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富強 平興團 楊飛
摘 要:目的 觀察重心重塑訓練對腦卒中伴Pusher綜合征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西安中醫腦病醫院康復科治療的腦卒中伴傾斜綜合征患者20例為觀察對象,給予重心重塑訓練,療程為1月,治療前后使用Burke傾斜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級評估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變化。結果 治療前傾斜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平均評分分別為(7.73±2.31)分、(13.45±8.72)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級4級及以上為6例;療程結束時, BLS和BBS平均評分為(3.67±1.34)分、(37.67±9.34)分,FAC4級及以上為13例,治療后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心重塑訓練對腦卒中Pusher綜合征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腦卒中;Pusher綜合征;重心重塑
中圖分類號:R24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20.027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20-009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enter of gravity remodeling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walk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Pusher syndrome.Methods From August 2017 to April 2018,20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ilt syndrome treated by t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X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cephalopathy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The center of gravity remodeling training was given for 1 month.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Burke tilt scale,the berg balance scale,and the Holden walking ability grading were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patient balance and walking function.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pre-treatment tilt scale and the berg balance scale were(7.73±2.31)and(13.45±8.72),respectively.There were 6 cases of Holden walking ability grade 4 and above.At the end of treatment,the average scores of BLS and BBS were(3.67±1.34)points,(37.67±9.34)points,and 13 cases of FAC level 4 and above.After treatment,it was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enter of gravity remodeling training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bal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Pusher syndrome.
Key words:Stroke;Pusher syndrome;Center of gravity remodeling
腦卒中(stroke)是我國的常見病,這種疾病的致殘率很高。其最常見的致殘原因就是肢體的運動功能障礙。而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中,卻有一部分患者的表現較為不同。其身體直立平衡功能容易出現紊亂,國內稱之為傾斜綜合征(pusher syndrome),這些癥狀的患者在坐位或站立位時身體總是向患側傾斜,若有人試圖攙扶或者矯正,會感覺到患者身體向患側用力。此類患者在進行常規運動康復訓練中,常常因平衡功能差,在訓練中也有更嚴重的恐懼感和緊張感,此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恢復的信心,并且延長了運動功能恢復的時間。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西安中醫腦病醫院康復科就診的20例康復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7.34±12.29)歲,病程2~4個月,平均病程(3.10±0.56)月。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Burke傾斜量表[1]及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伴有Pusher綜合征;②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③無明顯認知功能障礙,能完成正常交流且可以配合評估;④經Burke傾斜量表評估均為Pusher綜合征患者,有明顯傾斜綜合征。排除標準:昏迷、生命體征不平穩、失語癥、明顯認知功能障礙、身體虛弱不能耐受訓練等。
1.3方法 患者入院BLS量表評估確定為Pusher綜合征患者,根據人體平衡功能分析系統,判斷患者重心偏移情況,給予以下訓練。
1.3.1第一階段核 心訓練主要針對發病較早期,軀干核心穩定性不足的患者,多采用常規核心訓練。
1.3.2第二階段 重心重塑:①患者取坐位,雙手自然擺放在兩側,手掌支撐床面,正面放姿勢鏡,囑患者健側手不能離床,觀察姿勢鏡中自身姿勢并隨時調整軀干在垂直正中位(前期也可稍向健側偏斜,穩定后調整至正中); ②坐位下健側手側撐,重心向健側手轉移,控制穩定后讓健側腿支撐身體重心使臀部抬離床面往健側轉移(整個動作完成期間,重心始終維持在健側手,健側手不能離開床面);③坐位下健側手側撐且不離開床面,完成坐位到站立位轉移的前半部分。完成良好時,使支撐面提高到肘支撐高度,完成肘支撐到手支撐的坐位到站立位轉移訓練;④站立位手側撐墻面或者床面,正面放姿勢鏡,囑患者健側手不能離床或離墻,觀察姿勢鏡中自身姿勢并隨時調整軀干在垂直正中位(前期也可稍向健側偏斜,穩定后調整至正中);⑤讓患者健側手使用手杖練習重心向健側手杖轉移及扶杖步行訓練。
