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研不端行為的危害極大且影響深遠,打擊、遏制科研不端行為已成為各界共識,在各國科研誠信的制度建設和實踐操作中,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制度處于核心地位。我國各有關部門雖然均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其中或多或少涉及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但是基本上止步于組織法層面,即明確調查的主體、組織結構、人員構成和工作目標等,尚無明確系統、公開透明的可操作性細則,亟待改進。本文以中央財政科研項目中的科研不端案件為研究對象,以美國等發達國家有關機構的調查實踐經驗為借鑒,對比挖掘我國有關科技管理部門在制度與實踐中的差距,就科研不端案件調查全流程必將涉及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初步探索,力圖在新時期為完善我國科研誠信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調查模式;證據采信;專業鑒定;比例原則;案例庫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0.087
[中圖分類號]G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8)20-0-04
科研不端案件的調查處于科研誠信建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它能夠定紛止爭,判定涉案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是否應受處罰以及處罰的種類和嚴重程度;另一方面,它也是科研不端查處機構賴以存在和開展工作的依托,查處機構能否真正發揮維護科研誠信的作用就取決于其查處的水平和效果。由于我國現有的科研誠信監管機構在職能設置、制度安排和協同配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雜亂現象,難免造成各有關機構標準不一、各行其是的局面,尤其是對于作為科研誠信建設核心部分不端行為查處的制度建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文擬對其中若干重要的方面或環節做一些嘗試性探索,以期拋磚引玉。
1? ? ?匿名舉報與實名舉報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設立總監察長辦公室OIG(Office of the Inspector General),負責受理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舉報,如果NSF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收到舉報也會轉給OIG處理。OIG在其網站上公布了舉報途徑和相關信息,但是對于實名還是匿名進行舉報沒有明確要求。在美國,關于實名與匿名的比較也是見仁見智:有人反對匿名舉報,認為匿名舉報的被舉報人無法得知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也無法與之抗辯和質證,從而無法保證程序的正當性;也有人認為匿名舉報可以更好地保護善意舉報人免遭報復之虞,保密的無抗辯調查既保護了所有相關利益集團和個人避免由于公開而受到干擾,又保證了原告完全徹底地進行揭發,避免了對證據進行的干預。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的《應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指導方針》對舉報人做了署名舉報的原則性規定,但是如果匿名舉報人的舉報材料中擁有所投訴的研究人員或研究小組、其不端行為的形式和內容以及事件細節,同時給出了事件被視為科研不端行為的合理理由,則將給予其署名舉報的同等待遇。科技部《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中沒有限制舉報的方式,但明確規定鼓勵舉報人以實名舉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頒布的《監督委員會對科學基金資助工作中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試行)》也未限制舉報的方式,但從其受理包括有事實依據的重要匿名舉報來看,也暗含以實名舉報為主的意思。有學者對實名和匿名舉報的利弊進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并沒有絕對有力的證據表明孰優孰劣。就現實情況而言,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也都被受理和調查,匿名舉報的受理與否關鍵取決于舉報的信息量,也就是說,只要是高質量的舉報亦應受理。
2? ? ?政府機構主導與科研機構主導
根據各國負責調查科研不端案件主體的機構設置和主導地位差異,大致有兩種治理模式:一種是政府機構主導型,即以政府部門立法的形式將科研不端治理體系和程序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式,以美國、丹麥、挪威等國為代表;另一種是科研機構主導型,即政府部門并不介入科研不端行為的監管,而是依靠主要資助機構出臺相應的指導性規范,由各科研機構在指導性規范的框架下建立地方性監管體系,以德國、英國、加拿大、瑞士和愛爾蘭等國為代表。2007年,科技部聯合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和中國科協建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上述六部門的規定以及地方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關于防治學術不端的紅頭文件規定的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過多強調內部自查的處理機制。比如,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規定,高等學校的學術委員會負責調查、認定學術不端行為;高等學校主管部門對直接受理的學術不端案件,可自行組織調查或指定、委托高等學校、有關機構組織進行調查、認定。對此有學者指出了現階段我國高等學校查處不端行為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學術不端的事實調查權、結果評判權和行政權重疊,查處實踐應有的公正性被內耗消解,既影響了有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也破壞了學術共同體的社會聲譽;另一方面,無論是專家判斷模式、計算機審查模式,還是復合判定模式,均因缺少一套科學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認定標準,而導致對學術不端的判定處于不確定狀態,存在流于恣意的風險。
