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文化資本是旅游的精神內核。新媒體與旅游文化資本的結合為旅游文化資本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了新的社會維度。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為理論依據,在深入分析長江三峽旅游文化資本的內涵及開發現狀的前提下,從旅游文化制度、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產品三方面出發去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的三峽旅游文化資本內涵式開發模式。
關鍵詞:新媒體;長江三峽;旅游文化資本
一、旅游文化資本的內涵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旅游者在旅游消費中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旅游產業正逐步從純視覺觀光型向文化品位型為特征的內涵式旅游轉型。文化旅游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品質和深刻的文化感染力造就了當今世界旅游的新潮流,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然而“旅游文化”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簡單相加,而是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在旅游消費和經營服務過程中所反映、創造出來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是旅游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游者這個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作為文化旅游內核的旅游文化資本正是文化旅游事業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和旅游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旅游文化資本有三種具體形態: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產品和旅游文化制度。旅游文化能力是以人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是旅游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上的表現。作為個人素質內化的過程與結果的旅游文化能力是旅游文化資本的核心,是物質文化為人所感知、欣賞的前提。旅游文化能力是通過旅游活動參與者的受教育程度,個人修養以及所接受的文化熏陶進行區分的。旅游文化產品是客體化的文化資本,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產品,是旅游文化能力和經濟資本的統一體。旅游文化產品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現為向旅游活動參與者提供的具有獨特民族性、地域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如傳統飲食、旅游住宿設施、人文自然景觀、娛樂設施、旅游紀念品等。旅游文化制度是一種隱秘的體制,以傳媒為工具,以相互標榜為手段,建立起來的最隱秘和最深層的旅游文化規范和信仰。作為體制化的旅游文化資本,旅游文化制度在現有的社會制度下,通過對旅游文化能力和旅游文化產品進行授權,將旅游文化能力標簽化,將旅游文化產品規范化。旅游文化制度正是通過確立旅游文化規范和信仰的方式來塑造旅游地的形象,維護、鞏固旅游文化資本。
二、長江三峽旅游文化資本開發現狀
長江三峽不僅自然景色美不勝收,而且也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孕育華夏文化的另一個搖籃。在旅游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上,長江三峽既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又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既有蔓延的流域文化又有璀璨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而又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是一座富含旅游文化資源的寶庫,
然而,目前的長江三峽旅游文化資本開發還不是很到位,突出具體表現在:
(1)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門對旅游文化資本的特征缺乏深刻的認識,未能從整體上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忽視旅游文化資本的潛在經濟價值,致使相當部分的旅游文化資本還處于靜態保護的階段。有些地方雖然已經逐漸意識到了文化對當地旅游的促進作用,開始圍繞地方的特色文化做文章,但對本地區文化資源的調研不夠深入,開發缺乏層次性、創新性,文化和旅游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建立。
(2)旅游文化資本開發的地方保護主義依然存在,文化旅游的大環境不夠理想。旅游不僅是一個滲透性極強的產業,而且也是一個跨區域極廣的行業。然而,長江三峽旅游沿線的各地方旅游管理部門求發展的心理迫切,各自為戰的現象突出,一盤棋的意識不強,旅游文化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長江三峽旅游圈內的區域旅游合作、共同開發的模式建立任重道遠,創建長江三峽無障礙文化旅游區與長久以來形成的政策壁壘和地方封閉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
(3)旅游文化資本開發的制度保障尚未有效建立。旅游文化制度雖然具有常規旅游管理制度中強制性的共同特征,但在實際功能發揮上更多地體現一種對旅游活動參與者潛移默化的文化引導和文明示范。然而當前的長江三峽旅游業中旅游文化制度不夠健全,服務理念滯后,人文關懷不夠深入,和諧互動的旅游人際溝通模式尚未建立,如何最大限度地釋放旅游活動參與者的精神力量,促進文化旅游向更深層次的“以人為本”的方向回歸任重道遠。
(4)服務旅游文化資本系統開發的人力資源建設滯后。旅游文化資本的開發不僅僅是旅游管理部門的責任,并且它也是全社會普遍參與的全民行為,是一個系統工程。旅游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專門人才的培養,旅游文化資本的開發更需要專業團隊的技術、智力支持。構建以旅游相關行業(考古、民俗、地方史學、民族宗教研究)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門人才,以及文化旅游營銷、管理人才,媒體推廣人才、民間智囊團等為構成的文化資本保護、開發團隊。目前,這方面的合力尚未形成。
三、長江三峽旅游文化資本內涵式開發策略