以上每種姿勢訓練15~20遍。訓練30 min/次,6次/周,療程為30 d。
1.4療效評價 治療前后分別使用BLS、BBS、FAC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定。BLS 量表得分范圍為0~17分,可以通過連續的分數對 Pusher 綜合征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其中得分為0~2分為無 Pusher綜合征, 3~8分為輕度,9~12分中度,13~17分為重度。FAC分級為0~5級。0級(無功能):不能步行或需2人以上的協助;1級(需大量持續性的幫助):需要1人連續不斷地幫助才能行走;2級(需少量幫助):需1人在旁以間斷的接觸身體的幫助行走,步行不安全;3級(需監護或言語指導):需1人在旁監護或用言語指導,但不接觸身體;4級(平地上獨立):在平地上獨立步行,在樓梯或斜坡上行走需幫助;5級(完全獨立):任何地方都能獨立步行。
1.5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患者BLS、BBS評分比較 BLS評分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BBS評分治療后較治療前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患者BLS、FAC級別比較 經治療后BLS、FAC分級與治療前比較,BLS中級以下數量增加,FAC4級及以上數量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人體的重力定向、直立姿勢控制與視覺、知覺定向是分離的,伴Pusher綜合征的腦卒中患者感覺其身體直立時,實際上軀體向大腦病灶側傾斜約l8°,且患者主觀視覺無偏斜,即腦卒中后Ps患者身體直立姿勢感知覺功能發生紊亂。腦卒中后傾斜綜合征是嚴重的體位控制障礙,其康復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現階段臨床針對腦卒中Pusher綜合征患者主要以物理治療促其恢復直立體位為主,如在坐位或站立位時刺激軀干癱瘓側肌肉,以獲得中線站立;還有學者提出利用視覺反饋、前庭電刺激或步行驅動矯形器等方法對Pusher綜合征患者進行訓練[2]。但上述方法治療手段單一,均以被動式訓練為主,同時患者由于種種原因通常無法充分發揮其主動性,故療效均有待提高。
此類癥狀發病機制普遍認為是患者身體垂直感覺出現偏差,加之患側肢體不能支持重心的偏移所導致。在現有的治療中,普遍以患側肢體的負重訓練為主。本人在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中發現,在發病前期對患者的核心肌群進行強化訓練配合重心重塑訓練,可以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復。原理如下:①核心穩定性訓練能提高軀干及四肢運動控制能力,核心肌群的穩定性收縮可為四肢運動建立支點,提高肌肉收縮效能,同時協調四肢不同肌肉之問運動,加快力量傳遞,提高四肢運動效率[3];②核心肌群力量訓練后身體平衡能力、協調能力、本體感受能力、運動知覺能力、力量及關節活動范圍都有顯著提高[4];③軀干平衡控制的恢復是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的基礎和關鍵,通過平衡訓練,可使軀干肌及患側下肢的負重得到鍛煉,有利于重心分布對稱,提高步行的穩定性[5];④重心重塑訓練可以充分調動患者的本體覺、視覺、觸覺,又可以讓患者在安全的環境中調整自身的重心,所以多數患者可以接受這種治療方法。
軀干對人體姿勢的維持、穩定和直立有重要作用,在Pusher綜合征患者中,軀干的核心穩定顯得尤為重要[6]。腦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由于腦損傷、肌力缺失致軀干肌群協調性、力量對稱性喪失,導致其側向轉移障礙。浦創等通過對軀干控制訓練來提高Pusher綜合征患者軀干控制能力,從而增強平衡功能,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7]。
本研究根據Pusher綜合征患者特點,采用重心重塑訓練對患者進行5周干預,發現治療后20例患者BLS、BBS、FAC評分及分級均優于治療前水平,表明重心重塑訓練能顯著改善腦卒中后Pusher綜合征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及早日回歸社會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本研究病例數有限,不排除后期20例患者BLS、BBS、FA評分及分級組內差異變小,甚至無顯著差異,將在后續研究中加大病例繼續完善。
綜上所述,本課題研究發現,對Pusher綜合征患者進行1月的重心重塑訓練后,患者的BLS評分降低、BBS評分增高,較前比較,差異明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紊亂,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對于Pusher綜合征患者的康復訓練,需早發現,早治療,早期應用重心重塑訓練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楊明霞,李沛鴻,梁拴軍.Burke傾斜量表評價Pusher綜合征康復的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6):569-571.
[2]蘇久龍,潘翠環,邵會凱,等.策略性靶向訓練技術治療腦卒中傾斜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7):510-512.
[3]高春華,黃曉琳,張威,等.核心穩定性訓練對社區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作用[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4,21(4):207-211.
[4]袁冰,李雪萍,林強,等.核心肌群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15):6889-6892.
[5]黃怡,潘翠環,葉正茂,等.平衡訓練對腦卒中 Pusher 綜合征患者下肢運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4(3):170-172.
[6]王海波,李建軍,倪波業.單跪立位軀干強化訓練對腦卒中Pusher綜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9):1049-1051.
[7]浦創,余生源,韓俊松,等.軀干控制能力訓練對Pusher綜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11):1812-1814.
收稿日期:2018-6-15;修回日期:2018-6-25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