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的林權制度改革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創新產生了不少具體改革舉措,相關學者也將焦點集聚于此。其中,對林權抵押貸款的研究是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從林權抵押貸款涵義、林權抵押貸款融資模式、林權抵押貸款的法律支撐、林權抵押貸款的實踐問題等方面進行梳理和歸納,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議點。
關鍵詞:林權制度;林權抵押貸款;融資模式;對策
一、林權抵押貸款的內涵研究
“林權”一詞的誕生是源于我國林業制度的改革過程之中,但目前對其概念表述并無統一明確的界定。目前通行的概念界定是以法律視角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三條中規定,我國森林、林木和林地以三種所有權形式存在,分別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以及個人所有的林木,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放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楊云(2008)認為林權是以森林、林木和林地為客體的一項權利, 凡是有關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或者處分的權利都可以歸入林權這一范疇中, 林權是一項重要的財產權。林葦、王占洲(2008)比較全面地概括為:債務人或第三人以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為抵押物抵押給債權人,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該抵押物優先受償的一種法律制度。
林權抵押貸款的產生和發展貫穿整個林權制度改革歷程。林權抵押貸款為林農、林業企業等林業經營者提供了一條重要的融資方式。它作為一種舉足輕重的融資手段,亦為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關于林權抵押貸款的法律法規主要有《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登記辦法(試行)》以及《物權法》等。值得注意的是,除公益林以外的林木所有權用作抵押時,其林地使用權須同時抵押,并不得改變林地的屬性和用途。黃麗媛,陳欽,陳儀全(2009)認為林權抵押貸款是從事林業種植、加工、經營的個人或者企業的林業經營者,以林權證按照相關的法律和政策規定將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作抵押,經由林業行政管理部門確權、評估和辦理登記后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信貸品種。
二、林權抵押貸款的融資模式研究
張朝輝,耿玉德(2009)針對福建省林權抵押貸款的實踐操作總結了四個主要的模式: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模式、民間擔保公司保證貸款模式、政策性貸款模式和政府貼息貸款模式。胡鳳華(2012)認為目前林權抵押融資的主要渠道仍要以金融機構為主,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多戶聯保貸款、林權聯保貸款和反擔保林權貸款四種主要的融資模式。
田剛,劉亞男(2018)則對當前出現的林權抵押貸款的創新模式進行了總結。一種是無媒介林權抵押貸款模式,其細分為三類。其一,是以單個農戶憑借林權證直接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其二,是多個農戶憑借林權證成立一個聯保小組,組內成員按比例繳納擔保金,直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其三,政策性貼息貸款。另一種是有媒介的林權抵押貸款模式,同樣細分為三類。其一,為以政府為媒介;其二,由龍頭企業牽頭,以其林權證獲得銀行貸款并與林農簽訂訂單;其三,以擔保公司為媒介,擔保公司為林農提供擔保的同時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三、林權抵押貸款的實踐研究
自我國林權制度改革以來,許多省份、地區響應國家的號召都積極的開展了一系列的林權抵押貸款融資業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田剛,劉亞男(2018)以河北為例,通過相關研究分析后發現該省林權抵押貸款普遍存在貸款期限短、貸款模式單一、金融機構參與不廣泛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靈活確定貸款期限、加強政府補貼參與力度、加強宣傳力度,深化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完善林權配套體系建設、優化林權流轉等有效措施。黃麗媛(2009)以林權抵押貸款利息和其他相關貸款費用為主要研究對象,統計分析了福建省永安市林權抵押貸款現狀,提出與田剛等人相似的問題。
張朝輝,耿玉德(2009)則以政府管理為視角,指出福建省林權抵押貸款在運作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政府提出積極引導商業金融機構建立林權抵押信貸機制,開展森林保險工作,建立規范的林政管理制度和林業要素市場等六方面要求。馬龍波(2014)則把抵押物資產價值的合理評估作為林權抵押貸款的關鍵。他認為林權抵押貸款評估具有的評估主體多樣性、評估客體復雜性及評估高風險性等特點,導致了現有體系評估不規范、評估方法不合理等問題。胡宇軒,黃毅,文彩云,賀超(2017)在實證分析方面做得很不錯。他們選取了遼寧、陜西、云南、湖南、江西、甘肅和福建7省的3500戶林農作為實證樣本。運用二元Logit回歸分析得出林農的個人特征、林地的面積、覆蓋范圍、是否加入農民林業合作社等都對林權抵押貸款產生極大影響。
四、結論
國內學者從林權及林權抵押貸款的法律界定、林權抵押貸款的融資理論和具體應用實踐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研究。在研究層次方面,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均有涉及;在研究方法方面,大部分的學者偏向采用定性描述和理論研究,少部分學者采用模型統計進行定量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國內林戶數量龐大,地域分布廣,數據采集困難且耗時長。二是未建立關于林權融資績效評價的有效機制和完善的指標體系,標準研究模式和分析路徑還未形成。為了更好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學術界有必要對目前林權制度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積極有效的探討,并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補充完善。這對保證我國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激發廣大林戶的積極性,進而推動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云.林權抵押貸款的幾種模式及可持續性問題探討——福建省案例研究[J].林業經濟,2008(2).
[2]林葦,王占洲.論林權抵押[J].林業經濟,2008(10).
[3]胡宇軒,黃毅,文彩云,賀超.農戶林權抵押貸款需求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7省3500戶樣本農戶調查[J].林業經濟,2017(12).
[4]田剛,劉亞男.區域林業發展成效和促進戰略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林業經濟,2012(09).
作者簡介:
張穎(1982-),女,河南許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風險管理。