在現代科技發展中應運而生的新媒體已經滲透到文化旅游的各個環節,形成了文化旅游新的消費熱點和盈利空間,構成了旅游文化資本開發的新載體,帶來文化旅游品質提升、消費引導、價值增值等多重積極效應。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圍繞著三峽旅游區的旅游文化總體形象,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平臺和數據支撐,烘托文化氛圍,激活旅游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統攝旅游文化產品生產、傳播、流通、消費全過程,促進三峽旅游文化資源向旅游文化資本的轉化,成為旅游文化資本開發與新媒體融合的關鍵所在。
(一)開發電子旅游文化產品,豐富旅游文化產品形態
旅游文化產品是文化旅游的生命,也是旅游文化資本開發的物質成果。在旅游文化資本的開發過程中,只有推出能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的旅游文化產品,滿足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實現旅游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為旅游業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新媒體的出現將為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提供更多的可能。對于三峽旅游區而言,利用數字技術,將三峽旅游區的特色民俗文化、物質文化、藝術文化等文化資源與原創視頻、微博、博客、網絡游戲、電子雜志等網絡文化產業相結合,通過電子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推進產業聯動,豐富旅游文化產品的形態。例如,開通三峽旅游區專題旅游頻道,在互動功能上增設虛擬情境旅游內容和網絡搜索功能,將旅游文化產品和文化資本傳播緊密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旅游產品營銷模式,延伸三峽文化旅游產業鏈
新媒體能夠為旅游文化產品的整合營銷提供更豐富的樣式:例如基于智能手機媒體時效性、互動性強、個性化突出的特點開發、設計旅游文化產品體驗等相關應用;利用視頻網站的產品視頻欣賞向消費者傳遞特色旅游文化產品的吸引力,開通旅游景點官方微博匯聚人氣,刺激用戶主動參與微博轉發以及話題分享等各種活動,使旅游文化內涵得到更好的詮釋,擴大旅游文化資本傳播范圍。加強三峽旅游門戶網站與世界知名旅游網站的合作和鏈接,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進行三峽旅游文化品牌的宣傳與推介。培育智慧生活服務業,推動網絡全景虛擬現實技術發展,支持著名景點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引進,構建網絡虛擬旅游環境,幫助線上旅客實現虛擬漫游。
(三)深挖三峽旅游文化資本,打造三峽旅游國際電商品牌
三峽旅游管理部門應做好區域性旅游文化資源的梳理,從文化資本傳承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未來旅游事業的發展,組織考古、文獻研究、歷史學家、文化研究專家、資深旅游人士、名人族裔對本地區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論證,撰寫長江文化旅游指南、長江三峽非物質文化名錄,參與申遺等旅游文化國際合作,以開放的眼光與參與文化旅游的國際競爭與合作。同時,長江三峽旅游開發及管理部門應審時度勢抓住電子商務發展的契機,挖掘長江三峽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電子商務品牌。充分利用現有電子商務平臺以及開發專業的旅游文化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將眾多的文化旅游產品供應商、旅游中介、旅游者、物流服務供應商聯系在一起,是推動文化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四)促進新媒體技術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盈利模式
首先,支持本地影視經營、制作機構與全國先進企業進行合作,深入交流前期創意、后期制作、人才培訓等核心內容,制作一批具有長江三峽文化特色的廣播電視電影節目,推動網絡傳媒產業發展。其次,推進電子商務進入三峽旅游文化產業。利用網絡手段促進三峽民俗表演發展,與行業領先視頻網站合作,拍攝巴渝舞蹈、皮影戲、踏啼之歌等特色民俗表演,提高三峽文化在全國范圍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借助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網絡營銷手段,重點推廣線下三峽旅游文化藝術節、巫山神女文化節、奉節三國文化節、秭歸屈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通過互聯網打造線上三峽旅游文化節,與線下實現協同效應。再者,推動文化產業模式發展,圍繞屈原、劉伯承、何其芳等一大批歷史名人故居、三峽民俗進行線上宣傳,吸引客源,帶動線下產業快速發展。最后,深入開發三峽旅游文化資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旅游文化能力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開發和市場推廣,開發系列衍生產品,構建三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價值鏈。
四、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開發三峽旅游文化資本應立足于當地的特色旅游文化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旅游業的發展規律,思考文化旅游業和新媒體技術的有效結合,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進行科學規劃,打造長江三峽一體化文化旅游圈,把三峽旅游區打造成為自然景觀雄奇、文化內涵豐富的世界級著名旅游風景名勝區,保護、增值長江三峽旅游文化資本,提升長江三峽旅游的品牌影響力,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謝貴發,華國梁.旅游文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
[2]劉素平,邱扶東.旅游文化資本運作模式初探——以《印象·劉三姐》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297-299.
[3]曹國新.社會區隔:旅游活動的文化社會學本質——一種基于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解讀[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7-10.
[4]吳啟焰,王兆杰.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人文地理,2011(1):113-117.
作者簡介:
戈馬軍,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通識教育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