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絢麗的文化瑰寶之一。同時我國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豐富的的國家之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為我國的民俗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民俗文化同樣在當代的文學作品中具有著重要的意義,被廣泛應用于諸多文學作品當中,憑借著民俗文化中優秀的傳統精神和文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學作品的底蘊。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作品;民俗文化;體現
現階段,在一些文學作家創作的過程中,對民俗文化的應用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將幾千年積淀的民俗文化成果融入到文學作品當中,不僅在作品中體現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間文化,同時也是將某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展示給讀者。將一個地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情懷通過作品展現出來。尤其是在著名文學作家“巴金”的作品中,這一點寫作方式被完美的應用。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就目前而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舉行民俗、理解民俗、生活民俗和鄉土民俗等。也就是說,我們在分析民俗文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時,可以將以上幾個方面作為重點。相信莫言這個人大家并不陌生,他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他的作品中就飽含豐富的民俗文化,他能夠成功獲獎,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是其重要的基礎。
二、民俗文化的界定與發展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
民俗文化的概念,即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文化,同時也可以代表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它是人們在生活中共同創造和養成的一種生活習慣。民俗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時間非常長的過程,雖然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它具有著穩定性,但從整體來看,它的發展趨勢是持續向上的。
在民俗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是具有著一定的多樣性。由于各個地區之間的生活經歷不同,因此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會有所差別,進而形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反過來,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同樣也影響著這一地區地域文化的刑場。并且各個地區之間的民俗文化進行交融,從而形成了歷史時期中的人類文明。
(二)民俗文化的發展
就現狀來看,民俗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各個角落,在不知不覺中規范著我們的言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民俗文化已經從當初君王為了約束人民群眾的規定演變成當今時代的民族文化傳承。古代的帝王君主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確保自身的利益,制定了一系列的行為規范來約束他的子民和眾臣,從而形成了穩定的統治局面。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社會已經不存在早期的王權,取而代之的是民族和自由,因此傳統的民俗文化也轉變成了各個地區的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在某些層面上對一個群體的思想意識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各個地區之間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又影響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因此民俗文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要想創造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家便需要對我國的民俗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民俗文化與文學之間的關系
(一)文學的起源
民俗文化對于文學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文學的起源是建立在民俗文化基礎之上的。比如在原始社會當中,人們對于大自然的神奇充滿了敬畏,并且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不能做出解釋,于是人們便創造了宗教,開始進行一些宗教活動,而宗教活動便是早期民俗文化的體現。文字作為宗教傳播過程中的載體,自然是記錄著宗教的發展歷程與活動[1]。
比如在一些少數民族一些獨特的節日中,會舉辦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若是年輕男女心生愛意,便會對唱情歌,表心中的愛慕之意,這便是一些民族心里的特殊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方式即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種,并且非常經典,是該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學的發展
文學的發展離不開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經過悠久的歷史,已經形成比較規范的體系,融合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每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深的扎根在人們心里,像影子一樣附著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之中。人們在生活中并沒有刻意的去學習它,而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主觀意識,這種意識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沒有發覺,所以很難改變。
縱觀我國的文學作品,不難發現,眾多作品之中對于民俗文化的應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同時各個地區的民俗文化同樣影響著文學作品的整體結構。比如“巴金”作品中,《家》便是一個很好的作品。該作品通過對民俗事象生動的描繪將民俗文化充分的體現出來,證實了民俗文化對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
(三)二者之間的關系
追溯到二者之間的根源,文俗文化與文學作品確實存在著一種相生相伴的關系,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民俗文化不僅決定著文學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表達方式,還是文學作家在創作過程中靈感涌現的源泉。文學在整體結構上的變化與民俗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共存,缺一不可。
四、民俗文化在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作用
(一)記錄作用
在早期,民俗文化的傳播方式便是通過人們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和互動來進行傳播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社會文明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語言文字便成為了記錄民俗文化的重要工具[2]。在利用文字記錄民俗文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對現當代的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樣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甚至可以把當代文學作家的作品當成是對民俗文化的一種記錄形式,是民俗文化傳承過程中的載體。
(二)反思作用
我國現代的文學作品和當代的文學作品在本質上并沒有差別,現代文學作品主要是基于現代文化風俗進行自我反思,當代文學作品則是在精神啟示之上進行文學的傳承。我國的民俗文化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已經形成一種人文學科,為當代的文學作品創作者提供了反思的方向與深度,若是對當代的文學作品進行充分的了解,就必須對我國的文俗文化更深入的探究。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民俗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構建了當代文學作品繁榮的景象,同時促進了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邱裕凱.談談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描寫[J].速讀(上旬),2017(4):273.
[2]翟悅.古代文學作品民俗文化教學策略探究[J].長江叢刊,2018(1):244.
作者簡介:
宋銀霞(1978.1-),女,河南焦作人,漢族,講師職稱,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