手術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JOA評分對比[分,(x-±s)]
2.3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x-±s)
2.4 兩組術后吞咽困難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吞咽困難發生4例,發生率為9.76%;對照組發生12例,發生率為29.27%。觀察組術后吞咽困難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970,P<0.05)。
脊髓型頸椎病(CMS)的主要病因是頸椎椎骨間發生退行性病變[5-6],從而導致連接結構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變,如椎體后緣的鉤椎關節、骨刺增生、黃韌帶鈣化、后縱韌帶骨化、肥厚椎間盤突出[7-8],以上病變的出現可以進一步造成脊髓缺血、受壓,最終患者出現脊髓功能障礙的各種臨床癥狀,所以CMS也是一種脊髓壓迫癥,病情發展嚴重時可致殘,9%~14%的患者因CMS而致殘。在CMS的臨床治療中,最常應用的術式為頸前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術[9-10]。應用釘板系統可以克服單純植骨的諸多缺點[11-12],但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如患者在術后常出現鄰近節段退變、吞咽困難等并發癥,并且螺釘會出現松動、脫出、斷裂的現象[13-14]。有研究報道,20%~67%的患者在前路減壓融合術后早期出現吞咽困難的并發癥[15-16],大部分患者吞咽困難的癥狀會在后幾個月內自行消失,小部分患者卻并不能自主恢復[17-18]。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針對釘板系統產生術后并發癥的設計缺陷,在頸椎生物力學指導下設計更合適的內置物,以降低患者行前路減壓融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9]。其與傳統釘板系統相比,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有諸多優勢:(1)進行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置入前,無需取出原有內固定;(2)內置物具有初始穩定性,來源于其表面齒狀結構的設計;(3)鎖定頭螺釘呈錐形,采用外/內成2.5°角,尾/頭端成40°角的設計,螺釘鎖定一步到位;(4)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的螺釘鎖定界面安全牢固,穩固性遠超有釘板系統的螺釘鎖定;(5)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的固定板上的融合器與應力的校準于不同平面,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和耐用性;(6)鈦板與融合器二位一體,置入操作比釘板系統更為簡便,并且不需要額外的校準過程;(7)由于傳統的釘板系統的設計原因導致其存在的一個明顯的缺陷,即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在術后會出現吞咽困難的并發癥。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置入后對食管和椎前軟組織的相互作用較小,可以較好地容納于椎間隙[20]。
本研究從JOA評分、手術指標、術后吞咽困難發生率3個方面對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與傳統釘板系統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效果進行對比。從表1可見,手術后,兩組JOA評分均明顯高于手術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JOA評分的改善提示采用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的觀察組和采用傳統釘板系統對照組均可以改善CMS患者的神經功能,對CMS均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說明前路椎間減壓融合術確實為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良好方法。且兩種置入方法在脊髓型頸椎病治療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但是采用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的觀察組療效更好。從表2可見,兩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療效方面不具有可比性,表明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在手術中并不會因為安裝程序的不同而影響手術進度,在手術中的應用耗時與傳統釘板系統無顯著差異。且在無手術失誤的前提下,兩種手術方法術中出血量類似,也就是說患者在術中受到的損害類似。故兩組手術方法手術指標無可比性。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的觀察組術后吞咽困難發生4例,發生率為9.76%;采用傳統釘板系統對照組發生12例,發生率為29.27%。觀察組術后吞咽困難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70,P<0.05)。相比于相關研究中報道的20%~67%吞咽困難發生率,傳統釘板系統術后早期吞咽困難并發癥發生率在其區間內,采用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的觀察組吞咽困難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明顯降低。對患者術后恢復及手術體驗有極大的改善,從患者自身感受方面體現了醫學-心理-社會的醫療模式。本研究觀察組選用的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可以減少置入物對食道的機械刺激,在椎間隙減壓后也可以更加適配地容納。軟組織牽拉在術中受到影響較小的情況下,不同內置物對術后吞咽困難的發生率的影響由內置物對食管及軟組織刺激大小所決定,刺激越小,術后吞咽困難的發生率越小。故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在降低吞咽困難等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釘板系統而言,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可以顯著改善患者JOA評分,并且可以降低術后吞咽困難的發生率,在擁有以上優點的同時,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系統在手術中的應用耗時不比傳統頂板系統多,總體療效更好,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