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萌,秦巧云
(鄭州大學醫學院/河南大學臨床醫學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肺功能科,鄭州 450003)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局部或者彌漫性的急慢性感染性心肌病變。臨床中一經發現,需對患者采取針對性抗病毒及消炎等治療[1-2]。該病常見于學齡期兒童,隨著病情進展,患兒會出現心肌損傷,甚至導致心力衰竭。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存在迷走神經張力的減退,能夠用于評估患者的預后狀況[3]。多位學者研究發現動態心電圖檢測的心率減速力是能夠反映患者迷走神經張力的指標,心率減速力水平的降低能夠表明患者的迷走神經出現明顯降低[4-5]。但是,目前臨床中對于心率減速力值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診斷中應用的研究較少。本文探討心率變異性和心率減速力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兒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接診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兒45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1~13歲,平均(8.72±2.53)歲。納入標準:(1)均為首次患病;(2)年齡小于15歲;(3)患兒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由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4)符合WHO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腎及肺等疾病;(2)伴有各類傳染病;(3)不能配合整個診療過程。選取同期體檢的健康兒童3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14歲,平均(8.89±2.35)歲。
1.2方法 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離心后取上清液,檢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乳酸脫氫酶(LDH)、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采用康泰醫療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24 h動態心電圖機對兩組RR間期總體標準差(SDNN)、RR間期均值的標準差(SDANN)、相鄰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低頻功率(LF)、高頻功率(HF)和心率減速力進行檢測。

2.1兩組心肌酶譜檢查分析 研究組CK、CK-MB、cTnⅠ、LDH、AST及AL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肌酶譜情況分析
2.2心肌酶譜指標與心率減速力的相關性分析 心肌酶譜指標與心率減速力水平呈負相關(P<0.05),見表2。
2.3兩組心率變異性和心率減速力指標分析 研究組SDNN、SDANN、RMSSD、LF、HF及心率減速力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心率變異性與心率減速力的相關性分析 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與心率減速力水平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2 心肌酶譜指標與心率減速力的相關性分析

表3 兩組心率變異性和心率減速力指標分析

表4 心率變異性與心率減速力的相關性分析
臨床研究發現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病死率風險較高,因此對其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改善療效及預后的關鍵[6]。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猝死的發生與迷走神經張力降低密切相關[7-8]。心率減速力通過24 h動態心電圖的心率檢測,從而定量分析受檢者的迷走神經的張力狀況。加強對心率減速力的檢測,是實現對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病情危重性的診斷的重要措施[9]。目前,臨床中對于心率減速力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變化情況的研究較少,其機制尚不明確[10]。心率變異性能夠反映患者心臟竇房結及自主神經的功能狀態,其中的SDNN、SDANN、RMSSD能夠反映患者24 h的心臟自主神經的整體變化情況[11],LF及HF能夠反映迷走神經對于患者心率的調控作用。多位學者研究發現,病毒性心肌炎患兒會出現心率變異性的降低,表示其迷走神經的活性出現明顯降低,對于心率的調控作用明顯降低[12-13]。
此外,CK、CK-MB、cTnⅠ、LDH、AST及ALT水平是用于評估患者心肌損傷的指標,心肌損傷時上述指標大量釋放進入血液,因此心肌酶譜各項指標會出現明顯的升高[14-15]。本研究顯示,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CK、CK-MB、cTnⅠ、LDH、AST及ALT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兒童。本研究發現,病毒性心肌炎患兒SDNN、SDANN、RMSSD、LF、HF及心率減速力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兒童,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與心率減速力水平呈正相關,表明心率變異性及心率減速力均能反映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迷走神經功能狀況,進而實現對患兒的診斷。
綜上所述,心率變異性和心率減速力對于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診斷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