丹麥學術不端委員會(Danish Committees on Scientific Dishonest)
隸屬于高等教育與科學部,是獨立的負責處理重大的或具有全國性影響力不端案件的專門機構。丹麥政府認為將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和監管集中到一個獨立的外部機構能夠克服自查潛在的弊端,其他北歐國家如挪威也紛紛效仿丹麥的模式。我國學者建議:鑒于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的專業優勢和人才資源在查處不端行為方面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因此在我國建立一個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各部門協管的多元執法機制較為適宜。包括3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總體負責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主持或資助科研項目的總體監督;二是情節嚴重或影響較大的案件由高級別的科技行政主管部處理;三是建立被調查主體的配合機制。在我國,由于科研管理在機構設置和職責功能方面存在交叉,早前的賀海波事件的涉事單位浙江大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分別對其進行了處理,在2017年國外雜志社大規模撤稿案件的處理中,涉案當事人也分別受到了不同主管部門在行政和黨務層面上的處分,因此今后有必要建立統一的科研誠信監督管理機構,統籌處理科研不端行為人。
3? ? ?主動調查與被動調查
從目前各國的科研不端行為治理實踐來看,政府機構主導模式和科研機構主導模式均采用了響應式監管模式,即相關法律和規范并不賦予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對科研活動進行監控并主動采取行動的權力,相應的調查和處理程序必須在接到正式的舉報后才能夠啟動。在我國,通常情況下,科研不端案件調查的觸發啟動機制都源于舉報,很少有機構常規性地、主動地去搜尋發現科研不端行為并展開調查。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進入信息系統中的項目申請會通過“項目相似度檢查系統”進行相似度比對,監督委員會會主動針對其中超高比率的相似申請展開調查。國外有機構也采取了主動出擊的做法,比如,丹麥學術不端委員會與其他國家被動型處理模式不同,只要委員會認定案例對于社會利益或對于人類或動物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否有控方,委員會都會開展調查,對于涉及違反法律的案例則移交相應的司法部門進行處理。2018年5月,中辦、國辦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學術委員會自主或委托開展本單位重要科研成果的周期性全覆蓋檢查;項目管理機構要加強項目評審、管理、驗收和評估的全流程誠信管理;新聞出版等部門要完善期刊管理制度,科技部要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機制;有關部門要建立科研誠信檔案并記錄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這些要求體現出我國對于科研誠信的管理,已經從完全被動型管理向被動型管理和主動型管理相結合進行過渡,而這也是今后我國科研誠信管理的大方向。
4? ? ?臨時措施
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格蘭特·吉爾莫所說:“飛速的科技變化擾亂法律,就像擾亂人們的生活一樣。”涉及中央財政科研項目的科研不端行為變化多樣,而且有時是不期而至的,比如2017年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論文,撤回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在這種非常規突發性事件出現后,現有制度缺少針對性的處置預案和制度安排,因此,需要做出一些特殊的臨時性處置以防止損失擴大、事態惡化。在美國,特殊情況下,根據科研不端案件調查的實際緊迫需要,NSF副主任可以做出以下8項臨時性措施:第一,全部或部分暫停現有的資助;第二,暫停申請聯邦資助的資格;第三,禁止或限制特殊研究活動;第四,要求提供特定的證明、保證或其他管理措施,以確保與資助項目相關的法規和條件相符合;第五,若干事項需要經NSF事前批準;第六,延緩增加資助;第七,延緩未決資助;第八,限制或暫停其作為NSF的評審人、咨詢委員或顧問的資格。我國在撤稿事件中積極應對,展現了應有的客觀公正的姿態,在國際上有力地維護了我國捍衛科研誠信的形象。在涉及各有關部門的具體處置過程中,每一個機構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臨時措施,比如暫停涉事人員科研項目的申請等,但是這種應急性的臨時應對措施既缺乏明確的制度依據,也欠缺可操作性。美國NFS的臨時處置措施基本上可以應對已有突發情況的應急處置。我國在這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增加具有操作性的處置手段,比如暫停項目申請、評審、實施、撥款,暫停涉事當事人的評審專家、咨詢專家資格等,但是要嚴格明確臨時處置措施的適用條件和觸發機制,同時還要盡可能地保護有關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在事情沒有最終定性之前盡最大可能減小對當事人可能造成的利益損害。
5? ? ?證據采信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美國,其聯邦政府、政府部門(比如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Service))、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還沒有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政策和規范,調查過程中很難收集到證據,有關人員也沒有操作指南,更沒有專門的專家進行調查和裁判。此后由于科研不端案件頻繁曝光,各有關方面高度重視并逐漸建章立制,形成了逐漸趨于科學的證據采集和調查模式,其中一個發展方向就是科研不端案件調查的司法色彩逐漸加強,包括專職律師的介入以及2000年《關于科研不端行為的聯邦政策》中明確要求舉報應該通過優勢證據證明。有學者對于這一發展變化指出:“司法模式處理科學界問題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律師調查保證不了專業性和權威性。如果調查機構采取司法模式,那么必須承擔舉證壓力,對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提出了很高的證據要求,其證據必須能夠區分不端行為還是誠實錯誤。”
