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自媒體的興起與發展,2014年以來,泛娛樂行業呈急劇發展態勢,網絡視頻直播作為其中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的一種傳播形式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快速興起與發展過程中,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直播行業存在巨大的機遇,因為互聯網傳播的特殊性,直播行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直播行業如何把握時代發展的機遇,以及面對問題時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網絡;直播
一、網絡直播行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整體發展速度快,規模大
隨著移動網絡速度提升,4G及WIFI在移動互聯網接入比重上升、高清攝像頭和移動支付手段的普及,自媒體行業的逐漸興起,互聯網直播自由度得到巨大釋放,逐漸培養起了用戶隨時隨地在移動端進行視頻制作、播放、觀看,以及打賞視頻的習慣。
2014年以來,泛娛樂行業呈井噴式發展,直播行業也處于高速增長時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網絡娛樂類應用用戶規模保持高速增長,其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22億,年增長率達到22.6%。,中國國內直播市場規模達到了453.2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63.6%。
雖然增長率在2016年后開始下降,但整體基數不斷上升,預計,2020年直播市場規模將達到1120.9億元,同比增長25.4%。整體市場潛力巨大。
(二)競爭激烈,內容形式多樣
目前,國內提供基于SAAS服務模式的網絡直播平臺眾多,行業競爭激烈。包括虎牙、斗魚、熊貓、YY、花椒、火山、抖音、快手、陌陌、映客等知名直播平臺。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全網活躍粉絲總數為5437萬人/月,活躍粉絲總數最高的為斗魚,快手、虎牙其次。付費粉絲最活躍的平臺未YY直播,虎牙、映客、花椒其次。其中排名第一的YY直播30日粉絲付費收入達到6億125萬元。
其次,網絡視頻直播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游戲競技、秀場(在線表演才藝等活動)、生活娛樂、在線教學、購物、會議慶典直播等。網絡視頻直播內容延展性強, 表現力強,越來越為互聯網用戶所接受。
(三)成本低廉,交互性強
隨著智能移動端的發展,移動攝像頭的深入普及,以及移動通信資費的不斷下降,為互聯網直播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前提。網絡直播門檻降低,成本低廉,也為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網絡直播平臺的交互性極強,用戶可以深度參與到視頻內容的創意、制作、發布、傳播、關注、觀看、評論、付費等整個過程之中,浸入式的體驗,能更好的實現流量轉化目的。
二、直播行業中電子商務的應用情況
由于網絡直播延續了互聯網的共享傳播優勢,利用視頻攝像方式,可以對內容進行現場直播,可以進行背景介紹、商品展示推介等活動。其互動性強的特點,可以跟觀看者進行時事網絡調查、反饋交流等活動。其表現形式好,內容豐富,直觀快速,參與性強,突破了時間空間等限制,在電子商務行業的應用具有天然優勢。
目前視頻直播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主要依靠導購形式,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電子商務業務內容,包括農業、跨境電商、商品銷售、醫療、教育、餐飲等諸多方面。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直播行業存在的問題與控制對策建議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直播行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網絡欺詐案件屢屢發生,信用問題仍然是直播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其次,在直播內容中,低俗媚俗、斗富炫富、調侃惡搞、宣揚暴力等價值偏離問題突出;再次,直播平臺競爭激烈,各個平臺之間出現一些惡性競爭情況,利用不正當營銷手段進行惡意炒作,操縱輿論,數據造假等惡劣行為。
針對存在的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控制和管理:
(一)加強行業自律,健全正面引導機制
對于行業而言,只有加強自律,對用戶進行核心價值觀引導,避免惡意競爭才能帶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平臺企業及內容傳播者進行培訓,加大自查的力度,加強自身內容審核,提升行業自律監管水平。
(二)加強網絡監管及執法打擊力度
在行業自律的基礎之上,須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加強網絡監管及執法打擊力度才能保證網絡直播市場的有序和諧。才能為電子商務的應用提供良好的信用及安全基礎。
(三)提升文化內涵,內容為王
由于互聯網傳播的廣泛性及自媒體的興起,這就要求內容制作者自身須不斷提升文化內涵,提升內容傳播質量,提高自身凈化網絡輿論環境的責任感及主人翁意識。提供更精細化、更專業、更準確可靠的內容,才能獲取持久的發展。
四、結論
網絡視頻直播以其規模大、成本低、互動參與感強、內容實時性,在電子商務的應用中具備天然的發展優勢,但仍存在內容低劣、信用風險、炒作造假等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只有從業者教育、行業自律及政府監管三管齊下,才能使行業在健康的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李靜.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J].中國廣播,2018.
[2]許伊琳.Livetrade:一種基于P2P視頻直播的全新國際貿易營銷模式[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