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皓竹
石家莊市第一中學 河北石家莊 050000
近年來,分期付款、支付寶轉賬、微信紅包等新型消費形式和各種理財產品,如證券、基金、股票等產品的出現,讓利潤、成本等各種經濟名詞進入數學教材文本中,同時這些經濟名詞并成為高考熱點問題。因此,作為高中生的我們,需不斷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合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高中數學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銷售人員在市場銷售中是要進行銷售預測的,所謂銷售預測主要就是指銷售管理人員根據以往的銷售狀況和企業產品需求等諸多因素,對未來產品銷售市場一種估計,最常用的就是時間序列一元回歸模型預測法,主要是工作人員根據收集到市場數據或者是歷史數據,之后在運用回歸計量模型來預測企業產品未來的銷售量的方法[1]。這其中包含了季節性,年度預測模型等,后者是根據據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來進行預測,同時也就是我們高中生所學一個自變量與一個因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y=a+bx在表達式當中,y是因變量,x是自變量,a,b是回歸系數,這種方式的思路主要是根據X,Y的歷史數據,求出a,b,之后相關工作人員在建立回歸模式,利用表達式計算出不同x對應y值。如:我們通過對影響汽車消費因素分析得知,銷售人員收入直接取決于汽車銷售總額。假如是銷售管理人員,預計2018年本地區4S店某一品牌汽車銷售量要在2017年基礎上增長10%,那么,銷售管理人員需要預測出2018年本地區某品牌汽車銷售的總額,對此,我們就可以使用高中統計變量間線性知識來解決上述問題即:a=19.86,b=1.147,則線性模型為y=1986+1.147X,2017年銷售人員的收入:760×110%=836萬即,2017年改品牌汽車在本地區市場的銷售總額為:142.75萬元。
因此,我們借助高中數學當中的變量減線性知識計算分析,就能有效預測出2018年某品牌汽車市場銷售情況。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留意觀察,會注意到路邊廣告牌上有分期付款、投資理財等廣告,其實都運用了高中數學當中的數列知識[2]。如王濤想要購買一款5000元的手機,但王濤的積蓄只有1500元,故而,王濤同學想要通過分期付款來購買,同時王濤希望自己能在24個月內還清,現階段銀行的貸款利率為4.93%,我們假設王濤同學首付了1000元,請問他每個月需還款多少?通過分析問題得知,王濤首付已付1000元,他向銀行貸款4000元,24個月的利息為207.36元,我們運用高中數列知識就能計算出,王濤還款總額為4207.36元,貸款時間為24個月,因此,他每個月還款為175.31元。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學以致用使用高中所學數列的知識來計算,讓數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在高中數學中數列知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運用數列可以有效解決利潤、增長率、利率以及分期付款等問題,為此,本人運用高中數學知識分析數列在購買汽車方面的運用。如,某品牌汽車,(A)汽車購買費用10萬元,(B)汽車每一年,需要繳納汽油費、養路費以及保險費大致需要9000元左右。(C)汽車的維修費平均:第一年:2000元,第二年4000元,第三年:6000元,每年的汽車維修費平均數組成等差數列。請問,該汽車使用好多年報廢最合算?(汽車每年平均費用最低是多少?)對比,我們可以用高中所學數列知識來解決該問題。
解:設此種汽車使用n年最合算,這n年的平均費用(單位:萬元)為 sn。

作為學生,我們深知在四大數學方法中,函數思想占據著不可獲取的地位,同時函數思想在日常生活重點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會遇到最小損失和最大利益的情況。唯有我們摸清規律,科學正確的運用函數表達出經營模式,之后我們再通過分析值域和定義域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就能得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如,某農民引入了一種新水果,一畝地種植100棵水果,每棵果樹平均接600個水果。第二年,果農又承包1畝地用來種水果,追去利潤的最大化。但是果農通過研究發現,倘若每一畝地多再1棵樹,評價每棵樹就少結5個果子。問如何進行種植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我們通過所學數學知識來設:
每一畝地增加x棵果樹時,最大產量為:y,這時地里有(100+x)棵果樹,根據上述分析得知:平均每棵樹平均長(600-5x)個果子,那么這時,這畝地的果子產值為表達式為:Y=(100+x)(600-5x)=-5x2+100x+6000,這是非常的一個典型二次函數,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高中所學的二次函數的性質來判斷;該函數二次項為-5,因此當函數開口向下時, ,y有最大值,代入二次函數,得到x=10時,y有最大產值6500個。
我們通過運用高中函數思想有效解決了果農最大利潤化問題,如果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不難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總而言之,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運用性和實踐性,它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身為學生的我們,要善于發現或是觀察到生活中數學問題,真正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并不斷加強學習,以便更好地讓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更數學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