我國學者指出:“在民事案件中,通常所用證據之優勢一語,系指證據力量較為強大,更為可信者而言,足以使審理事實之人對于爭執事實認定其存在更勝于其不存在,因此,所謂證據之優勢,也即為蓋然性之優勢。”高度蓋然性標準著眼于從正面審視既有證據對待證事實的證明效果,確認其達到較高證明程度即可,反映了民事訴訟法既要確保事實發現的證據要求,又要防止有違民事訴訟特點和規律的平衡性要求。在具體的案件調查中,只要裁判人員根據對現有證據進行比較和分析,就能夠在自由心證上確認某待定事實存在的可能性大于其不存在的可能性,即形成所謂的優勢證據,即允許裁判人員根據此優勢證據認定該待定事實。傳統證據法學認為民事訴訟中的優勢證據標準就是要求原告證明其主張的事實為真或存在的概率要大于0.5。當然,對于這個概率的科學性和可信度,既有人支持也有人對其反思和質疑,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在裁判人員自由心證的過程中,無法科學地對優勢證據進行比例化。此外,裁判人員在自由心證過程中往往難以擺脫自身價值觀和實踐經驗的介入和干擾。我國有關科研誠信監督管理機構并沒有明確的關于證據采信的規定,有關機構在進行裁判時如何采信證據仍是一個各自為戰的不確定狀態,建議在今后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實踐中健全關于證據采信的制度框架和
操作規則。
6? ? ?專業鑒定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有關法律制度規定了不端行為的構成要件。一是客觀要件。必須是嚴重背離科學共同體普遍接受的科學實踐與認識標準且必須達到“嚴重”的程度。二是主觀要件。不端行為必須是故意的、明知的或疏忽大意所為,“誠實的錯誤”以及“觀點差異”則不在此列。三是證據要件。即要求有“優勢證據”證明上述兩個要件的存在。科技部頒布的《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中將科研不端行為分為4類:一是提供虛假信息;二是抄襲、剽竊、捏造和篡改,大致與公認的FF&P對應;三是違反科研倫理和動物保護的行為;四是兜底條款;此外也明確將學術爭論排除在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頒布得《監督委員會對科學基金資助工作中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試行)》中將不端行為定義為違背科學道德或違反科學基金管理規章的行為。該辦法采取的是概括式定義,沒有在辦法中明確具體的科研不端行為類型,而是在后面的條款中列出了若干行為的處置辦法,但是這種做法難免失之模糊:一方面,定義中涉及的“科學道德”和“基金管理規章”的范圍過于寬泛,很難準確界定,辦法中規定的處置措施也無法完全覆蓋;另一方面,單就辦法本身的規定(第十六條至第二十條)而言,也是將很多不同層面、不同性質的不當行為并列等同為不端行為,這種做法也并不是很恰當,有必要對這些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分類,明確區分為學術性不端行為和非學術性不端行為進而做出有針對性的特定處理。
對科研不端行為進行調查和定性是一項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因此要求調查人員熟悉有關法律法規及程序性規定,熟練掌握調查取證、綜合分析、對比判斷等知識和技能,具備強烈的責任感。美國最有代表性的兩家科研誠信調查機構是衛生與人類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的研究誠信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總監察長辦公室(OIG),OIG的調查人員包括科學家、會計師、律師和刑偵人員。國內一些學者也呼吁建議專家型人才庫和獎勵計劃,比如“長江編輯”,來更好地培育一支專業調查人員隊伍。
很多涉嫌科研不端的問題都需要進行專業的調查和鑒定,比如科研項目的多頭/重復申報。科技部前部長萬鋼指出:“反對同一個研究團隊拿著同一個研究的項目,在同一個研發階段中向不同的科技計劃、不同的部門去申請。”目前,我國還未建立科技系統項目信息的共享平臺,大多數被質疑的多頭/重復申報都是在被舉報后才組織調查鑒定的,目前主要的認定手段主要有4種。一是電子系統檢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2011年起推行項目相似度檢查系統對基金項目進行相似度比對。二是專家人工鑒定。這也是同行評議的一種非常規形式。同行評議最初并不是為了檢測學術不端而開發的,但近年來逐漸成為裁決科研不端案件的專業手段。三是把上述電子檢測和專家人工比對結合起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就是采取這種做法對高相似度案件進行鑒定的。四是專業機構鑒定。我國最權威的國家級司法鑒定中心有十所: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鑒定中心、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上海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廣東省公安司法鑒定中心、北京市國家安全局司法鑒定中心、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司法鑒定中心、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此外還有很多省級、市級鑒定中心和專業鑒定中心,均提供面向社會的鑒定服務。
7? ? ?比例原則
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環境中,法治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逐步滲透到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依法治國不僅要求依據明確的法律法規行事,還要求依據法的原理、原則行事,尤其是在成文法規定沒有涉及或者無法完全涵蓋的情形下,這也給執法者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既要尊重既有法規尤其是上位法的要求,也要通過合理的邏輯推理對法律空白或語焉不詳之處進行解釋和推理適用,從而對執行者提出了很大的考驗,如何平衡法律、法規、法理的硬性要求和適當妥善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就成為首要的問題。行政法的中比例原則就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則。比例原則的基本含義是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為實現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將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保持二者處于適度的比例。由于科研不端行為往往牽涉道德問題、行政管理問題甚至是法律問題,因此在處理起來往往不是簡單直接的,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要對不端行為人施以恰到好處的處罰,也盡量不對學術和科研生涯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8? ? ?案例庫建設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就開始收集、整理并消化各類案件,對日益堆積的混亂判例進行歸類,這是判例法國家的法律風格雛形。此后,經過多年的積累、整理和置換,判例法國家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格局。判例法國家講求遵循先例,在與前例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通過比對局部細微差異,進而進行法律推理,最終形成裁決或新的判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代爾認為,從系統研究的目的上講,其中大部分案例是沒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對掌握法律原則或者法律學說既重要又必要的案例,在所有被報告的案例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已經大部分匯編的案例,不管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比沒有用更差勁,應該被忽視。真正的法律原則,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產生于對在真實的世界被判決的真實案例的研究。法律原則是檢驗案例的唯一標準。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斯托里認為法院看待先例的視野應該更寬廣一些,還應該參考范圍更廣泛的材料,包括國內外學術性和司法性的文獻,同時還應考慮判決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很多國家的監管機構會周期性地公開科研不端行為的整體情況,比如丹麥科研不端委員會每年以年度報告的形式通報當年處理的科研不斷案件情況。但是案例逐年遞增的數量和速度已經使對于現存和既有案例進行全面系統研究變得不可能,真正有指導意義的做法應該是在少數正確的案例和不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大量案例之間劃清界限,這也應該是我國今后建設科研不端行為案例庫的最重要的操作指南,同時還要注意政務公開與隱私保護的兼顧與平衡。
9? ? ?結 語
1993年夏天,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國家衛生研究院振興法案,該法案要求建立一個科研誠信委員會(Commission on Research Integrity),這個委員會經過歷時兩年的深入商討后認為:“科學不端行為的現有定義是植根于法律中的,它源自法律上的欺詐概念,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合法程序、對立訴訟以及個人的有罪或清白所困擾。”也就是說,在科研不端行為調查中,科學和法律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調查又難免會涉及人權保障和程序正義的問題,因此科研不端行為調查制度的建立健全,既要充分借鑒法治的文化內涵和制度安排,也要突出科學研究的特色,突出科學家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王陽,程暉.美國科學不端行為調查程序的歷史演進——以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為中心[J].科學學研究,2010(5).
[2]王陽,程暉.論美國科學不端行為調查的科學對話模式——兼論與美國司法模式的張力[J].中國科技論壇,2009(12).
[3]胡劍.歐美科研不端行為治理體系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4]胡劍,史玉民.歐美科研不端行為的治理模式及特點[J].科學學研究,2013(4).
[5]徐和平,袁玉立.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政法律規制探討[J].學術界,2011(10).
[6]謝小瑤,葉繼元.高校查處學術不端行為的雙重困境與制度選擇[J].南京大學學報,2016(4).
[7]李安,柯紫燕,潘黎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8]李學燈.證據法比較研究[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9]霍海紅.提高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理論反思[J].中國法學,2016(2).
[10]愛德華·K·程,李靜靜.證明責任的重構[J].證據科學,2015(4).
[11]王立東,夏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不端行為的類型重構初探[J].延邊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
[12]萬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J].中國科技產業,2013(11).
[13]知社學術圈.同行評議制度:保障學術純潔性的堅實防線[J].科技中國,2018(4).
[14][美]達里爾·E·楚賓,愛德華·J·哈克特.難有同行的科學——同行評議與美國科學政策[M].譚文華,曾國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5]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6][美]格蘭特·吉爾莫.美國法的時代[M].董春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7][美]霍勒斯·弗里蘭·賈德森.大背叛:科學中的欺詐[M].張鐵梅,徐國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